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7,915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uni-wee

2010-01-15 20:32:59

池塘底的唱詩班


      放牛班的春天。初次聽到片名,以為是中國某個紅色的革命電影。後來才知道它是譯名。這不電影的原名叫《Les Choristes》,chorist,意思是合唱隊員,或者唱詩班的人。
    放牛班這個翻譯很中國化,它指的是「池塘地教養院」。這裡生活著一群特殊的孩子:由單親母親帶大的孤僻怪異的皮耶爾,在二戰中失去雙親的可愛的佩比諾,還有後來有偷東西習慣和輕微精神病的蒙丹……一直自稱是曲家飽作受社會挫折冷眼的馬修來到到池塘底代課。馬修在這裡找到了人生的春天,也為可憐的孩子們帶來了溫暖與希望。
    「永遠別說永遠,凡是都有可能。」馬修拿起了自己以為永遠不會再碰的樂譜,繼續他的創作。生命常在,夢想不止。作為觀眾,對這個教養院的第一印象糟透了:學生報復老師的體罰致使老師左眼血流不止;院長不公正地隨意處罰學生;每個人的臉上都沒有笑容沒有血色,嚴肅拘謹的樣子……馬修對孩子們充滿熱情,相信每個觀眾都在馬修身上找到了那個曾經激勵過我們的老師的影子。
人的生命中起碼會又一次,在老師眼中看到了讚賞的目光,在老師眼中看到了自己光輝的未來。也許本來平凡卻在心底燃起了成就不凡的勇氣。而賜予我們勇氣的老師,也許他們已經忘記了當時曾經對我們說的話或者不經意流露出來的一個眼神。老師原來是這麼偉大的職業。
    作為我們人生的啟蒙者,老師的使命絕不是如那可悲的院長說的維持紀律——「犯錯,處罰」;也不只是上課下課的動作重複。如馬修一樣,真正的為孩子們著想,認真的考慮他們的未來。
那些老師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劃下了不可磨滅的標記。有朝一日真能成功,想起恩師也會內心溫暖感激。也許他們現在已經垂垂老去。也有數不清的老師如馬修老師一樣,譜寫了只有自己知道的神話。但我們和佩比諾一樣,我們自身就滿是他們對他們付出的最好證據。

    春天接著夏天,夏天接著秋天……一年又一年,春天不會是永遠的季節。隨著我們的年齡從十進位變為二十進位,三十進位又悄然而至……一定會這樣不可抑制的增加,定然會越想念校園時光,對恩師們的感激之情越來越強烈。對別人來說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禿老頭,誰會了解他曾為別人的孩子操的心?如果不是那些曾經蒙受恩惠的孩子們,就不會有別人了。這曾經灌溉你的人生,讓它在對的季節滋養發芽的人,只有你,沒有去忘記的理由。影片的主角,那個倔強但純真的孩子,那天籟般的嗓音被埋沒在池塘底,尚未成型的人生觀尚未發芽的夢想。是馬修造就了他,使法國又多了一位偉大的音樂家。
池塘底的院長是孩子們悲劇的主要來源,是用來作為諷刺和襯托的壞角色。儘管觀眾都希望最後他能在馬修身上發現作為老師的良知,但結果是他辭退了馬修,在飄渺的榮譽面前屈尊就卑了。
他曾經站在自己辦公桌的椅子上,用辦公的紙折了一張張紙飛機,拘謹地試探性地拋出,為沉悶的辦公室劃出一道輕快的弧線。他被感化過,但是終究回歸原點。導演在給了我們一些小欣喜之後,終歸擺出了現實。掙扎過後歸於沉寂。不是童話式的喜劇,就只是淡淡描述冰冷的事實。
    就像蒙丹,在他出場的那一刻,我們就在心裡琢磨他會如何被馬修調教好,成為他最成功的教育成果。但馬修不是聖人,他在多次忍讓與嘗試後放棄了蒙丹。最後蒙丹被送走,馬修眼裡那種深深的自責與蒙丹勝利姿態的笑容好像在說:「看吧,你拿我沒辦法。這場比賽我贏了。」
    看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感嘆皮埃爾的幸運,他起碼有個愛他的媽媽,而蒙丹什麼都沒有。他對這個世界只有恨,導演給蒙丹的結局讓觀眾對他多了一絲憐憫。讓人反思成年人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卻又致命的。
    馬修找回了他的音樂夢想,不為功名,只是默默地譜寫他自己的童話。對於放牛班其他的孩子來說,馬修的到來不過是寒風裡帶來的一絲溫暖,皮埃爾和佩比諾改變了自己命運。而其他孩子仍然留在池塘底,他們的人生會怎樣?馬修會讓他們的心裡燃起不滅的希望之光嗎?導演沒有給出答案。有一點可以肯定:馬修的到來一定是他們人生中一次美好的遇見。正如師生之間千絲萬縷的交集佔據了我們學生時代舉足輕重的份量。
    影片以馬修的到來開始,也以他的離開作為結尾。不同的是,來時路上大雪紛飛,一派蕭瑟寒冷的景像。而回去的路上,路兩旁的樹都已經染上了溫暖的橙黃色,預示著人生燦爛的豐收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