電影訊息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

不能没有你/NoPuedoVivirSinTi

7.3 / 506人    85分鐘

導演: 戴立忍
編劇: 戴立忍
演員: 陳文彬 趙祐萱 林志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小柯

2009-12-18 00:27:11

灰色地帶


台灣導演戴立忍說他選擇黑白影像作為《不能沒有你》的視覺風格是為了讓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到故事情節本身,但我的體驗卻是灰:鴿灰色的天空,銀灰的雲朵,黑灰的海水,泛著螢光灰的街道,還有灰色的人,衣服上灰色的油垢,臉上灰色的笑容,很多無可奈何的灰色表情。

《不能沒有你》的劇本故事取材於台北一個懷抱女兒上天橋準備自殺的父親的社會短新聞。電影給了這位父親前因後果,給了他一個情與法之間的灰色地帶。單親父親李武雄(陳文斌飾)因女兒妹伢(趙祐萱飾)到了適學年齡要辦戶口入學,才發現自己在法律上竟不算妹伢的法定監護人。這位靠無照潛水清洗船垢為生的底層工人無錢無勢,在朋友的建議下帶著女兒一路北上,到台北尋找立法委員的小學同學幫忙。接待人員和藹可親,所有人員照章辦事,能幫忙處儘量幫忙,然而來來回回的結果,還是移交社會福利局的下場。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李武雄懷抱女兒上了立交天橋,寧願死,也不要和女兒分離。

看到這兒,我心裡堵得難受。誰的錯?戶籍單位還是福利局?或者是台北總統府前面的便衣,爛掉水果上面的灰斑?在法律與人情衝突的時刻,我們該站到哪一邊?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在以色列領取耶路撒冷獎的時候說「在一堵堅硬的高牆和一隻撞向它的蛋之間,我會永遠站在蛋這一邊。」這牆與蛋正是政治體制與個體靈魂,正是法律對比人情。但《不能沒有你》並非簡單的站位選擇,至少這不是它的全部意圖。它並沒有直白的抨擊體制,甚至還不遺餘力的刻畫大部份行政人員的禮貌態度,立法委員的誠摯鄉情,社會局服務者的溫暖關懷。衛西諦在影評《不合法的人生》里說「一切都講『程序』之後,那些生活在邊緣的人們的命運就變得荒謬起來,好像他們的生活就不合法了。」但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轉又不能沒有程序,沒有規矩,合法與非法之間總有一條線要被明確,總有一個標準要被遵守。關注是重要的,理解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改變;更困難的則是在制度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怎麼面對。

美國影片《我是山姆》也講述了一個弱智的父親被迫與女兒分離的故事。站在弱智父親一邊的有當地最好的律師,她免費為山姆打撫養權官司,之後又從女兒福利的角度說服父親山姆什麼才是對女兒最佳的選擇,怎麼在法理內尋求最大程度的探視權。沒有這位律師,沒有這種程序外的第三方幫助介入,山姆的例子恐怕還不如李武雄。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問題上,在情與法之間被迫做出選擇並不是一條可行通路,政府之外的人權團體組織作為橋樑為他們說話,替他們依法爭取權益才是根本。

《不能沒有你》中戴立忍對情緒度的把握有點像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在《無人知曉》中的收斂自持,全通過景觀光感和配樂的情緒節奏來調度,就像從人心中溢出來一樣,自然純真。比如李武雄帶著妹伢騎機車從台北回家一幕,同一旋律的配樂換了口哨作主樂器,搭配著旭暖的陽光,妹伢站在父親肩頭摘人家的芒果,在小教室黑板上用粉筆畫海洋的波濤。這些輕快的片段和後面無配樂的生死抉擇形成了鮮明對比,又比如電影的結尾,李武雄站在船頭,緩緩駛向岸邊。鏡頭藏在女兒身後,看小小的人越變越大,越走越近,直到停下來,停下來,化作一個長長的凝視。這個畫面讓我想起來《步履不停》結尾那個從良多一家背影移向天空的鏡頭,一暗一明,時間停滯。我多麼希望最後的這些灰色能一點點變作彩色啊,還原藍天、白雲、碧海,還原人的膚色,父親的眼睛,還有女兒的一顆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