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通天神探狄仁傑--D-Project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通天神探狄仁杰/

6.6 / 9,278人    USA:119分鐘 | UK:123分鐘

導演: 徐克
編劇: 張家魯
演員: 劉德華 李冰冰 劉嘉玲 梁家輝 鄧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梁一夢

2010-10-02 10:29:39

亂世除妖,盛世做鬼


某些人還在哀嘆徐克從前那個快意恩仇、豪氣干雲的江湖的消逝,甚至以《狄仁傑》為類《英雄》的投誠之作。其實理想的江湖,徐克早已顛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廟堂和江湖,終歸都是人的戰場,《狄仁傑》的情懷,仍是徐克一以貫之的入世出世情意結:亂世除妖,盛世做鬼,總之一個不妥協態度。


1、順流,逆流?

新武俠電影頗能給人一種自由的感覺,這並非全拜威亞和想像力所賜,而是那時的電影旗手們,本就自有一番浪漫風骨,其中論視界論情懷,當然以徐克為最。

徐克的浪漫,不是現實的反動,而是把現實元素置於極端環境下,加以變形處理。《新蜀山劍俠》、《倩女幽魂》和《青蛇》裡的魍魎世界,影射的是世道人心,《東方不敗》和《黃飛鴻》,更是借古諷今。對待很多人以為的自在而理想的江湖,徐克早已經用《刀》作出回答:他不是江湖的建構者,而是江湖的解析者。他的江湖人物,固然有灑脫和快意在,但那種灑脫和快意實際解脫於無盡的糾結:人性善惡的糾結,愛和情慾的糾結,廟堂之上和江湖之遠的糾結。所以徐克的江湖,就是人的江湖,浩浩蕩蕩,盛載兒女情長,一樣泥沙俱下,可謂真正的人間道。

是以有順流逆流之說。這點我覺得是徐克絕大多數電影尤其武俠電影所要思考和訴說的共同主題。千禧年之際,徐克從好萊塢鎩羽回港,拍攝《順流逆流》,完全夫子自道。在此我無法歷數徐克電影裡的相關台詞,不過我確信的是,在徐克心裡始終有一個對於「時」與「勢」的權衡。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徐克電影的人物,總在時勢的漩渦里順逆其道而行之,做自己不得不做的英雄。灑脫如令狐沖,面對日月神教的山呼萬歲,也有多少尷尬無奈,被迫與任盈盈秋水相隔;神勇如黃飛鴻,在國人的封閉墮落和洋槍洋炮的脅迫下,始終不能擺脫兵臨城下的家國之憂;單純如寧采臣,在人命如草芥的亂世,歪打誤撞滾得一身泥,要不是與鬼為伍,早就淪為他人刀俎。這些異類逆的是社會濁流,順的卻是人性之善,我們徐老怪仙風道骨之下,行的卻是仁義之師,這樣的人,能夠拍出俠之大者的《七劍》,也能夠拍出這部被某些人認為有招安投誠嫌疑的《狄仁傑》,並不出乎意料。


2、「狄仁傑」這個好名字

「狄仁傑」,真是好名字。「狄」為化外之民,「仁」是儒家之魂,「傑」(桀)是自由之道。以這三種隱喻切入一個盛世迷局,對於權力與犧牲、功成與身退、進步與保守,徐克提供了自己的解答。

從整個徐克電影的演進來看,狄仁傑並非異類,算不得橫空出世,甚至可以說,徐克的英雄,都有「狄」、「仁」、「傑」的特質,只不過以前徐克電影大都著眼亂世,在黑暗的時代樹立英雄的基準,這回卻將故事安置於所謂的盛世,因此狄仁傑的抉擇,其對於時勢的博弈,也就來得格外耐人尋味。亂世之中,降魔除妖,懲惡揚善,這是英雄當然的作為,而盛世之中,英雄何在,英雄何為?

先扯到張藝謀的《英雄》。《英雄》的意識形態陷阱,明眼人皆知,毋庸多說,這也是國師能夠成為國師的本事。大概在張的眼裡,人同草木蔬果,可以非人的意志擺設成非人的草垛子,也可以砍瓜切菜的手法殺得片甲不留,所以電影中定義為俠客和世外高人的殘劍、飛雪為除始皇帝殺入禁宮時,那真的是秋風掃落葉,屍橫遍處,一地都是該死的人,鏡頭裡外都不會有任何一絲異常。由這個小細節即可明了,在黑格爾式歷史理性的詭辯之前,人最起碼的生存價值會被踐踏到何等地步,至於無名最後以自戮而為歷史的宏大敘事讓路,自是理所當然。

豆瓣評論上已有人將《狄仁傑》比喻成徐克的《英雄》。這種看法未必出於惡意,卻顯得粗心。「狄仁傑」三字,「仁」居其中,《狄仁傑》這部電影,宣講的還是老套之極的仁者愛人,這與《英雄》的殺身成「仁」有本質上的區別。電影裡狄仁傑對沙陀有一句話,大意是你如此濫殺,殺的人比武后還多,所以我要制止你。這算題眼。所以狄仁傑用亢龍鐗,尋找的是殺器的破綻,以止殺為行動的圭臬。他反武則天,不是因為對唐室的愚忠和女子不能當政的成見,而是武氏篡權之際剿殺老臣無所不用其極;他助武則天,是因為從數年所焚的奏摺中看出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如果武氏覆滅,天下大亂,遭殃的還是百姓。

護「天下」者護「人」。漠視「人」的「天下」,便是偽天下。徐克用很多的細節鋪排狄仁傑對個人生命價值的尊重,他的狄仁傑,不論在武則天或是反武聯盟的眼裡,都代表保守力量,與所謂的「進步」格格不入,畢竟彼二者信奉的「進步」,就是要不惜代價草菅人命。反之,我們審視《英雄》中的無名,則可以發現其順應歷史潮流,主動融入始皇帝以「天下」為名的殺戮征戰,「進步」到底的意志,若此人沒有殺身成「仁」,憑他的覺悟,還真是會成為一個奉旨殺人的好手。


3、即使這是一個背信棄義的世界,也不要輕言背棄

陶喆《太平盛世》專輯以一闋《鬼》曲開頭,引進版自然難逃毒手。《狄仁傑》聰明地以文化傳統中的「功成身退」為幌子,實現一份無傷大雅的諷世情懷。電影最後,身中赤焰金龜毒的狄仁傑,遁入見不得光的鬼市,在日出普照之際,回歸黑暗,其實就是一個鮮明的姿態。

亂世除妖,盛世做鬼,世與我而相違,不如歸去來兮。百米通天浮屠的倒下,象徵的是偶像的坍塌;武則天那句「你留下來幫我」的邀請,和當年任我行的邀請一樣,更是政治遊戲裡常備的陷阱。江湖、廟堂,治世、亂世,不過兩張皮,在一個背信棄義的世界裡,倘若連自己都背棄了,那就真的是隨波逐流了。

《狄仁傑》是真正意義上的徐克作品,即使未必達到其巔峰時期的水準,風骨還是一樣的清冽,娛樂性也是一樣優異。狄仁傑和上官靜兒的斗室較量,融合了《倩女幽魂》、《東方不敗》、《新龍門客棧》等若干經典鏡頭,引人會心一笑;研骨斷案那場戲,妙趣橫生又張力十足,多人場景的處理洋溢著典型的港式幽默;鬼市一場打鬥,一波三折,層次分明,動作的分解和鏡頭的剪輯完全是最經典的徐克;至於角色的表演,劉德華和劉嘉玲還屬本色發揮,鄧超和李冰冰可就稱得上驚艷;再至於懸疑和解密的過程,說實話,並沒有做到扣人心弦,但也比《大偵探福爾摩斯》要好上太多太多。

可惜一樣時勢弄人,當初在徐老怪天馬行空的影像世界裡度過青春年少的觀眾,早在現實中磨損了包容,折損了想像,看電影亦以成為他們賣弄資本耍弄嘴皮的益智遊戲。我並不是不容異見,但是看到網路上佔據主流的苛評,還是感到陣陣心寒。愛之深痛之切固然有理,但是對待自己曾經那麼熱愛過的人,真能夠狠得下心來,和那些偽熱愛者和真憎恨者一道,一有不滿,即去糟蹋之污衊之?也許,這樣只能證明白己愛的是虛,愛來愛去,真正愛的,還是自己的意淫自己的口才。

對待《狄仁傑》的票房前景,我大抵悲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