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末日毀滅--Flood [US]

水啸雾都/洪水/水啸雾都

4.8 / 5,702人    110分鐘 | New Zealand:185分鐘 | Finland:188分鐘 (video) (2 parts) | Italy:144分鐘

導演: Tony Mitchell
編劇: Justin Bodle Matthew Cope
演員: 勞勃卡萊爾 Jessalyn Gilsig 湯姆‧寇特內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赱馬觀♣

2009-12-31 02:40:23

非不屑也,實不能也


好萊塢經典災難片,敘事層面通常包括如下幾個要素:

1、一個具有強大意志決斷力,甚至包括自我犧牲精神的男主人公——《海神號歷險》(老版)中哈克曼;《活火熔城》里李瓊斯;
2、多數情況下,這個男人會因「禍」得福:要嘛是天賜良緣,要嘛是修復親情——《2012》;
3、與災難的搏鬥過程中,免不了有人(通常為抗災團隊中的配角,海神號中的胖女子,2012中的前妻丈夫)付出生命代價;
4、影片最高潮,也是最危急的時刻,一定要想出戰勝災難的辦法。而這個辦法常常因異於常理而引發巨大爭議——《海神號》中率領少數乘客向傾覆後船底;《活火熔城》中的炸倒大廈令岩漿改道流入大海。

救世主,愛情,親情,險情,決策,粗粗算下,這些東西居然一樣不落地出現在《水嘯霧都》之中。唯一存疑的地方可能在於:兒子和父親,到底誰才是男一號?或許導演有意讓父子二人分飾《海神號》中吉恩·哈克曼所扮演的神父一角——兒子負責引領一干人等擺脫險境;而父親則負責提供可災制勝的終極對策並為為此而生命。可既然已將好萊塢災難片要素一網打盡,為什麼影片仍然讓人感覺不太好看呢?

首當其衝該被詬病的就是特效。雖然大家都知道,災難片離不開場面宏大的特效鏡頭。但這並不意味著只在遠景中給出幾個大笨鐘摩天眼等倫敦新舊地標建築被吞噬的鏡頭,就可以敷衍了事。見多識廣的災難片粉絲們最希望看到的還是驚慌失措四散奔逃的英國佬如何以各種驚悚方式被滔天洪水中所吞噬——類似於像泰坦尼克的傾覆細節,哥斯拉肆虐紐約城的過程。遺憾的是,這樣關鍵場景僅在《水嘯霧都》中至多出現了兩三次,且篇幅較短,場面也很小家氣。觀眾從中根本無從體會足以讓「二十萬倫敦人頃刻喪命」的洪峰之猛烈。而比體會不到更過份的是,影片最高潮處居然中省去了「洪峰止洪峰」畫面!如在視覺上沒有能力去表現,導演你乾脆就不要設計這種「人定勝天」的大結局。

男女主人公的逃難過程本應是影片表現的重點,但結果卻令人失望。一方面當然還是受制於特效——那水流的氣勢,你說是倆人掉到超過泰晤士河裡也無不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導演不知道如何在脫險過程中創造出牢牢抓住觀眾心理的「階段性危機」(參見《海神號》。前半部一個:待在輪船大廳還是隨神父一起向船底攀爬;結尾有兩個:需要潛游過被水淹沒的通道,在蒸汽和火海的雙重威脅下打開艙門)。無論水中漂流時的分分聚聚,還是之後攀爬時的眩暈,總感覺是草草了事,角色之間也缺少互動,更不要說性格的深入刻畫。如果特效方面的種種問題尚可勉強歸結為受技術資金所限,那麼,情節和角色塑造環節的諸多疏失則只能說明本片編導尚不具備打造一部成功災難類型片的基本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