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原罪犯--Oldboy

老男孩/原罪犯/

8.3 / 636,590人    120分鐘

導演: 朴贊郁
編劇: 朴贊郁
演員: 崔岷植 姜惠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紅鐮

2010-02-23 04:38:02

【百度轉帖】 對電影《老男孩》的評價——低俗文化所必然滋生出的醜陋果實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首先我想說的是,這是一部韓國電影,並且在坎城電影節獲獎,可能這是它能夠堂而皇之地走近我們的電影菜單,並被大家當作精緻的藝術品來加以討論的原因。
電影拍得似乎很正經、很深邃。但是看完電影,有誰能夠想到美好的童年?又有誰能夠想到藍天白雲呢?你心底所得到的,是對生命和世界更多的愛意,還是心靈的感恩和舒暢呢?
完全沒有。
我們所首先感到的,是一絲精神的壓抑、甚至是無端的反感。
如果有人說我看完這部電影心靈舒暢、如飲甘醇,那這人怕是要去看心理醫生了。

1.我給這部影片的第一個定義——裹著藝術技巧外衣的亂倫實質
影片扣人心弦,這不容置疑,但扣人心弦的不一定就是藝術。就好比維吉尼亞大學發生的事情,如果你在場,那也很扣人心弦,但那卻是血淋淋的犯罪。
如果要講報復的故事,那麼是否有必要對那場父女激情戲大肆渲染呢?
誰都會在影片結尾時駭然發現,它們不經意間目睹了一場赤裸的亂倫鏡頭。
當最後李佑真走進電梯前,影片居然在一次響起父女床戲時的錄音,生怕觀眾忘記這段戲。
在影片的最後,驚魂未定的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對父女用了一個自欺欺人的小催眠術,就名正言順地走在了一起。這其實是換湯不換藥,為亂倫正名而已。
此外,我們可以把整個電影故事框架回味一遍,會發現我們正像李真佑說的話語一樣:看似是要找出為什麼會被關押起來,其實是需要找出為什麼會被放出來。
所以影片最大的懸疑不是吳大秀的復仇原因,而其實是男女主人公的被迫亂倫的陰謀。
從音樂和場景氛圍來看,父女的幾場感情戲都比較溫情柔和,充滿欣慰讚頌的意味。這是大家都會感受到的。
最後的結局也是如此。
我不禁要問,以生存為名義將錯就錯,那麼但凡和自己女兒有過關係的禽獸父親,是不是都可以從此和女兒一起生活呢?
影片中,吳大秀根本沒有想到過他的妻子。編劇們也根本不給這個人物以正常的人際感情和社會心理。我們清理整個影片的頭緒,就會發現這個人物實際上只為三件事而誕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亂倫(另兩個是復仇和暴力)。

總而言之,編劇好比一個表演魔術的魔術師,無論怎樣花里胡哨的動作和佈置,最後要給你看的,只是他想要讓你看到的東西。
編劇變了一個魔術,雲山霧罩之下,其實賣的就是亂倫的湯藥罷了。

2.繼續著一種庸俗的後現代主義表現方式
首先簡要說明,後現代主義強調反傳統,宣揚超越人類的理性和道德,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強調主觀喜好,否定權威的定義和信仰。
這種文藝思想潮流,必然會導致價值觀的模糊,社會理想、道德觀念、人生意義等等都會變得淡化。最終的結果就是文化生態的失衡和社會大眾文化素養的低俗化。(引自百度知道)
這裡還要強調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後現代主義藝術手法都不可取,很多死氣沉沉的傳統藝術,需要新鮮的血液。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庸俗藝術,正滲透進我們的文藝作品中,由於它們披著藝術的外衣,所以容易讓人難以識別良莠。

《老男孩》這部電影,有些鏡頭大家不是感到難以適應,就是覺得看不懂。其實那不是你看不懂、不理解,而是因為普通的文化大眾在藝術作品面前往往不夠自信。
請注意以下鏡頭:吳大秀生吞章魚,章魚的須還在他嘴外亂動;李佑真在大廈洗澡,裸體走出來,不避人看;吳大秀對監獄管理員的拔牙,對自己手背的穿線......
這些鏡頭必然讓你感到不適,然而如果你想去從這些奇怪的鏡頭中找尋到意義,你純粹是白費功夫。事實上,這些鏡頭不過就是為了挑戰觀眾的審美習慣,目的就是讓你感到不習慣,於是在那些自信缺失的觀眾們面前,「藝術的效果」產生了。其實,我們一想,這些鏡頭與街頭上那些「行為藝術」,如出一轍,那不過是後現代主義譁眾取寵的小把戲。

後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不同。做個小對比。
在卡夫卡的現代主義小說《變形記》里,我們可以分析出主人公變成甲蟲,是資本主義社會人類異化狀況的極端化表現手法。也就是說它表現的是人在資本社會裡,變成了生產和賺錢的奴隸。卓別林的《鍍金時代》,也有類似的主題。
但在《老男孩》里,女兒在地鐵里看見巨大螞蟻的鏡頭,按照片中說的是表現孤獨,但實際上,仍然只不過是挑戰觀眾的審美習慣罷了,除此以外,沒有別的意義可言。

此外,影片裡一些看似幽默有深意的情景,其實也是無意義的。比如遞牙醫的名片、寄來的斷手、抱狗自殺的男人等等,這些都是譁眾取寵的伎倆。當然,這種荒誕式的處理方法,在西方倒是有著廣闊的市場。

總而言之,不是所有畫著偉人、標著100字樣的長方形紙張都是人民幣。所以同理,不是所有看上去富於藝術氣息的作品都是真正的藝術,不是所有看上去玄奧莫測的畫面都有所謂的生命內涵。
那些想要鼓吹這些鏡頭有著深邃內涵的人們,我敢保證,你們就是窮此一生,也不可能找到什麼有價值的收穫。因為那本身就沒有意義。


3非理性報複和懲罰。
這是美國當局在維吉尼亞大學慘案後,對可能影響兇手人格的這部電影(《老男孩》)做出的判定之一。非理性的懲罰,這句話非常精闢。弗大慘案何嘗不是這種非理性行為的最終結果呢?
影片中,李真佑對吳大秀的非理性報復,根本是脫離社會、脫離現實道德法制體系的。
吳大秀從開始的堅強,到他最後的自剪舌頭,,本身就是有意識地糟踏觀眾的內心承受力和審美習慣。
影片根本沒有真實的社會背景、沒有足夠的現實基礎。
我們除了亂倫和報復兩樣東西之外,再也看不到其他什麼了。

值得一提的是吳大秀膝伏剪舌以祈求寬恕。這個場面對心靈防線脆弱的觀眾,是具有一定的破壞性的。編導知道,觀眾是跟著吳大秀的情感邏輯來走的。於是,這些看似好心的編導們,讓我們跟著堅強的吳大秀一步步走向戰勝命運的成功時刻。觀眾都在期待敵人的垮臺,主人公的勝利。就在這時,猙獰的李佑真用出了最後的狠招,吳大秀一改前貌,做出了極端自虐自賤的行為。於是,觀眾們的內心被瞬間衝擊和凌虐。

此外,暴力和殘忍是這個影片又一大特點。裡面除了不勝枚舉的槍殺、自殺、斧頭殺人,還有諸如強行拔牙、剪舌、斷手之類較為殘忍的畫面。這樣的影片,我實在不知道它能給人類的心靈帶來什麼益處!

電影製作方當然不承認《老男孩》對弗大慘案的影響。但是,誰也不會說《美麗人生》、《阿甘正傳》會讓大學生去拿槍殺人。
寫文至此,深覺可悲可嘆,但願讀我文者,可解我寫文之用心。

4.《老男孩》這種電影的存在原由
這是一部獲獎作品,並且據說感動了一些出色的圈內人士以及不少的觀眾。
這種電影既然出現,就有它存在的理由。

不同的人,需求是不一樣的。舉個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一般人特別是女孩子,是不愛看有鬼的恐怖片的,他們本能地感到害怕。但相當多的人喜歡看恐怖片,原因是他們需要獲得另一種刺激。通過這樣的刺激,來緩解精神的緊張和壓抑,這反而是一種快感的獲得。
一些心智成熟卻工作壓力極大的人,或許需要這樣一些違背人倫、扭曲審美的極端性影片,來使他們獲取精神的放鬆。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有些壓力過大的人,通過受虐式性行為來獲得快感。

同時,這類影片在西方世界,有著相當廣的文化基礎。首先是西方現代哲學,尤其是弗羅伊德的性決定論與薩特的存在主義和荒誕觀,這些理論在許多電影裡都曾出現。當然,這些內容原本屬於現代主義的範疇,但它們畢竟是後現代主義的哲學基礎所在。
我看過一些歐洲的類似於《老男孩》這樣的影片,都是比較陰晦、扭曲的故事。
有的是表現年輕人平淡生活中突然爆發開始殺人的故事,有的講述同性戀對伴侶看似溫和實則虐殺的變態故事。而這樣一類的影片,居然在歐洲都能夠拿到獎。
所以,《老男孩》在歐洲得獎,是不應當令人奇怪的。
歐洲電影節越來越加入邊緣化的內容。不少亂倫、性愛、變態、人格扭曲的影片,這幾年在歐洲各電影節聲名響亮。說來說去,還是奧斯卡保持著較為純正的電影審美觀。

這裡引用百度知道里某位朋友找來的資料:
後現代主義對真理、進步等價值的否定,將導致相對主義、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一切都無所謂真假、善惡、美醜、光明與黑暗、進步與落後之別,便不需要價值判斷,而只有一種存在意義了)。在中國目前面臨精神危機和道德失范的情況下,這種消解主義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後果。以君子為恥、以痞子為榮的價值顛倒的惡浪中,某些後現代主義的極端主張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所以我認為,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不遺餘力地創造出高超的藝術作品來,才是最需要的。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藝術,既不是政治傳聲筒,也不是商業大炒作,更不是偽藝術假藝術。
我們需要那些源自於生活、經過高超的藝術加工,飽含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的文藝作品。這才是我們的文化所應努力的方向。

電影不過是人拍出來的。不同的社會不同的人,他拍出的是不同的電影,訴求的是不同的目的。電影獎不能代表什麼。
以上就是對這部電影的全部份析。
一如既往的歡迎討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