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karen.chow

2010-03-02 04:24:37

向《死亡詩社》致敬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著。」遙遠的日子裡,米蘭昆德拉如是說。

劇情介紹: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基廷老師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這時發生了……

該影片是Peter Weir的上乘之作,曾獲得四項學院獎的題名,並且贏得了最佳電影原創劇本獎。另外,羅賓·威廉士的出色演技,也為本片增色不少。

Karen點評: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今天中國校園的影子,墨守成規,呆板只為考試的教育模式,統一的答案,甚至是統一的思維方式。「我的教學目的,是要教導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我高中時的語文老師曾經反覆強調的一句話,正如片中的基廷老師所倡導的,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是自由思想,是自由的生活;讀書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優秀而優秀,是為了快樂的活著。然而在威爾頓,在現實世界,壓抑和束縛無處不在,無數的條條框框限制著他們的自由與激情,他們必須循規蹈矩的念著死氣沉沉的教材前言,他們還要用橫軸縱軸圈出詩歌的優略,他們被訓練得整齊劃一,他們都在用同一個視角看世界(怎麼那麼像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啊?!)……

不,基廷說不,從要求學生撕掉課本中關於對詩歌評價的前言開始,他用心去教導孩子們透過心靈品讀詩章,在一次次反傳統的挑戰學校教育模式和金科玉律的課程中,孩子們逐漸的找回了對生活的激情與為夢想飛翔的勇氣,也因此自組了象徵著自由理念的死亡詩社。尼爾勇敢的實現了他的話劇夢想,托德大膽的喊出了心中所想……然而,好景不長,隨著一聲槍響,自由、夢想都不復存在,原本充滿希望的一切黯然落幕。

尼爾的死,讓所有人心痛,他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仲夏夜之夢》的夜晚。他演得是那樣的出色,獲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他在舞台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世界,他愛表演,但同時,他也並沒有落下任何一門功課。然而,這還並不足夠,因為他公然的違抗了父親的命令,他「公然挑釁」了父親的權威!在父親嚴苛的眼神下,尼爾蜷縮的背影是那樣的無助而渺小。「你要念哈佛」,「你要做醫生」,「你知不知道我為你犧牲了多少?」、「你知不知道你擁有多少我沒有的東西」,父親每一句話都像是一根針,無情的刺在了尼爾業已絕望的心上。尼爾的一生早早的就被父親書寫完畢,談不上任何的自由意志,父親從來不在乎他的想法,更不尊重他的想法,只是將之看成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人,如果沒有了自由思考的能力,如果沒有了追尋夢想的權力,活著等於死去。尼爾在那個冰冷的夜晚最後一次撫摸精靈的頭荊,終以一顆指彈向父母,向這個世界發出了最後的控訴。無言、無聲,卻震撼了整個世界(很可惜,直至最後一刻,父親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這真讓人絕望)。

當學校編造謊言讓所有死亡詩社的孩子簽字承認基廷需為尼爾的死負責時,我深刻的認識到了何謂「荒誕」,相信尼爾在天之靈也不會安息。而那些無法與龐大體制對抗的弱小生命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負擔。當基廷默默的走出教室,一向膽小懦弱的托德以顫抖的贖罪聲喊出了「船長,我的船長」,並以站在象徵著禁錮靈魂的四方書桌上表示自己對體制的抗議和對基廷老師的認可時,當那些接受了基廷思想的孩子們也陸續站上桌子時,我卻看到了無限的希望,在淚水中歡笑。沒錯,沒錯,個人的力量雖然無法改變整個體制,但卻可以影響一批人(即使只是一小批),自由思想也會因此傳遞下去,永不止息。

而基廷老師,除了為制度的犧牲品尼爾的死流過眼淚,故事由始至終,他的微笑都是那樣的陽光燦爛。

比照自身所處的社會,何嘗不是如此?!特別是校園牆內的世界,而我們,又有多少基廷?!……九十教師節臨近,在此順祝各位教師,節日快樂!




                                         08090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