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東京物語--Tokyo Story

东京物语/东京故事/TokyoStory

8.2 / 41,056人    136分鐘

導演: 小津安二郎
編劇: 野田高梧 小津安二郎
演員: 笠智眾 東山千榮子 原節子 杉村春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伊西多拉

2010-04-05 14:25:19

小津與《東京物語》


早就想寫點關於小津安二郎與《東京物語》的文字,但是看過關於這部電影的種種評論後,覺得該說的都已經被說過,特別是唐納德.里奇那厚厚的一部關於小津電影研究的專著。最早有了解小津電影的念頭一半始於獵奇的心理,關於這位日本電影史上傳奇導演的各種描述讓人好奇;另一半則是小津慣用的長鏡頭敘述手法與我喜愛的另一位台灣導演侯孝賢的長鏡頭常被人加以比較。最好的例證是:為紀念小津誕辰100週年,松竹映畫(小津生前所服務的公司)找來侯孝賢執導了一部我同樣很喜歡的電影——《咖啡時光》。

由於片源的緣故,最早看過的小津電影並非《東京物語》,而是另一部拍攝於上世紀30年代初的默片《淑女與髯》,這部小津早期的作品,與他後期的風格相差很大。根據唐納德.里奇在《小津》一書中對小津生平的敘述,這樣的轉變與他生活閱歷的豐富和藝術探索成熟後的自然表現有關。除此之外,大概也與他成名後日漸掌握的支配權有關,他可以不再完全受控於市場,而可以專注於拍攝個人所追求的電影,這其實也是不少知名導演成名前所走過的路。即便這兩者後來被證實為並不矛盾,《東京物語》上映後,獲得空前的成功,而隨後影片在世界範圍上映,同樣載譽無數。後來,電影更被公認為日本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直接列為很多電影學院的教學教材。

小津安二郎生於1903年,畢生拍攝電影54部,許多電影后來成為傳世經典,與黑澤明、溝口健二被譽為日本電影史上的三大導演。小津的代表作,被公認為於1953年上映的《東京物語》。影片的背景是戰後的日本,工業化的進程促使城市化的加速,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戰後年輕的一代人開始有了新追求,許多生活在小城市和鄉村的年輕人不滿足於自身的狀況,開始湧向東京這樣的大城市尋求發展。離開了父母的年輕人逐漸在城市中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而構建在傳統家族制度上的家庭關係受到嚴重挑戰(關於日本傳統家族制度關係的深切了解可參閱美國人本尼迪克特描述日本的社會學著作《菊與刀》),並逐漸瓦解。代表著都市與鄉村,現代與傳統的兩代人的價值觀之間的衝突構成這一時期日本社會的主要社會心理。影片講述的是一對來自小城市尾道的年老夫婦,到東京探望已經成家的子女,在東京居住的幾天,老人發現子女過得並不盡如人意,而他們各自建立的新家庭,已經不再有容得下兩位老人的空間。老人在東京受到冷遇,返鄉後,老婦病逝。子女們回家為母親送終,隨即又一個個離去,留下父親孤獨地面對人生。這是發生在那一時期日本一個普通家庭中的尋常故事,但它卻具有普遍意義,是那個時代日本社會的縮影。根據小津自己的說法,他想通過影片表現的是:「透過子女的成大,以此來窺探日本家族制度的瓦解過程。」

在影片中,孤獨是老人們的共同心理,當周吉老人在東京與昔日老友聚會時,這種情緒顯露無疑,那是一種不言自明的孤獨。殘酷的現實使子女們的生活並不如老人預期的順心;子女們新的家庭已經沒有容下老人的空間;地域上的阻隔使得親人間的見面都變得奢侈;兩代人間價值觀的斷裂成了無形的阻隔;同時,時代的劇變又使得老人們和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漸行漸遠……正因如此,追憶似乎成了老人們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事情,老人並沒有抱怨子女的冷漠,而是默然地接受了這樣的變化,他們衷心地希望子女們能過得更好,這也是日本傳統價值觀上的一環。

小津以他平實的鏡頭講述著這一切,影片中並沒有看到繁複的情節和花哨的技術,而是以真誠而不帶價值判斷的立場如實描述著一切。固定角度的長鏡頭的廣泛使用,給人予真實感與思考的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更像是一部關於人生命題的紀錄片。德國著名導演維姆.文德斯(同樣是我所喜歡的導演)在上世紀80年代為拍攝紀念小津的紀錄片,特地去了東京——小津生前的電影裡所描繪的城市。在影片裡,文德斯說:(小津去世前的年代)「儘管當時經濟如此落後,甚至退化,但是小津的電影確實一次次向我們闡述著同樣的主題、同樣的人物、同樣的地點,那就是東京。這段歷史涵蓋了40年間日本所經歷的變化過程,這種描述也是國際化的,我們可以透過它看到全世界所有的家庭,了解它的本質,熟悉它的意圖——展現本世紀人類的映像,一個有用的,真實的,準確的映像。」(對原文作了改動和刪節)

影片中的日本,與嬰兒潮一代成長的香港、四小龍期間的台灣以及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是極為相似的,那個時代的困惑同樣映射在自己的身上,感同身受的觸痛或許正是自己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電影的魅力正源於此,憑藉著對現實的感知和對人生的思考,使我們得以更加寬容的看待我們所處的年代以及理解人生之況味。

1963年12月12日,小津在年滿60歲生日那天病逝。他的墓碑上只鐫刻了一個「無」字,象徵著「虛無」,又意味著一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