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英雄教育--Before the Fall

希特勒的男孩/英雄教育/纳粹军校

7.4 / 12,722人    117分鐘 | Czech Republic:110分鐘 (Karlovy Vary Film Festival) | Argentina:110分鐘 (Mar del Plata Film Fes

導演: 丹尼斯甘塞爾
編劇: 丹尼斯甘塞爾
演員: 馬可斯尼麥特 湯姆希林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琉璃螢火蟲

2010-08-08 06:20:54

轉一篇譯文:電影與歷史的偏離——一位歷史顧問的補充建議


2003年的二月中旬我接到了慕尼黑OLGA電影公司的一通電話。他們問我是否曾經在一所「N.P.E.A.」(國家政治教育院,一般稱為Napola,那兒的學生被叫做青年團)待過五年,還寫過一本關於那段時光的書。他們徵詢我是否願意從歷史顧問角度,看看一本類似這樣的Napola的電影劇本。我同意了。當我後來收到Napola的劇本時,我發覺,劇本中所寫的東西與歷史的真實明顯背離。

不考慮1942-1943年的戰況,一個來自柏林14歲的國民學校學生能夠去偏遠的N.E.P.A.上學,這與當時的事實並不一致。電影片面強調了「消滅」對手的拳擊比賽和其他更多言過其實的情節。片中那個尿床學生(Siegfried),顯然已經在Napola待過很久時間。事實上,這是不可能允許的。他會被直接逐出學校,而不是不斷進行懲罰。投彈練習在Napola將立刻展開,並使用實彈手榴彈;讓孩子們全副武裝地去抓捕逃跑的戰犯也將同時開始進行。冬天學生們必須在結著冰蓋的湖下游泳。


在與導演Dennis Gansel的一次例行工作談話中,我提出了Napola的典範:他們應該向英國公學院學習。在那裡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位紳士,並在這個過程中與嚴酷的身體訓練相結合。在提出許多批評意見和細節問題後,2003年五月,我最後提出應該刪掉那段關於一個思想簡單而具有拳擊天份的年輕人和出身顯赫的Nazi子弟之間,出於納粹統治時期的種種束縛和限制而產生的友誼的意見,而僅僅展現一個虛構的菁英學校。而這段故事對Gansel顯然是無法放棄的。那之後我們再沒有進一步的探討譯註1。(Gansel和Maggie Peren是電影的編劇).


現在我看過了電影。顯然影片標題Napola是出於廣告效用對下面敏感的副標題「元首的菁英」的補充。原本14歲的剛從國民學校畢業的主角被一個已經從學校畢業三年而且沒有任何學徒經歷的17歲年輕人代替:依律國民學校畢業後,有義務去職業學校上學並在「希特勒青年團」登記。而這個17歲年輕人卻在煤店做臨時工掙幾個小錢,還在Wedding一家民辦拳擊協會訓練,而沒有因此惹上任何麻煩——這在納粹德國是無法想像的。他父親為何在年青的Freidrich畢業三年後才給他找了一份學徒工作,這一點缺乏根據。看樣子這裡的情節應該是初始劇本的內容。主角接下來的經歷,歷史上也站不住腳。即使除過「希特勒青年團」和「帝國體育訓練聯盟」,還有一個「Wedding拳擊協會」存在(在一個「平民」被認為是罵人粗話的國家裡,這類體育聯盟組織是不可能的),即使波茨坦N.P.E.A.拳擊隊存在(事實上根本沒有),波茨坦的學生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去跟一個「民間協會」的選手比賽(另外,1942年在波茨坦和柏林之間也沒有小公車)。Friedrich的主要對手,在比賽前去更衣室故意滋事的大言不慚的行為也令人無法想像。在所有外出活動中Napola都有嚴格的紀律。而影片中多次以「惡劣的納粹」形象表現他們。

Napola的挑選過程分為很多等級,需要通過一個「考試周」的決定。考試將進行智力和身體素質的多項測試。每個教養院按照地域劃分。Allenstein是虛構的,電影拍攝地在Warthegau。現實中這種考試非常嚴苛,而Allenstein在柏林一所體育館的考試非常親切輕鬆,如同電影希望表達的那樣,Friedrich通過了種族鑑定、室內體育測試和一個簡單的統治階層理論知識的考試。Napola的教育程度相當於現實中的高中。另外還有入伍前期訓練(包括滑翔飛行和駕駛摩托車)、強化體育項目和一些禮儀、交誼舞課程譯註2。八個年級(稱為「組」)的學習時間大約應該從10歲開始。像Friedrich這樣,只相當於國民學校的畢業水平,想要進入一所Napola,必須先進入指定所謂的「進修班」,通過兩年的「特殊培訓」,使他們能在譬如拉丁語課程,跟得上其他學生的進度。

影片中這所學校位於一個城堡內,活動場所周圍的環境非常簡陋,對於真正的菁英教育是不可能的。寢室拍攝成與兵營類似的樣子,臥室和衣櫃-行李儲存室混合在一起,分不清哪裡是學校工作空間,哪裡是自由活動區域。教室裡也缺少專業學習必要的設施(生物、化學、物理、音樂)佈置。課堂裡的情節顯而易見不是為表現菁英教育,只是為了證明納粹的野蠻理論灌輸。另外「Napola Allenstein」沒有專門的運動場。晨練和一般訓練(跳高)在城堡前的石塊路面上進行。唯一的一個訓練場是拳擊場,好像那裡是一所專門培養菁英拳擊手的特殊Napola。在餐廳也沒有寄宿學校通常的由男生擔任的「Essenholer」(打飯工?),而是由一個年青女孩代替,這根本是胡說八道。除去讓17歲的少年透過沒有遮掩的窗戶觀察她點著明燈的房間,這個女孩在片中沒起任何作用。

新學年致辭情節里,校長、後來出現的Gauleiter(省黨部領導)和一個黨內官員聲稱Napola的教育宗旨是為世界範圍的帝國培養人才,不是指梅克倫堡,而是指華盛頓和開普敦。這更像是級別更高進修結構「Ordensburg」領袖發言,「Ordensburg」在納粹德國只有兩處,其目的是為納粹上層培養後繼接班人。Napola則應該是按照傳統普魯士軍官學校的方式,為軍隊(國放軍?)和國家(政府?)培養接班人。電影中另一不合理之處在於,1942-1943年的戰況(特別是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在伏爾加河的突圍),事實上是定期向學校通報的。而電影中抹去了這一點。譯註3

 
片中另一高潮部份的錯誤是Napola出現了牧師的形象。他為Napola的學生帶來親人「英雄犧牲」的消息。然而在非基督教政權統治下的菁英學校的學生原則上是與教會脫離的。學生們在14歲將莊嚴地晉陞為「騎士」,而不是行「堅信禮」(鑒於學生父母的熱切盼望另有特殊規定允許他們在N.P.E.A 區域外見面)。譯註4


因為Dennis Gansel電影中表現的Napola教育在重要問題上與史實不合。影片更多的是通過刻意粗糙的方法,大略地展現不同層面內在的國家社會主義思想灌輸所造成的實際危害。而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電影Napola令人遺憾地從一個錯誤的角度表現了第三帝國的這段歷史。因此我向OLGA電影公司堅持去掉「歷史顧問」的稱呼。

Hanns Müncheberg

2005.05.15.

——————————————————————————————


作者Hans Müncheberg ,生於1929年,1940年進入波茨坦Napola。15歲作為兒童戰士被送上戰場,在1945年5月2日受重傷。他曾作為戲劇顧問和作家在前東德電台工作。在前東德禁止的情況下,他十分艱難地記下了這些回憶。1991年之後,縮短的文稿才在得以繼續編輯,並在柏林Nora出版社出版(nara-verlag.de)

譯註1:這裡Müncheberg的原意是說當他提出刪掉劇本中F/A友誼部份的建議之後,Gansel和電影公司方面就再不跟他討論了^_^ 電影畢竟不是史實。

 

譯註2:Napola與普通高中的重要區別在於,加入了很多軍事、野外偵查定位、行軍和射擊訓練。例如在Köslin和Postdam除去一般學校體育,還設置了飛行課程。專業體育項目在每週38個課時中占8課時。電影中Allenstein有滑翔飛行課,後來還有一群八年級學生應徵加入德國空軍。

 

譯註3:Ordensgurg直譯是(宗教)騎士團的城堡。原文看來是說另一種為帝國培養更高級人才的機構,Napola的「就業方向」顯然低於Ordensgurg。這段結尾一句話意思是Müncheberg本人於1940年加入Napola,但是"Inschutznahme des Nordens",我實在不明白特指什麼事。

 

譯註4:Schwertleite,歷史上指騎士的晉陞儀式,以劍擊頭,並將此劍贈與騎士,表示有騎士隨從正式晉陞為騎士。Napola的這種儀式大概與此類似。Konfirmation,是在教堂舉行的新教成人儀式。

 

原文Links:http://www.filmstarts.de/kommentare/kritiken/Napola/

翻譯: Jeann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