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奪天書--The Book of Eli

艾利之书/伊莱之书/夺天书

6.8 / 340,062人    118分鐘

導演: 亞伯休斯 艾倫休斯
編劇: 蓋瑞威塔
演員: 蜜拉庫妮絲 丹佐華盛頓 蓋瑞歐德曼 麥爾坎麥道威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cho

2010-05-29 16:46:16

末世西行記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升級版的《我是傳奇》,接著,我恍惚間看到了末世版的《罪惡之城》,然後,它又有了一些《惡靈古堡》的影子,再然後... 沒有了再然後。驚艷之後再無驚喜,它成了期待之後的失落,希望之後的失望。它本來是披著科幻動作片外衣的宗教片,卻被野心昭昭而實力欠佳的導演生生擰巴成 了神棍片,即使丹澤爾華盛頓的出色演技也無法拯救影片從中部開始的頹然而下。

故事發生在核爆30年之後,也就是文明毀滅之後的末世。這是一個宛如地獄的世界,滿目蒼夷、殘暴、混亂、無序,到處充斥著殺戮、破壞、掠奪,生命變得醜陋不堪、脆弱的不堪一擊,人類在灰暗的天空下艱難求生。現存的人類可以分為兩種,末世之前出生的人和末世之後出生的人。

末世之後出生的人,從未見過藍色的天空和綠色的植物,他們生在一個灰色荒涼的世界,物質極度貧乏,生存之艱難逼迫他們只能靠暴力和殺戮來偷生,飢餓和生存像一條隱形的鞭子,維持著脆弱的秩序,他們不識字,不曾見過那個已經消亡的文明曾經是如何的絢爛如花。如同卡耐基所說的那樣,他們都是nobody,他們活著時,沒有姓名,沒有過往,沒有未來,當他們死去,沒有人會記得,沒有人會悲傷。

末世之前出生的人,故事裡有兩個代表人物,Eli和卡耐基,也是故事的主角,這兩個充滿了象徵意味的符號性的人物,最終因為一本書,走向了不同的宿命。

如同故事刻意的迴避了核爆的原因一樣,Eli和卡耐基都是有著過去而又被模糊了過去的人,故事沒有介紹他們在末世之前的生活,連末世30年的經歷都被一筆帶過,Eli的過往被簡單的歸結為一個類似於天啟的聲音,而卡耐基的一切都起始於小時候玩耍過的地下水源。

他們都曾經經歷過浩劫之前的歌舞昇平,他們都記得曾經文明的壯美絢爛,當末世的黑暗瀰漫大陸,Eli選擇了做一個保存文明火種的旅行者,而卡耐基選擇了做一個用文明教化之功統治世人的獨裁者。

當保護者和掠奪者宿命的相遇,末世版的出埃及記在西部牛仔片的旋律中上演,故事的節奏開始變得乏善可陳,動作片的外衣被扯下,露出內裡赤裸裸的宗教片小身板來。

卡耐基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教化工具,但是卻空有寶山——這是一本盲文版的書。Eli的書被搶走,可是他卻還是帶著美麗的姑娘走到了旅程的盡頭。

這一幕,不光是好人壞人的大俗套,而是在說,任何宗教或者說任何文明的內在,永遠要重於它所依附的載體,書不在而內容還在。這個橋段很類似《消防隊員》的結尾:當記載文明的書籍被一一銷毀,人類會採取最原始的口口相傳來傳承其不滅的精神內涵。

而讓兩位主角刀兵相見很多人為之喪命的Eli之書,到此時才解開它看似神秘的面紗。是的,我相信你和我一樣,在酒吧打架一場聽到Eli背誦的段落時就已經猜到了本被視若珍寶和重武器的書究竟是什麼,但是,好吧,我們就讓編劇以為我們沒有那麼聰明好了,所以在最終Eli自報書名的時候,還是捧場的說一下,哦。

是的,它是《聖經》。哦。

有人曾經說過:假使有一天西方文明被毀滅了,但是只要有一部聖經,就可以使之重建。編劇的靈感當來源於此,所以,他讓Eli背著聖經,扮演著末世之後的摩西,文明火種的保存者,用30年橫穿美國大陸,單槍匹馬的在充斥著食人者和文盲強盜的荒蕪大陸上西行,一路之上,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在Eli以生命為代價遵循著他所謂的天啟,披荊斬棘到達西海岸的時候,他去了惡魔島,這個曾經號稱最難逃獄的監獄如今成了保存碩果僅存文明的聖地,它是一個像徵著末世之中文明艱難生存的孤島。

島中的人跟Eli介紹,他們有莎士比亞,有大百科全書,有莫扎特,但是,他們沒有一部《聖經》。在這裡,莎士比亞代表著西方文學,百科全書象徵著科學,莫扎特是音樂,而《聖經》的缺失代表著亂世之中文明缺乏的重要的一環:信仰!所以,當Eli口述完《聖經》長眠於地下的時候,他的簡單的墓碑旁有花朵盛開,故事到這裡第一次出現的植物,昭示著此後,人心向善,信仰不滅。

總之,這原本是一部有著成為偉大電影潛質的影片,卻被裝逼的導演折騰成了四不像的二流製作。它讓我想起了網路流傳的一句話,用來形容這部電影甚為恰當,懷著一顆三國的心,披著水滸的外衣,伴著紅樓裡的姑娘,一路西遊記。

PS。劇中的眼鏡都很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