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飲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饮食男女/

7.8 / 23,415人    124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王蕙玲
演員: 郎雄 歸亞蕾 楊貴媚 吳倩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大南

2010-01-25 06:41:23

It’s hard to tell where sex stops and food begins.


       連著一口氣看完了李安的父親三部曲,不過是逆著看的。台灣的片子總有著生活的調調,吃飯、交談、走路……或許一句小小的應允就是影片的發展契機。記得《飲食男女》中長長的「私房菜教程」之後第一句對白,一通電話,炫耀炫耀了父親的大廚資歷,一句莫名的「今天不說,要等到哪天說呢?」也為之後出人意料的結局添上了一個合理的鋪墊。

    張艾嘉來到三姐妹家,第一句話是「朱爸呢?」誰也沒有料到,給姍姍做飯的朱爺爺並非出自晚年百無聊賴,而是想要成為她的繼父;誰也沒有料到歸亞蕾濃妝艷抹等來的「黃昏戀」變成了自取其辱;更沒有人料到情場亨通的吳倩蓮竟然獨守老屋,成為三姐妹中最晚出嫁的。

    三姐妹的愛情一直游離在我的意料之外,小妹簡簡單單,單純自然,卻成了感情的插足者,並且未婚先孕;大姐心思沉重,似乎看透紅塵、情系舊愛,卻只是一個被愛妄想症患者;老二看似在感情上游刃有餘,然而總是與愛擦肩而過。

    我喜歡大姐穿上紅裙,濃妝艷抹地出現在校園中央,聲討她的愛情。她骨子裡對愛情的嚮往程度遠遠超乎了我的想像。閃婚。她迫不及待地離開……逃離束縛和壓抑。

    吳倩蓮很美,一直想要離開這個家。原本認為很篤定的自己的情人要結婚了,萌生情愫的趙文瑄也彼此約定成為朋友,還為了父親放棄了陞遷和外出。表面上她最為叛逆最想離開,實際上她心繫父親,聯繫萬千。

    父親的愛太滿了,於是女兒們都想逃脫;而張艾嘉從小缺少父愛,離婚後便更加渴望寄託,所以這一對出人意料的組合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之前的《喜宴》沒有意料之外,故事顯得簡單了很多。李安對中國式的婚宴濃墨重彩,敬酒、擺酒、鬧洞房……調侃戲謔的詞句、喜慶紛繁的音樂還有大片大片的紅色,視覺衝擊很強烈。就是一個如此傳統的喜宴背後,隱藏的是還未被大眾認可的同性戀。所有的張燈結綵、喜慶歡顏只是逢場作戲,即便最後假戲真做,成全了老人的抱孫心願。可是這樣的愛一點也不突兀,只是在生活中靜靜流淌著的平實、簡單的相互依賴。

    影片最後,父親再次扮演了智者的角色,他將厚厚的禮金放在了兒子的男朋友手中,謝謝他的照顧。還說了一句讓大家恍然大悟的話,不是這樣,我又怎能抱到孫子呢。老人緩緩離開,走向遠方,舉起了雙手,結束了影片。向生活投降,向愛情投降。

    最後再說說台灣電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看臺灣影片總有說不出的親切感,濃濃的鄉音,一樣的風土人情,是被政治所割不斷文化臍帶啊。大量的同期聲運用,各種方言和極度口語化的台詞,沒有絲毫修飾,通俗易懂的同時為劇情埋下不少伏筆。旁觀者視角的鏡頭運用帶來不俗的帶入感,不出5分鐘觀眾即被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所感染,為他們的命運所牽掛。因為這些生活場景太熟悉,似乎就在自家樓下,恍惚就在身邊上演。有人說台灣電影比中國電影更具中國味我很贊同,單是《飲食男女》開篇5分鐘行雲流水的烹飪鏡頭你就會為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感染,也為整個影片的基調打上了深深的中國印。

    或許內地電影人不斷教育我們要支持國產抵制舶來,可一個個做的卻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中華文明的幌子,趕英超美的投入,三歲小孩的劇情無數爛片便出爐了,而海峽對面的台灣卻以他們的小成本為中國電影贏得了敬意。是的,當我們的電影人缺的不再是錢,不再是觀眾的消費力,他們缺的僅僅是一份對利益淡定和對觀眾的誠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