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真相至上--Nothing But the Truth

真相至上

7.2 / 33,373人    108分鐘 | Canada:108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洛‧路瑞
編劇: 洛‧路瑞
演員: 凱特貝琴薩 麥特狄倫 安琪拉貝瑟 亞倫艾達 薇拉法蜜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思考的貓

2010-05-20 15:35:20

真相至上和個體代價


2003年7月14日,美國專欄作家羅伯特•諾瓦克在報紙上撰文,稱「美國前駐伊拉克大使威爾遜的夫人普雷姆是CIA特工」。接著,美國情報部門、白宮、司法部門、報社媒體開始了一陣忙活,慢慢地,有了布希政府有人為報復對伊戰不滿的威爾遜大使,所以暗中洩漏秘密的說法,但是真相依然模糊,而這個過程中,記者和報社也死扛不肯透露消息來源,引起了一場相關討論,記得中國媒體對此也有些分析文章。雖然電影《真相至上》被認為取材於「布萊茲伯格案」,但是觀看本片時,我第一反應卻是幾年前的這起讓白宮難堪的「特工門」事件,只是涉及的國家從尼日換成了委內瑞拉,涉及的機密從伊拉克買濃縮鈾問題換成了暗殺,而本片在探討新聞界原則的同時,更多加入了對涉及人等心理和感情波動的展現,體現了捍衛一種原則的代價,而最後的結尾反轉更是讓人有些五味雜陳。

本片表現的一個尷尬就是,從涉及各方的立場角度看,各自似乎都在做著正確的事,但是最終導致的又是個人的悲劇。女記者瑞秋試圖揭開美國中情局相關真相的舉動,看上去正是記者職責所在,而其中摻雜的個人希望以大新聞奪得普利茲獎的野心也顯得並無太多可以指摘的地方。而對於艾瑞卡來說,作為一個女特工,保密更是這行的行規和職責,儘管特工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職業,其最終服務的究竟是與民眾相關的國家利益還是與特殊利益層相關的國家利益頗具爭議,但是站在艾瑞卡的角度,她以一個普通家庭主婦的身份將自己的職業隱藏同樣沒什麼不對。當情報部門的秘密被揭開,可能造成更大的機密被洩漏時,如檢察官那樣千方百計要查出洩漏機密之人的舉動也顯得符合慣例,顯然,從他的角度看,如果特工的身份可以被洩漏而不受些懲處,其示範效應對於國家機器的諜報部門這樣一個重要觸角來說是可怕的。於是,各方各司其責,隱藏身份的隱藏著工作,挖內幕的執著的挖內幕,而負責維護國家權威的也如鷹一般的用銳利的雙眼監控和查找所有可能的漏洞,而這一切的衝撞高潮正是由於本片巧妙設定的一個看上去最終有些黑色幽默的泄密事件。

艾瑞卡身為特工身份暴露事件,作為一個個體事件本無關於美國整個情報系統的利益;而瑞秋緊閉雙口,不透露消息來源事件作為個體事件也本無關美國媒體的整體權益。然而,這起事件之所以引得媒體和國家機器的關注,看重的恰恰是其示範效應對整體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所以,檢察官必須對瑞秋窮追猛打,只為她說出一個名字,哪怕讓她家破人亡。目的其實已經不在於讓瑞秋付出代價,而是一種以懲戒為手段的對外宣示,告知媒體,任何試圖通過政府內部人探尋情報界內幕,將會付出怎樣的代價;也是在告知情報部門內部人,如果試圖將消息洩漏出去,將會生活在如何惴惴不安的驚恐中。甚至,政府部門要藉機加強這種威懾,以活生生的案例讓過去抽象的保密說教表現出一種讓人膽寒的惟妙惟肖。而反過來,瑞秋和報社必須守口如瓶,哪怕自己家破人亡,報社可能面臨巨額罰款。因為哪怕說出資訊源可以免於坐牢,對於瑞秋來說也是職業生涯的終結,誰還會相信一個這樣的記者?她又如何還有機會報出大新聞?而對於她身後的報社,誰又再敢向有這樣的的記者的報社提供內幕消息?再放大些,如果媒體有一個透露了資訊源的瑞秋,那麼對於更多潛在資訊源,這都是一個不安的宣告:可能還有第二個,第三個,任何人再次透露資訊,都可能被開始向他信誓旦旦地承諾保密的記者出賣。所以,這是一個死結,作為國家機器的檢察官顯得相對強勢,也更「可惡」一些,而弱勢的瑞秋,作為弱勢的,同時又是以代表弱勢民眾發出約束強勢政府聲音的新聞業者,更令人同情,在支持有限,同時與丈夫離異,又面臨孩子的不理解的情感衝擊下,她的堅持更令人崇敬,正如本片題目所說,真相至上,她的經歷完美的詮釋了這一真諦。

然而,本片的情感昇華之處,不但在於表現了真相至上的價值所在,更表現了其代價所在,甚至是一種令人可能懷疑其堅守價值的代價。我們看到,當檢察官顯得形象兇惡,而瑞秋顯得可憐可敬時,艾瑞卡卻被忽視了,她得到的只有媒體對她的窮追猛打,情報機關對她不信任的不斷調查和刁難,乃至最後的實質性的拋棄,更沉重的還是家庭的破裂,讓她顯得那麼無辜,為國效力,得到的是媒體和公眾恥笑其價值,附身的機構急切將其拋離,孤獨的她更像一場各方勢力角逐下的犧牲品,檢察官和瑞秋都堅守了他們應該堅守的,獲得了業界的讚賞,只有艾瑞卡在一名極右翼分子的攻擊下,成為一具冰冷的屍體,堪稱本片最悲劇性的角色。艾瑞卡之死可謂本片令人猝不及防的情感一擊,瑞秋等人的堅持卻讓一個生命消逝,這是出於她的野心還是責任感?這樣的詰問很容易在觀眾心中生出,甚至連瑞秋也對此新生疑惑。但是,這實際上這只是導演對主題表達的一種「收」的姿態,最終謎底的揭曉才讓主題得到最大的昇華,讓觀眾的情感最大程度的釋放。

誰是那個資訊源是本片最大的懸念,當我們看到為了這個資訊源的安全,各方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這場曠日持久的鬥爭似乎看不到鏡頭時,很容易產生急迫的心情:誰?那個資訊源究竟是誰?這個時候,瑞秋在讓觀眾敬佩的同時,也成為觀眾慾求真相的「敵人」,實際上,在「特工門」事件中,媒體的最終報導也讓當時的民眾或多或少有類似的窺探真相而不得的尷尬,這是個頗為弔詭的狀態,記者揭開了民眾希望看到的一部份真相,卻又壓住另一部份,這個尺度也是媒體永遠在爭議中權衡的未解命題。好在導演做了平衡,瑞秋沒有親口說出這個秘密,卻以一個帶著回憶感的自然的鏡頭告知我們真相。當看到最後的真相時,相信前面艾瑞卡之死帶來的傷感恰恰在末尾產生一種悲情卻又感人的效果,瑞秋的堅守,實際上也是給身為母親的艾瑞卡帶去了一份保護,相信她在天堂也能理解這份代價。關於真相價值幾何,理想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和國家利益至上主義者都會給出各自角度的詮釋,然而本片告訴我們的卻是這個社會秩序下,一些個體的抉擇和代價,正是他們的選擇在維繫著這個社會秩序的平衡,他們永遠有著衝突和調和,促成一個相對良性的社會體繫在運轉,他們的價值和犧牲理應被我們當做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而非簡單的新聞事件的符號去銘記。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1475c2effedf833aadafd5df.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