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真相至上--Nothing But the Truth

真相至上

7.2 / 33,373人    108分鐘 | Canada:108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洛‧路瑞
編劇: 洛‧路瑞
演員: 凱特貝琴薩 麥特狄倫 安琪拉貝瑟 亞倫艾達 薇拉法蜜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lllissa

2010-08-25 07:34:16

There's No Right or Wrong...There's Just the Truth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完電影過了兩天才寫這片影評,一來是為了搜集足夠的資料,為自己的知識庫存檔;二是因為看了其他豆瓣上爭論激烈的影評,覺得怕怕~~大家又不是要參加辯論賽,沒必要這麼激動,各抒己見就好。所以今天寫下的也純屬個人感受,無需別人的認同或否定。

以下可能有劇透。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把它當作了不同類型的片子來看,這不代表我就認為這是一部什麼片或什麼片,純粹是聯繫到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得出的感覺,自己覺得好玩,嘻嘻~~~~

一。偵探懸疑片
當我看到Rachel被關進了jail還不肯交出original source是誰的時候,我好奇了。到底是誰?我把它當作Ellery Queen的小說一樣看了。直覺告訴我「真兇」就是在電影裡已經出現過的人,就像E.Q說的一樣:所有的線索都已擺在面前,你能猜出來嗎?結果果然如此,但我沒猜出來。I should have given all the experience with E.Q. Shame on me.

二。職場教育片
新聞報導這個行業的本質,決定了從業者規避風險和預測後果是很難的,因為時效性的重要,做決定也許要非常果斷。我聯繫自己的工作/公司,不斷在想:要是我在工作中遇到這樣的情況,早就被炒了吧。我不能拿我的行業和新聞業比,也不能想像如果新聞業也有個make decision的BVOA會怎樣,但是如果真要把劇情帶入到工作中,我只能提醒自己,做這麼重要的決定一定要involve老闆(這點Rachel有);一定要得到主要stakeholder的支持(他們legal也點頭了);然後一定要學會protect自己(這點很難,不論對Rachel還是我們實際工作來說)。這段純粹是自省用的。

三。法律片
美國之所以能拍那麼多法律片,因為他們的法律的確具有開放討論性。我大學的時候參加的parliamentary debate,就是真實美國國會辯論的微縮版,沒有任何一條法律是100%絕對正確,或對所有群體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這也符合唯物辯證主義。所以影片討論的其中一個中心,就是當兩者有衝突的時候,法律到底要保護國家安全,還是言論自由。這個論題最精彩的地方在於這是一個殊途同歸的辨題,雙方都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但影片沒有提到這一點,這一點是我自己總結的),但從不同的方向或角度去保護這個利益:一方說我們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就要保護國家安全;另一方說我們要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就不可以讓政府控制新聞輿論。兩方面都有道理,所以這種辨題通常都是最激烈最有爭論性的。我認為導演做的很好的地方,是安排那一場類比歷史上有名的官司Branzberg vs. Hayes的法庭鬥爭的結局,跟歷史真實事件一樣,5:4,證明導演不想扮演一個衛道者或批判者,去表達他認為的結局應該是怎樣的,而是繼續留給大家一個討論的空間。

關於Branzberg vs. Hayes一案,以及第一修正案到底是什麼,其他豆友都談到了,這裡附上wiki的連結,給自己留個底。
http://en.wikipedia.org/wiki/Branzburg_v._Hay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rst_Amendment_to_the_United_States_Constitution

四。道德人性片
影片的道德人性內涵是大家討論得最激烈的一點,我也有一點自己的想法。作為一個記者,得到批准發表一篇勁爆的文章,一開始虛榮心是肯定有點的,連他老公都說:你要拿普利茲拉!可見大家一開始更多想的是個人利益,短期利益,揭露總統醜聞只是一個手段。到了後來,用Rachel自己的話說:There's no way back. 沒有退路了,一定要堅持,這時個人利益要讓位了,保護線人,保護新聞界的行規和原則,保護言論自由的可能性,這些更重要。當然,說那一大篇不要讓政府淪為濫用權力的機器的人,是律師Albert,不是Rachel。對Rachel來說,單單是保護她的線人這一點,足以讓她願意放棄家庭,接受牢獄之災。到底是人性、母性、社會道德、職業道德哪一點在主導她的決定呢?

我認為都有一點,主要是人性,而且我對Rachel的行為還有一點彷彿大家沒有的想法。我在想,Rachel從一個天真無知的小女孩那裡得到資訊並加以利用,本身是否道德?我不熟悉新聞業,也明白記者總是千方百計找新聞的,我還是禁不住想:Rachel會不會因為考慮到如果她把線人供出,一來可能沒人信,二來可能反而被社會譴責,所以這個擔心也成為她的負擔之一?這是我的臆想,沒有證據證明對或錯。而且就算這點是她的負擔之一,也不會是主導負擔。

艾瑞克a的死引發了Rachel要保護小女孩的責任感(因為如果艾瑞克a沒死而她說出了小女孩,頂多大家不相信,或查明相信了以後對事情作出適當的處理,應該不會有人對小女孩或艾瑞克a做什麼,也不會有人在小女孩長大後告訴她什麼,但艾瑞克a死了就不一樣了,小女孩成了間接殺死她母親的兇手,這樣對小女孩不公平),所以艾瑞克a死之後,又有confirming source跳出來以後,Rachel主要就是保護小女孩了。但艾瑞克a死之前呢?在艾瑞克a死之前,和一個confirming source跳出來之前,Rachel要保護的主要是職業道德,保護所有的source(因為一旦供出小女孩肯定要供出其他的confirming source)。所以我認為Rachel的想法和要保護的東西隨著事情的變化也是有變化的。大家討論的原則,人性,母性,這些元素在片中都是有的,而且是動態的。


能引發觀眾從各方面和不同層次的思考,應該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所在吧。但我還是想評論一下Kate Beckinsale的表演。個人認為如果導演找另外一個Kate--Kate Winslet--效果會更好。Beckinsale給我的感覺還是沒有表現出Rachel應有的堅強,比如在艾瑞克a去她家找她那一幕,後來艾瑞克a說: I looked her in the eye. She's a water-walker. 我聽到這裡覺得搞笑,我真的沒覺得在那一幕Beckinsale給了我那種堅定的眼神。當然Rachel在影片裡是應該害怕的,but sorry, she didn't give me what I wanted. 另外一方面,可能我對Kate Winslet有先入為主的偏愛,她在The Life of David Gale裡面扮演類似角色的精彩演出,我還記憶尤深!Anyway, Beckinsale的表演10分里還是能拿個7的。

很高興自己花時間認真寫了一篇評論。每個人都看到了自己眼裡的真相,有時候不一定需要convince別人去相信你的那個真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