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

孩子们都很好/非单亲关系(港)/性福拉警报(台)

7 / 134,536人    106分鐘

導演: 莉莎蔻洛丹柯
編劇: 莉莎蔻洛丹柯 史都華布朗柏格
演員: 茱莉安摩爾 蜜雅娃絲柯思卡 安妮特班寧 馬克魯法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10-12-25 20:41:19

美式家庭倫理道德片


看的過程中想到了許鞍華的《得閒炒飯》,都女導演拍的,也是拉拉組合、中產階級還有感情糾葛。然而在香港那邊,「非蕾絲的調情挑逗」拍得輕飄飄,就像暖場小品,滿足了窺視欲和觀賞興緻,經不起推敲回味。這麼講並不是說《孩子們都很好》就很深刻,有人就直說了,如果移換掉女同性戀的家庭結合,保留捐精相認、第三者介入等情節,它還是一部傳統的道德劇,沒有出格之處。正如這些年好萊塢同性戀電影的回潮,前世今生談完,《孩子們都很好》已經不滿足於表現拉拉結合是否受待見、建立家庭的合法性,這些階段都可以直接跳過。電影開門見山,開談如何教育好她們的孩子,它的積極意義也在於此。

在一個沒有父親,男性屬於天然缺失的家庭中,成長問題無法忽視。這與是否放任自由無關,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他總會生出許多問題困惑。就好比在拉拉家庭中,孩子必然會想到那個不存在的父親到底是誰,這也是電影的來頭。儘管由兩個孩子入手,但影片最後說的其實還是家庭問題。孩子們很好,大人們很好,家庭也很好。難怪有人把電影跟《魷魚與鯨》、《陽光小美女》等片相提並論,在這些年的好萊塢,中產階級的審美情趣正是大勢所趨。作為美國社會最堅定的一個階層,中產階級衣食無憂也不用冒險,他們重點考慮的也都是一些精神道德問題,比如孩子如何更好地成長,如何克服必然到來的情感倦怠。

對廣大異性戀者來說,《孩子們都很好》沒有忽視他們的關注所在。片中大量提及兩性關係和各類字眼,有一板正經的,有幽默打趣的。談到女性的性心理,說她們是由內而外,觀GAY片只是助興。而在出軌過程中,浴缸一段也是情感轉變所在。一個人的興緻起來了,另一個卻突然離開。這時候印象不錯的第三者乘虛而入,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血緣上的正統父親反倒成了人人喊打的第三者,這算是劇本上的一個小亮點,不過影片沒有嚴肅去探討道德與天性誰更正確,也沒有涉及更複雜的兩個家庭之爭,只用重歸於好來說明一家人度過了危機。

《孩子們都很好》還安排了一些有所指代的地方,比如去修理後花園,為一個沒有家的人修理打點,明顯有問題。再者,女同的結合中,P方依然容易搖擺。另一邊,所有人從中吸取了一些教訓,電影還是把所有問題責任推給了外因,似乎也太過於想當然了。結尾更是來上一段總結陳詞,生活是跑一趟疲憊的馬拉松,人總要犯一些錯,方能明白什麼是珍惜可貴。這句話對正常家庭好像是老生常談,但對一個同性戀婚姻家庭來說,似乎更加不易,她們也是正常人和正常家庭,這杆道德標尺是放對了地方。

因此,我覺得這部電影在格局上沒大突破,它勝在饒有情趣,演員抓人,切入視角新穎,這大概也是它能入圍AFI年度十大的原因。【南方都市報】

寫給同性戀婚姻的情書,這部電影拍得不失幽默娛樂,相當可敬。 ——Justin Lowe(《好萊塢報導》)

兩位女演員發揮出色,她們處於極度放鬆和享受樂趣的狀態,小情調有滋有味。 ——J. Hoberman(《村聲》)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