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搏击俱乐部 / 搏击会(港) / 斗阵俱乐部(台)

8.8 / 2,326,816人    139分鐘 | 151分鐘 (workprint version)

導演: 大衛芬奇
演員: 布萊德彼特 艾德華諾頓 海倫娜波漢卡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駿

2010-12-31 01:39:40

尼采的哲學值得商榷——駁《我找到了自由,拋開所有希望就是自由》


就《搏擊俱樂部》談起


      談人生,尤其是人生哲學,此皆非柴米油鹽之瑣碎,斷不敢洋洋灑灑數千字,信口開河,儘是些不著邊際的文字。丟了洋相是小,倘若果真誤人子弟,可就是該上「斷頭台」了的。
    遂也不自量力,憑藉有限的記憶,仔細回顧了些自己過往涉獵過的點滴,不知天高地厚的在此「指點江山,激昂文字」了起來,倒著實也花了些時間,費了番功夫了的。
     然深感時間有限,造詣不深,故講起人生,談起自由,此等精深奧妙之學說,確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但是此事何等嚴肅,豈敢怠慢,硬著頭皮也是要上的。我輩不才,觀此電影有所心得,頗多感想,不怕笑話,在此羅列一二,期與有識之士共勉。若有不同見地之處,願洗耳恭聽。閒話少敘,切入正題。

    一言以蔽之,本片到處充斥著「尼采」的影子。這位曾經的時代寵兒如今雖已不再受到當年的追捧,但其思想和影響卻一直延續至今,也許
這是人性使然,畢竟他的言論還是迎合了不少處在浮躁年代的迷茫的人的思想訴求。俘獲之眾,不在少數。

    畢竟不是學術探討,關於尼采的哲學觀點暫不贅述。今僅就此影片闡述些二者的共通之處,我認為以三方面表述,較清晰:
1,價值觀:尼采認為應當重估以前的一切價值,「上帝已死」,「宗教的以及現代化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彷彿機械化的程序,扼殺人性本能,使人失去了獨立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新文化的衝動」。
2,認識論:尼采是個主張"反對理性"的極端分子,他認為倫理約束了心靈,通過理性來制約情感,只會使個體感更壓抑。理性無非是把流動的歷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恆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現實。所以價值的評估,應完全不以「理性」的方式。
3.,方法論:基於上述觀點,尼采大膽的提出建立新的價值觀,應完全以人的意志為中心,這種意志應是本能的,自發的,非理性的。只有這種人的本能,才決定了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意義。


    至此足矣,從中,不難看出,尼采所推崇的精神,多少帶有一種回歸本能,否定倫理,否定人類文明進程的意味,這便是他所理解的通向「自由之路」。說到「自由」,也就進入了筆者我所要揭示的核心問題,到底什麼事真正的自由,是「拋開所有希望就是自由」嗎?恰恰相反,倘若執此觀點,在某種程度上,便是對人的自由意志的一種否定。

以下從兩方面進行闡釋:

政治方面:自由絕不是完全絕對的,無需保障的。
    在一個動盪年代,剝削橫行的國家,弱肉強食的社會,人的自由拿什麼保證,社會安定靠的是法律·是道德,國家靠的是強有力的國防。尼采在自己的言論中為「弱肉強食」「侵略」「壓迫剝削」做庇護,其所謂的「超人哲學」只不過是一扇開啟「強者無限慾望」的「自由」之門,而絕非是普遍大眾的自由之路,這讓我想起了曾經風靡一時的「社會達爾文學說」。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以犧牲弱者的自由來滿足強者的慾望自由,對於人類來說,這是可恥的。也就難怪「尼采」會被法西斯獨裁者所青睞。《搏擊》片中,倘若不是主角突然覺醒也就差一點走向了納粹的極端主義了。

倫理方面:自由絕不是回歸本能的,放縱慾望的。
    尼采在其著述中,反覆強調拋棄「理性」,拋棄倫理,拋棄傳統的道德約束。他全部的否定了人類進程結晶。這是否定了人類大腦的不斷進化,否定了人類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否定了人類心智的漸漸成熟,否定了文化的力量,否定了教育的結晶,否定了數千年來不斷完善的社會公認的美德。總之,無視一切入類「理性心智」的纍纍碩果。然而,恰恰是「理性」保證了人之所以稱之為人的自由。為了能欣賞一場完整的藝術盛宴,理性戰勝了中途解手的衝動,獲得了自由,享受到了藝術之美。為了欣賞路邊惹人憐愛的野花,理性戰勝了為了生計而盲目的疲於奔命的腳步,獲得了自由,享受了自然之美。為了獲得真愛,理性戰勝了自私的功利的欺騙的婚姻,獲得了自由,享受了愛情之美。為了幫助弱者,理性戰勝了利己的麻木的冷漠的念頭,獲得了自由,享受了公益之美。而回歸本能,則是一種消極的惰性思維,是個人向生命的低頭,向自然慾望的低頭,向魔鬼的徹底妥協,是被本能慾望所「奴役」著了,從而喪失了個人意志的自由,而完全的與鳥獸無異。因此尼采的主張對於不明就裡的人,是很容易會被其理解成:人作為渺小的生物是完全被動活著的,毫無主觀能動性所言,過份的妄自菲薄,看扁了人類的意志自由。而由此等觀點,也就很自然的過度到,人生本身是毫無意義的,盲動的,只有聽從「本能」的呼噢,弱肉強食,方是生命的價值所在。事實也赤裸裸的表明,除去「存在主義」,尼采後期的思潮的重要分支便趨向於「享樂主義」「功利主義」了。

    綜上所述,不難理解,「拋棄希望,就是自由」是多少有些荒謬的,不明智的,不攻而破。與積極主動的人生是背道而馳的。是很危險的。

    誠然,千百年來,人類偉大的智慧不斷的在探索人生終極關懷的道路上前赴後繼,以期讀懂宇宙,讀懂自我,參透「真主」到底為什麼要在此時此地讓自己存在於此,它希望我們做什麼,朝什麼方向做。雖然一直沒有答案,而且也許終將找不到答案。但顯然,僅僅只是人類——況且人類又是這樣有侷限性的,渺小的——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的尼采所給出的答案,是遠遠不甚令人滿意的。
    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作為一個人,永遠不要停止對人生這個問題的思考。由於感到人生無意義或是百思不得其解,便「豁達」的放棄了希望的,甚或是自行了斷圖個痛快的,絕不是什麼看破紅塵的世外高人,而只是一個對自己不負責的,對生命不尊重的,對主不感恩的,從而對「人生意義」問題採取逃避的消極表現。

    見仁見智,以下我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的,追求的目標是自己設定的,價值觀人生觀是自我定義的。
花很多時間選擇道路很重要,下功夫把既定的路走好同樣重要。無論哪條路,走過了,回頭,都能找到走它的理由。如果非要說出個普遍的「終極關懷」出來,那麼「真,善 ,美」還是比較合適的。

2,人生意義的外化表現形式,更多的可理解為過程,而非結果,個體負責任地不斷踐行自己的一生,不斷地思考和反思,人生即得到永恆。
轉個小故事:「20歲」到無人的度假小島上看「60歲」,後者說「我在此嘴嚼回憶,而你正是創造回憶的年齡,這種養老之地不適合你。」前者說我累了,後者說你的命你自定,年輕時要主動經歷生活而非被動記憶,年老時才有物可嚼。

3,完善個體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聽聽內心的呼喚。
同樣考上了重點大學,人生觀價值觀不同,體會到的究竟是永恆的幸福還是滿足慾望的短暫激情,只有但是人自己知道。同樣創建了一家「成功」的企業,是短暫的慾望滿足感還是永恆的幸福,取決於追求的是無盡的利益還是作為一項實現自我的必生的事業來造福社會。

4,最重要:不可過於的形上學,聆聽本能的召喚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何通過理性將慾望本能駕輕就熟,引導向善,並恰到好處轉為精神動力,是「自我」對「本我」的一項終生挑戰。


    


    人無完人,也相信人要不斷地思考和學習,但是總有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思考的盲區人人難免。故而今在此所見筆者全部文字,皆屬個人之所見,僅供看官參考,以期開啟心智,激發其自我思考,便足矣。畢竟人生際遇和成長環境的不同往往在自我對社會和世界認知上起到了主導的作用,但千萬不要經歷了一兩次種種,就武斷的:「哦,從此我得出了一個道理...」芸芸。這需要更多的人生經歷和主動反思,方是每個人得到自己的「普遍」真理的,最深刻,最透徹的途徑,。人生的智者,心靈的導師是任何外人無法取代的,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資格和能力做到。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