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一葉知秋

2010-07-09 22:42:42

在浮光掠影中支離破碎



《絕代艷后》這部電影是導演科波拉繼《迷失東京》後,導演生涯中的第三部作品。她的上一部作品《迷失東京》讓人頗為驚艷,得到了影迷和影評人的廣泛好評,因此,最新作——以法國曆史上著名的皇后瑪麗•安托內特為主角——《絕代艷后》(以下簡稱《絕》)也被寄予厚望。此片是第一部被允許在凡爾賽宮實景拍攝的影片,可見法國方面也對導演的能力相當有信心,期待一部傑作能橫空出世,讓更多的觀眾了解法國的文化和歷史,因此特別開了綠燈。然而就我個人的觀影體驗來看,法國人怕是大失所望了。《絕》遠遠達不到傑作的水準,甚至把它作為一部普通商業片來看待,它也存在比較嚴重的硬傷。
依託凡爾賽宮的實景拍攝,加上頂級的好萊塢製作班底,《絕代艷后》在視覺效果上確實無懈可擊。凡爾賽宮的金碧輝煌,皇家園林廣袤精緻,身著綺麗繁複衣帽的貴婦人們竊竊私語著最新的宮闈秘事,貴族們在金盃玉箸、紙醉金迷的歡宴舞會上鶯歌燕舞、醉生夢死……《絕》將這一切都做了最真實細緻的展現。一部片子看下來,觀眾就等於是到當時最繁華的歐洲宮廷走了一圈,過盡了眼癮。本片獲得了當年奧斯卡獎的最佳服裝獎,就是對本片頂級視覺效果的充分證明。
雖然視覺效果好得沒好說,形式上可以說是趨於完美了,然而本片卻在最重要的環節——內容上漏了短,這確實是叫人很遺憾。
本片的名字直譯過來是瑪麗•安托內特,即本片女主角的名字。顯而易見,這是一部人物傳記片。既是以真實的歷史人物為主角的傳記片,那麼塑造一個生動豐滿的,讓人過目不忘的人物形象,就是首要目標了。《絕》恰恰在這方面做的不盡人意。
瑪麗皇后,本為奧地利公主。因奧地利與法國聯盟,於是她遠嫁法國聯姻,成為路易十五朝的太子妃。後來太子即位成為十六世皇帝,她也晉陞為皇后。在位期間,瑪麗極盡享樂玩耍之能事,以奢靡腐朽的生活為世人所詬病。最終她因為反對法國大革命被推上斷頭台,淒涼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可以說瑪麗皇后的一生還是很具有傳奇性的,有很多東西可供挖掘。《絕》片的編劇也選擇她嫁入法國後發生的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事件來編排劇情。如她不顧宮廷陳規在劇院大聲鼓掌叫好;她拒絕理睬公公那個浪蕩無恥的情婦,卻巧妙地化解了尷尬;她因無法生下皇室繼承人遭到周圍人議論指責時備嘗辛酸委屈。等等。從這些情節中,我們可以看到瑪麗性格的各個側面:劇院的情節展現了她的天真浪漫;從她對待路易十五情婦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她的潔身自好和機智靈活;而當她面對周圍人的閒言碎語不得不打碎牙往肚裡咽時,我們發現她也不過是個柔弱無助卻堅韌頑強的普通女人。有人看到這裡要說了,這人物性格不是蠻豐富的嘛,你怎麼還說《絕》在人物塑造上有問題呢?我承認,《絕》確實向我們展現了瑪麗皇后的多個性格側面,然而問題是,瑪麗的性格核心在哪兒?
所謂性格核心,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在塑造人物時,作者首先要給人物設定的一個性格基礎,比如我想塑造一個善良的公主,那麼善良即使這個人物的性格核心。換個說法,那些塑造很成功的人物,我們一提起他,馬上會反應到:他是一個XX的人。如關羽是勇猛忠義的,簡愛獨立自尊,林黛玉總是多愁善感。這個XX即是性格核心。給人物設置性格核心並不意味著要將人物臉譜化、類型化,而恰恰是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因為現實中的人就是如此的,人的個性總是在一定的時期和階段內保持穩定的,一個正常人不可能既是很善良的又是很惡毒的,那樣的人是化身博士,是人格分裂症患者。而且在創作上,限於篇幅和精力以及觀眾的接受度,人物塑造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瑪麗皇后的塑造問題就在於缺乏一個性格核心,或者說這個性格核心表現得很模糊。她身上有各種性格因素,但卻缺乏一個性格核心將其串聯組織起來。就像散落一地的珍珠,它們個個都是那麼圓潤閃亮,但是如果沒有線把它們串起來,它們只能散落一地,成不了一串精美絕倫、人人稱羨的珠寶。所以瑪麗皇后呈現出來的性格是零散離析的。
那麼我想問,為什麼瑪麗皇后的人物塑造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想到了這樣一句話:人物的性格可以決定情節的發展走向,而情節可以表現強化人物的性格特徵,它們是可以互補的。如果這句話成立,那麼人物性格出現問題的話,情節肯定脫不了干係。回顧一下《絕》的情節,我們就會發現問題的所在:《絕》沒有一個將故事完整串聯、一以貫之的故事線,它的情節只是將瑪麗在人生中所經歷的事件排列在那裡,各個部份之間其實是脫節的,事件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可言。舉個例子來說,瑪麗與軍官的戀情那部份的設計就相當荒謬:瑪麗外出參加舞會,邂逅了軍官,兩人不過一面之緣,馬上就匆匆分離了。後來機緣巧合,二人再次相遇。荒唐事就出來了,兩人沒有任何情感交流和鋪墊的情況之下,立即就乾柴烈火好上了。好吧,你說這是一見鍾情,而且瑪麗寂寞難耐,所以好得那麼快很正常。好,我姑且保留意見。那麼為什麼才過了幾分鐘時間,他們兩人的感情又無疾而終了?瑪麗照樣過她的老日子。這段情節對於人物性格演變,對於情節推動一點作用都沒起到,我真不知道編劇為什麼要加入這段情節,僅僅為故事增添一點亮色?或者是編劇意識到了整個劇情存在問題,實在是蒼白無力,於是搞點風流韻事進去轉移觀眾的注意力,提高觀影樂趣?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另一部影片《瘋狂的胡安娜》。這部片子和《絕》的題材很相似,也是講一個遠嫁異國他鄉的公主的故事。而與《絕》不同的是,它很好地避免了在人物塑造和情節安排上的疏漏。《瘋》全篇以「瘋狂的愛慾」為核心來進行人物塑造和情節構建。女主人公胡安娜瘋狂的愛戀她的丈夫,為他儘可能多的生兒育女,想盡一切辦法把丈夫留在身邊。她可以不要王位,可以不要命,但是不能沒有丈夫的愛。而她的丈夫偏偏是個風流種子,放蕩不羈,拈花惹草,根本不把胡安娜放在眼裡,甚至陰謀奪取她的的王位。一邊是火熱的佔有慾,一邊是冷酷的拒絕。全片就圍繞著兩人之間爆發的激烈矛盾來組織情節,一切圍繞愛慾展開,因而相當的緊湊精彩。
總之,《絕》的失敗就在於它的人物塑造和情節構建缺乏嚴謹有序組織,雖然它提供華麗奪目的視覺享受,卻挽救不了自己在實質上的混亂零碎。一切,都只不過是在浮光掠影中支離破碎而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