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蝙蝠俠:決戰紅帽火魔--Batman: Under the Red Hood

蝙蝠侠红影迷踪/红帽兜下的蝙蝠/蝙蝠侠决战红帽火魔

8.1 / 46,307人    75分鐘

導演: Brandon Vietti
編劇: Judd Winick
演員: 布魯斯格林伍德 傑森安克斯 John Di Maggio 尼爾派屈克哈里斯 傑森艾塞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梧桐的腰

2010-08-11 06:49:12

哥譚騎士與紅影迷蹤:有什麼差嗎?我依然是萌神不是老饕


如果我好意思說自己的蝙蝠俠老粉就好了。

小學開始迷蝠男,跑遍幾個市的碟鋪和音像店卻只找到寥寥幾部片,看完後完全不記得導演演員姓啥名誰,光顧著對某部里布魯斯想搞定維姬卻不敢伸手的設定不爽了。
初中買了一本北京出版社平裝本《蝙蝠俠.貓女》,藏在宿舍床上的被子裡夜夜欣賞,倒背如流——從此其他反派們包括糾結而偉大的雙面喲小丑呀企鵝耶謎語啦在我眼中都成了浮雲,黑髮碧眼(什麼?你說金髮碧眼?任由TV series荼毒的你喲,我深表同情)的賽琳娜才是我最愛的黑衣騎士心底的那顆硃砂痣。
再後來,我腐了。
再再後來,我上了高中,《天體之歌》把我擊倒,從此愛小蝙小超,正義聯盟和斜線漫。
再再再後來,諾蘭來了,《俠影迷蹤》里小蝙中了稻草人的毒,渾身冒著煙爬到樓頂任雨點擊打他漆黑的面具,再加上緊接著阿福爺爺含著淚給床上昏迷著說謊話的布魯斯擦傷口的場面,瞬間將我擊倒。於是回歸小蝙單向愛路線。(對不起呀克拉克,可是你實在太窮太陽光太好太強大了......)雖然《黑暗騎士》徹底架空小蝙,貝爾同學的長相和演技也未免失之於豪華路人甲之流,但結尾那被警犬追逐的背影和戈登爺子那對著蝙蝠探照燈的含淚一擊喲.....不虐不bat,越虐越Wayne的定律真是屢試不爽。
直到再再再再後來的好久,我才去開了個batman/ironman的文,果不其然坑了。因為我跑去看《Batman: Under the Red Hood》和《Batman: Ghotham knight》去了。我當然看不出來前者是哪幾集漫畫內容和以前哪一集TV內容改編過來的,聽不出來小醜的配音不如哪個某某的經典版,更不知道其編劇編過哪些特別篇,美術是哪位大牛;更從一堆四個字名字中看不明白後者的監督都是怎麼個二線法,哪一個短篇的腳本原來是為川尻善昭準備的哪一個又本來是為今敏打造的,跟the Animatrix 又有什麼可比性。我寫以上這麼多寫起來也累看起來也累的排比句,只是為了提醒自己,雖然迷戀了蝙蝠俠這麼多年,我依然無法成為一個Batman geek或者Bruce Wayne 考證專家。我的評論依然缺乏嚴肅性專業性指導性,我的感嘆依然漏洞百出毫無考據自覺。但,這一切,都不妨礙我萌。

對,專業的萌固然是一種水平,不專業的萌又何嘗不是一片真心?

好,言歸正傳。

《紅影迷蹤》在賣腐,這誰都看得出。至於有人說光是聽Jensen Ancles的配音就聽得出來,那就純屬咱腐女的一廂情願了。當然《Supernatual》也是賣腐,但其實質是除了腐沒有其他可以賣的。Jensen同學在《Supernatual》中的表現是敬業的(當然是雙關語),so does he as the Red Hood. 有趣的是,他聲線的磁性而缺乏厚度,用力而不到點上,試圖暗黑卻成了幽怨的品質卻恰好契合了這一版的羅賓即Red Hood——一個不幸的,原本深有潛質的卻夭折偏離的,過份強硬而不夠強大的,固執而彆扭的,痛苦而無法將自己徹底悲劇化(小蝙是個徹底悲劇化的範例)的,孩子/少年。可是那技巧的缺乏,還是讓那段虐到死腐到死的「You know I thought,I thought I'd be the last person you'd ever let him hurt. If it had been you that he beat to a bloody pulp, if he had taken you from this world, I would've done nothing, but search the planet for this pathetic pile of evil death-worshipping garbage, and sent him off to hell」斷句不順底氣不足,聽起來超級的累。最給力的那句「Because he took me way from you」中的沉痛和懵懂,也被處理得好似猶疑一般。......到此打住——Jensen畢竟是個好同志嘛。
小蝙牙邦子咬得死緊,依然是唸唸不忘"my fault, my failure",死也不放過的那股勁。人設上那一點小處理,使得這一版小蝙看起來鬱郁地中年了,大方下巴上的勾也被年年苦恨壓得更深。辨析出來Red Hood扔下來的最後一個單詞是Bruce,他噌的一下站起來,那眼裡的驚/怒/喜/悔震盪不明一直延續到小蝙在飛機上對著阿福爺爺和天空懺悔時那低啞的三個所有格中,三個都是「my」。
看著這時的小蝙我就感嘆,一個人靠著不原諒自己可以變得多偉大?等到他對著抓著小丑當人質的Jason說出"Sorry,I can't",我才想起來,所謂悲劇英雄其實就是一群拯救世界的同時不願意放過自己的老混蛋——越不願意越悲劇,越老越混蛋。


嘆氣。

結構是美漫的cliche迴環式,Jason消失,一如他未被發現。除了時間隨他逝去,似乎一切都沒改變。只是當最後看到小蝙和爺爺懷著那樣的欣然,看著那孩子第一次身著黃紅相間的制服站在蝙蝠車上大笑放言:「This is the best day of my life」,我幾乎忘記了這只是沒帶上面罩的Bruce視網膜上又一抹不合時宜的殘像。而那少年的殘像終於鮮亮而陳舊猶如一片灼痕,從蝙蝠俠的指縫間遺落,墜入了高潭市的黑暗中。我卻不敢斷言,他會否重合於貓女、雙面、激凍人或、毒藤女之上。——高潭黑暗永遠是多面稜鏡加多重套環封鎖起來的果核之謎。
小蝙則永遠不願意從果核里出來好好哭一場。

《Batman: Ghotham knight》無疑是悲劇了,宅男們互相宣告著。我只好傷心地附和他們,因為我得承認這六個小短篇里只有兩個讓我做了台詞筆記。第一個短篇《Have I Got a Story For You》據說是改編自之前的TV版《黑暗騎士傳奇》,製作班底全啟用《惡童》的,開場果然就有很足的底氣和驚艷感,其對於美式風格的模仿有種......咋說呢,渡邊某一郎抽瘋時的感覺。編劇也成熟得無懈可擊(當然編出來的故事也是虐得無懈可擊),對於故事的拆分、切割、重組、糅合的技巧駕輕就熟,當然也有偶然感太強的毛病。個人覺得這故事說明了一個關於小蝙的哥譚共識和人類慣性:他是不是一個超級英雄都還不在爭論範圍內,大家疑惑和熱衷於揭秘的是他是不是個人,如果不是「它」是什麼。這個共識通過孩子們戲劇化的描述若隱若現被擺到台前,最後與傷痕纍纍拖著沉重的步子跳進圍欄的小蝙真身的出現,形成了黑色喜劇一樣淒涼得讓人想笑的對比效果。
——這可憐的娃。除了阿福爺爺和哥譚的反派們,真的有人在乎他/它是誰嗎?

第五個短篇《Working Through Pain》的畫風和氣質很像做《blood+》特別篇時的押井守,其中的Bruce人設仿若一個面色蒼白和力量深藏的亞洲青年吸血鬼。光憑著這一點這一段也是值得仔細一看的。台詞上花了很多功夫有意構造草線蛇灰和玄異氛圍,我極驚異地發現其中冒出的一段是如此契合蝙蝠俠的個人氣氛:
Bruce: Does that hurt,Cassandra?
Cassandra(低頭看了看自己站在火炭上的赤足):It feels like being caught in the rain. An annoyance.
Bruce:Does it scar?
Cassandra:Bruce.....what pain does't?

這個小短篇的最後,小蝙抱著那一大堆槍是如此不知所措,as if they were all his scars. 然後他仰起臉,對著阿福爺爺茫然地說出了那句話,又是那句話:
Sorry,I can't.

恕我不對其他幾個短篇做出更多評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