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頁台北--Au Revoir Taipei

一页台北//

6.5 / 1,244人    85分鐘

導演: 陳駿霖
編劇: 陳駿霖
演員: 郭采潔 姚淳耀 柯宇綸 姜康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僅言

2010-07-02 23:18:19

我偷走了我的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相比之前一些冗長的台灣電影,這部小品還是能看看的。

首先吸引我的是《一頁台北》這個名字,不知道為什麼,讓我想起了陳老師的《A PIECE OF SUMMER》演唱會。配上台北的夜色,襯著通常法國電影才有的伴奏,獨有一種慵懶之意。

尤其喜歡兩個細節:一個是張孝全在追他們兩個的途中看到自己的女友和另一個男生走在一起,於是完全忽略甚至可以說是忘記了跟她同一視線方向的小凱和Susie,他們還定定地看著張孝全,問他幹嘛去了。只是,我很奇怪,怎麼好好地要戴這樣一頂假髮,有點毀了他一貫很MAN的形象。

另一個就是阿洪對高高說要像個男人樣,不要怕被拒絕。要是換了別人,即使是煞有介事,也未必有如此笑果,但偏偏說這些話的人有著一張很有喜感的臉。實在是很可愛。

台灣電影一直很有自己的特色,第一次接觸應該是《藍色大門》,至今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可後來的《盛夏光年》,《夏天的尾巴》,《九降風》等等等等,都有點像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少了自己的靈魂。

倒不是說這部電影有多讓我喜歡,至少不像之前看《渺渺》會想要昏睡過去,另外,很多台北的特色融入其中,小綿羊,夜市,便利店,台語,誠品。

其實很多台灣文化是很市井的,但卻在鏡頭裡透出一種小資的意味。這也是我一直對這座城市有所期待的原因。上海,也很小資,甚至相較台北來說更現代化,但我總覺得一座城市若沒有自己獨有的,土生土長的影視文化,總會給人一種空洞的感覺。彷彿除了繁華,一無所有,其實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近年來,很多影評人或是電影人在感慨香港電影的沒落。其實我認為真正缺少文化的是上海。即使我是一個地道的上海人,也不能否認這一點。甚至在看到許多如今大紅大紫的香港明星其實早年都生活在上海感覺很痛惜,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我只是覺得曾經的夜上海是多麼星光燦爛,而現在人們談起上海的文藝作品,還是只能想到老上海。

即使是偏向現代的作品,如《夜上海》《海上傳奇》等,幾乎無一是上海人自己的作品。我是那麼熱愛上海,卻始終看不到它在這方面的成就。

時常有人拿香港與上海相比,而作比較的通常是上海人或是大陸其他地區的人。而我認為會作此比較便是因為自身的缺乏自信,所以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說是經濟方面,尚且還見仁見智,但若說到歌唱界,影視界的發展,答案便顯而易見了。看過不少香港電影,時常感慨,上海不是沒有這樣的夜色,不是沒有這樣的美景,歷史更是有的好說了,為什麼卻連一部像樣的電影都沒有?為什麼如今螢屏里出現的上海都是幾十年前的上海?

姚明,劉翔,無疑都是上海的驕傲,但仔細想想,若不是因為上海真正值得我們自豪的只是屈指可數的一些人,所以我們才總是抓著他們不放?而香港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卻出現了那麼多大大小小的明星,很喜歡「香港製造」一詞,我想這樣獨特的文化,才是真正值得引以為傲的。

能不能有這樣一天,我們不再拿上海與其他城市比較,不要再稱之為「東方巴黎」,而是把它當作一座真正擁有自己靈魂的城市來看待?或許,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巧合的是,就在寫完這篇文章的晚上看到紀實頻道里在播《風言鋒語》,主題便是「歲月偷走了我的城」,靈感雖來自於電影《歲月神偷》,卻是那樣恰到好處,然而時間這個東西說來也奇怪,它可以泯滅很多東西,但總有些東西,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的。

節目嘉賓甘鵬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娛記,他可以很娛樂,也可以很文藝。雖不是上海人,卻對這座城市有著熱愛之情,很好地融入了這片土地。

他說的一句話瞬時擊中了我的心,「我看完《月滿軒尼詩》,從國泰電影院出來以後,望著外面的馬路,就在想,為什麼上海沒有這樣的電影,那麼多的餛飩店裡,一定也有許多故事。」

我總是覺得,當代上海人似乎像是個不識時務的紈絝子弟,肆意揮霍著老一輩的財富,卻不思進取,活得遠沒有上一代人精緻。

另一位嘉賓藤井樹說得很對,她看到她的外婆連燒洗澡水都如此講究時感嘆「我們這一代人活得太潦草了。」

我好喜歡「潦草」這個詞,不僅僅是不拘小節,不僅僅是馬馬虎虎,而是有些麻木不仁了。

甘鵬還說,當年小甜甜龔如心全家得知要搬離上海時有兩個地方可以選擇,不是香港就是台灣。為此他們特地去台灣考察,結果實在是覺得台灣太破了,在上海生活慣了去那裡肯定不適應,於是便去了香港。

藤井樹也說,時至今日,很多香港人還是以祖籍或是曾經生活在上海而引以為榮。我想這份情感有些像寧波之於大多數上海人。但在我聽來,就像我前面說過的,不知是該欣喜還是悲傷。

有一點還是令人欣慰的,主持人說閭丘露薇曾經去位于思南路的查餐廳喝凍奶茶,驚覺這是現今的香港也喝不到的味道。我也去過,進門便被店堂中標準的港劇中茶餐廳的場景所吸引,喝過不少奶茶,卻也不得不感嘆它的濃郁醇厚。也許奶茶本身也並非那麼神奇,卻因處於那樣一個環境而顯出其特別。

那些從上海去到香港的人們像是把那個精緻的老上海一同帶去了,顯得現在的上海有些不倫不類,上海人不能說上海話了,上海人被外地人排擠了,上海傳統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上海人想要尋找的兒時記憶都不知去哪兒了,這一切都是熱愛的上海的人所不忍看到的。

我從不吝惜自己對上海的熱愛,不僅是因為它是生我養我的城市,而是因為它的傳統與現代,它有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卻也有田子坊,思南路,新天地。它有遍佈全球的米其林餐廳,卻也有原汁原味的阿娘麵館。但始終少了些什麼,我想要有些可以記錄這座城市的東西,所以我很鍾情於豆瓣最近的一個相簿——上海那些迷人的小景緻。照片裡的那一條條馬路,可以嗅得出濃重的上海味道。

甘鵬還說自己剛來上海的那一年,有一次夜深了,在來福士,買了一個老太太賣的茶葉蛋和滷水豆腐,覺得很有上海的味道,他看到她在那裡賣的都快睡著了。

「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她做不動了,她的兒女是不會繼承的。那麼在這個時代,它就是沒有了。很多東西,我們再懷念它可能也就沒有了。」

這讓我也想起了有一次也碰到過這樣一個婆婆,當時其實並不餓,但看到她就覺得好可憐。她接過錢,我用上海話跟她說謝謝,她好開心,雖然年紀大了,但還是很有精神。我當時好想哭。

緊接著主持人說,有次在地鐵口看到賣梔子花的花的老太太說「今生賣花,來世漂亮」。藤井樹直說「這太上海了!」

小時候應該每個上海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吧,那時候大街小巷還可以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我至今還記得我喜歡把它別在胸前,聞它的味道。還有那時兩塊錢一杯的甘蔗汁,現在卻怎麼找也找不到了。

七零後在懷念住在弄堂里,天天能和隔壁孩子串門的日子,八零後在懷念兒時的玩具,動畫片,九零後在懷念曾經口袋裡有五毛錢就會很開心的學生生活。

陳丹燕說過「生活在那個年代的時候,大家肯定都不願意這樣生活,那個年代走了,然後你盼望的現代化到了,但你已經不是原來的自己了。然後你才知道它好。」在這個集體懷念的時代,我們到底錯過了什麼,我們到底還剩下些什麼。

想起節目裡主持人說的一句話,很感性。「我們常說要向前看,但有時候走得太快,也需要向後看,懷念我們失去的那些美好的東西。」

上海的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拋開這些功成名就,我們失去了太多太多,有些東西我們曾經唾手可得,如今竟只能夠懷念。

其實歲月沒有偷走我的城,是我離開了,待到有一天回首,卻怎麼也找不到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