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逃殺--Battle Royale 3D

7.5 / 195,070人    114分鐘 | South Korea:120分鐘 | 122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深作欣二
演員: 北野武 藤原龍也 安藤政信 柴崎幸 栗山千明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mmaGAO

2010-10-22 00:14:11

大逃殺的四條線索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是一部第一次看會說「太震驚了」,第二次看會說「太好看了」的電影。很慚愧,連看兩遍才覺得基本明白(其實很多年前剛出的時候就看過,看完就「哦」了一聲,所以忽略不計),真是愧對「十大傑出火星人」的稱號啊。

我是這麼理解這部電影的:它有兩條情節線索,一是學生們的大逃殺,二是北野老師的死亡。還有兩個主題線索,一是愛與信任的破滅和堅守,二是未成年人世界和成年人世界的對立。

先說情節線索。

一、學生們的大逃殺
這是電影的主線索,脈絡很清晰,大致如下:
1、畢業旅行
2、被選中參加當年的BR
3、男主角七原秋也的好朋友國信慶時死
4、了解到BR的規則後,每人領取補給袋一個踏上大逃殺之路
5、七原秋也、女主角中川典子,川田章吾組成一隊
6、暗戀七原的北野雪子死
7、倔強強悍的千草貴子死
8、暗戀七原的內海幸枝死
9、「男生三核心」之一的杉村死
10、冷艷殘酷的相馬光子死
11、「男生三核心」之一的三村死
12、只為殺人而殺人的桐山和雄死
13、其他班級成員陸續死亡
14、「男生三核心」餘下的七原秋也和中川典子在川田章吾的幫助下逃離小島
15、川田章吾死
16、七原秋也與中川典子被BR委員會通緝,從此踏上逃亡路

二、北野老師的死亡
這條電影的次線索,其死亡軌跡如下:
1、北野本是一名內心認可教師職業的高中老師:他在中川典子的夢中懷念了他剛當老師時候的感受;他在軍隊撤離小島之後,站在領操台上,面對空曠的停機坪(學校操場)象老師帶領學生做課間操一樣獨自一人做體操,這都可以看出北野心中對教師的認可和懷念;
2、北野受到學生的蔑視和挑釁,工作中受到挫折:電影伊始,學生因為想去打籃球而選擇集體罷課;中川典子的夢中,典子承認北野的課也難聽;北野的大腿被國信的水果刀刺傷,教師尊嚴喪失殆盡,因而辭職;
3、北野在生活中同樣遭遇失敗:家庭氣氛冷酷淡漠,女兒用「大叔」來代替「爸爸」;
4、北野帶著對蔑視他的學生的怨恨,參加了大逃殺,任監督工作,或許希望通過報復能夠重新樹立自己作為老師的尊嚴(比如說割國信的大腿,飛刀秒殺看錄影帶時說話的女生),或者也希望通過這次找尋自己存在的價值(與被殺的本來的班主任相比,至少在BR委員會眼裡自己還是有用的啊);
5、北野在學生們都死亡,報復完成之後,發覺這並不是他想要的結果,陷入了深深的失望和落寞之中;
6、北野的女兒給予他最後的一擊:女兒說「你以後也不用回來了」;
7、北野誘使學生向自己開槍;
8、死之前,北野說「聽著,如果你憎恨某人,就要付出代價。」
「如果你憎恨某人,就要付出代價」,北野老師對自己和對社會的最後總結。這是一個成年人滅亡的全過程。

再說主題線索。

一、愛與信任的破滅和堅守
1、在一起生活了三年的同班同學要自相殘殺,彼此間的愛和信任在三天之內,以各種形式崩塌:
因為對生存的恐懼和「先下手為強」的信念(相馬光子殺諸人)
因為猜忌和嫉妒(燈塔女生相互殘殺)
因為平日積累的怨恨關係(千草貴子殺新井田和志)
因為對殺人快感的追求(桐山和雄殺諸人)
因為「必須打倒別人」的競爭理念(元淵恭一殺七原和中川未得)
……
2、堅守的一方則有:
小川櫻,因拒絕參加遊戲拉著男友跳崖而死:這位女孩的名字叫做「櫻」,日本劇中通常最美好的女孩子才會叫做「櫻」,由此可見作者和導演的態度
慶子和川田章吾:兩人相扶走到最後,不過我還拿不準慶子最後向川田開槍是想殺他還是想救他,抑或只是下意識的行為?
七原秋也與國信慶時:孤兒院裡的兄弟,學校裡的好友。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是,國信慶時說自己喜歡中川典子的時候,七原秋也尷尬的表情,以及在畢業旅行上七原也一直流露出鬱鬱寡歡的態度,由此推測,七原同樣喜歡中川,但因為國信的緣故而保持了沉默。
七原秋也與中川典子:這是劇中最沒有攻擊力的兩人——領到的武器為鍋蓋和望遠鏡;因為無法接受要朋友之間的自相殘殺而一直處於掙扎痛苦的邊緣;失手殺人後一副震驚內疚的表情(七原秋也因而被網友認為是片中「懦弱的」、「最沒有魅力」的男生)——但最後,這兩人彼此信任扶持,獲得川田章吾的信任和幫助,因而成為了最後的倖存者。

逃出小島後的川田,安詳地死之前,他說他終於明白了慶子當時笑的含義。這大概是故事講到最後想要傳達出來的主題吧——「最後,能和你做朋友真好」。不過這種翻譯有些模稜兩可,讓人吃不準。結合整個故事,我想翻譯成「到最後我們都還是朋友,這真是太好了!」,更能準確地表達出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吧!
補充一下:導演到底想要表現什麼,真的是顯而易見,至於那些一看到血就驚呼「太暴力了」、「太血腥了」的人,請閉上嘴去看那些符合你的智商和認知水平的純情劇吧!
此外,北野老師與中川典子之間也可以理解為愛與信任的堅守,而與其他學生的關係則是徹底的破滅。由此可見,這世上的美好事物,破滅的多,堅守的少,正因為如此,堅守下來的就顯得尤其可貴。

二、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的對立
未成年的世界樸實又美好——所有美好都凝結在那場集體罷課而去舉行的籃球賽中了,合作、歡樂、健康和友誼;而成年人的世界則是冷酷而變態的——軍隊和北野老師的關係多麼僵硬和冷漠啊,難道不是我們成年人現代關係的極端反映嗎?這兩者彼此敵視,相互怨恨,相互毀滅,北野老師借BR法將蔑視過自己的班級學生一一殺死,七原、中川和川田利用詭計最後殺死了北野老師。死亡,不過是這種對立的極端形式。而七原秋也對自殺的父親和出走的母親的怨恨、相馬光子幼年時遭遇的變態中年大叔事件以及北野與他女兒的惡劣關係等等,實際上也都是幾種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間典型對立的再現,它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而著名的BR法本身就是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的戰爭宣言,而大逃殺向我們展示的不過是這種對立的極端——「在成年人的壓迫下未成年人的世界支離破碎」的全過程。
很明顯,導演是站在未成年這邊的,那場用暖色調渲染的班級籃球賽是影片殺青半年後重新召回演員補拍,補充在特別篇裡的。

而這種對立到了大逃殺2里,變成「七原組向所有成年人宣戰」。雖說作為成功前作的續集,這麼設計會有一脈相承之感,但實際上縱觀大逃殺2的情節和主題,更多的人會產生「其實根本不用套用前作的某些模式,這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兩部影片」的感覺。大逃殺2作為導演拍攝的最後半部影片(拍到一半導演去世),已經是深作導演本人的一部政治宣言書了,儘管每個人都會將這兩部電影放在一起比較,但實際上這二者是沒有多少可比之處的。而前面提到的「愛與信任的破滅和堅守」和「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對立」在2中並不是導演想要表現的主題,不過是情節推動中出於商業目的或者說個人偏好而捨不得拋棄的因素罷了。雖說這些因素增加了吸引1的擁躉者的可能性,但它帶來的感動又太廉價太生硬,實際上削弱了電影最想要表達的政治理念的力度和硬度,因此讓2成為一部「不倫不類」的續集電影。當然,這是從電影本身來說的,若從電影表現的主題來講,2里涉及的大國主義、恐怖主義、左翼運動等政治主題,恐怕不比與1討論的人性問題更簡單更分明。所以大逃殺系列的觀看順序應該為:1-1-2-1,當然聰明的人可以省略中間的1,但對我這種思考能力有點弱的人來說,第三個1後面恐怕還要再加上若干個1-2-1-2-……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