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hiayi

2010-03-05 04:09:52

真正的教育是對思想的解放和靈魂的昇華——《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中,威爾頓公學是一所遺留著英國保守傳統的美國男子預備學校。開學典禮上神聖而悠遠的蘇格蘭風笛曲鋪墊下了學校傳統、保守的風格。新學期給學校注入了新的血液,翻開了同學們新的人生篇章。然而,年輕人內心的青春活力、激情夢想註定是不能被同化和束縛的。校長在典禮上再次強調了學校的「4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優秀。而同學們內心的「4支柱」卻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裡接受好的教育以升入名牌大學,將來成為醫生、律師、銀行家,而孩子們更願意追尋自己的興趣和夢想:參加學校的各種社團、追求自己的愛情、享受流行音樂帶來的快樂。威爾頓公學管理嚴格,鈴聲響起,所有的學生就必須安靜的進入受教育的狀態。而此時窗外被鈴聲激起的鳥兒們成群的飛向天空。自由雖然只有一窗之隔,卻是可望而不可及。學生們在課後的學習小組中自己製作半導體收音機還得提防著被老師發現。托德在本子上寫下「及時行樂」卻又被身邊的化學課本拉回到現實生活中。這一切都表現出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傳統保守的作風和青年學生思想的衝突,孕育著暴風雨來臨前的滾滾烏雲。

    西方教育倡導的是平等民族。只有在沒有歧視的平等基礎上,天才才能閃耀出耀眼的光輝。反觀以上種種對比,學校、家長在面對學生是永遠處於一種居高臨下、指手畫腳的地位,學生永遠就是被懲罰、被束縛、被設計的對象。學生面對的不是平等民主的教育。

    基丁的到來颳起了思想解放和靈魂重塑的風暴。他讓學生撕掉教科書刻板的條條框框創造性地思考問題,讓學生們自由地踩上講桌上換一種角度觀察事物,讓學生們大聲讀出詩歌並將球大腳踢出以激起和發洩出內心的活力,讓學生們在庭院裡自由的踏步來張揚個性。他的這些行事風格和教學方法不是叛逆,不是胡鬧,他是要去引導學生們釋放出被塵封的興趣和天賦。他引導學生去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按照自己的道路發展。
 
    基丁帶給學生們的一個人生價值觀就是「及時行樂」。這並不是說讓學生去頹廢和貪圖享樂。他是作為一個精神和思想上的先行者去啟發學生們對時間的珍惜和自我興趣的培養。他不希望學生們把有限的生命束縛在制度的枷鎖下。張揚個性、展現活力、開拓創新、積極向上、追尋夢想、勇於嘗試等等都是他的信條,也是對學生的期望。基丁畢業於斯,執教於斯,卻對這裡舉起批判的大旗,他是自己人生的船長,更是學生們人生的船長,思想的解放者。

    基丁以人為本的思想正是西方現代教育的縮影,正是這種思想促進了西方社會民主化程度的不斷提高。

    尼爾是《死亡詩社》中的重要角色。成績優異卻迫於家庭的管教而無法追求自己的興趣。他的內心一直存在一把火熱的激情,卻被制度所禁錮。當他感受到基丁給思想帶來的解放和「死亡詩社」這樣為了興趣而執著的精神,他的人生開始沐浴春風。他帶領同學重組「死亡詩社」,激揚文字,各領風騷;他激勵托德不要關閉自我的大門,要放開心扉;他頂著父親的壓力毅然決然參加《仲夏夜之夢》的演出。然而,最後在家庭傳統、保守作風的壓迫下吞槍自殺。尼爾的死是對制度無情的批判。一個如此積極向上的孩子竟然因為教育的不平等、不自由、不以人為本而自殺,是對這種保守、傳統制度的強力反擊。尼爾用自己的死捍衛了自己對個人夢想追尋的權利。而另一個重要人物——托德,從寡言少語,性格內向膽小到最終直面校長的壓迫踩上課桌為基丁老師送行。他的轉變是基丁老師思想解放的結果,更是對尼爾精神的傳承。《死亡詩社》體現出美國式的精神中為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特徵。基丁走了,但是他帶來的精神深深的烙在了這些年輕人的價值觀和人生道路上。「春風化雨」這另一譯名是對基丁精神的詮釋和肯定。
 
    影片對我們的現行的教育體制和方法有著極強的借鑑意義。我們習慣了填鴨式的教育方式,習慣於被唯一的答案所控制,習慣於按著家長設計的人生軌跡前進,習慣於學習課本知識重於發展個人興趣愛好,習慣於被管理和懲罰。我們習慣了太多的條條框框、金科玉律才突然發現我們失去了獨立的思想和充滿人生希望的靈魂。她告訴我們,要在有限的人生時間裡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放開自己的思想束縛,按照自己的人生道路走下去。教育要用平等自由的方式和以人為本的原則來解放學生們的思想,塑造孩子們的靈魂。沒有獨立思想的人,學歷再高都只是一隻走獸。沒有高尚靈魂的人,社會地位再高也只是一具行屍走肉。教育的本質就在于思想和靈魂的賦予以造就完善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