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

别让我走/爱别让我走(港)/不离不弃

7.1 / 153,522人    103分鐘

導演: 馬克羅曼諾
編劇: Alex Garland
演員: 凱莉墨里根 安德魯加菲 綺拉奈特莉 Izzy Meikle Small 查理羅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室內滂沱

2011-01-23 02:55:26

當代作家軟弱成風的又一極好例證


石黑一雄大概是這樣一位作家:1954年出生於長崎,5歲上就和父母去了英國定居。現在的身份是「3屆布克獎提名作家」、「英國文學移民三巨頭」之一(另兩個是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薩爾曼·拉什迪和V·S·奈保爾)。現在是名正言順的日裔英國作家,在某大學任職,相當我國的作協簽約作家,生活平穩,作品不多,代表作是《長日留痕》和《別讓我走》。
不知從何年何月開始,達里奧·福或者君特·格拉斯這種把極其諷刺的荒誕劇當作武器向這個荒誕的世界大舉進攻的作家絕種了。博爾赫斯、卡爾維諾這種絕不摻和絕不介入現實生活但極其樂於炫技的魔幻小說大師成了萬人敬仰的對象。當代現役最受推崇的作家又城頭變幻大王旗,現在坐這個位子的就是移民澳洲的南非人庫切、被天主教教宗下令全世界無國界追殺的薩爾曼·拉什迪,以及石黑一雄這批多文化、多元視角的跨國移民作家。他們出版小說的方式一般是:移民到國外生活、專心寫自己本國的主流文化圈之外的異域故事、在全世界的圖書市場發表作品。
那麼既然現役的幾位旗艦作家同時都身為各自大學的駐點兒教授,那麼他們平常的生活就是到點上班兒到點下班兒,經常出入的場所就是他們的家和他們的大學辦公室。這樣的話,問題就來了:這一代完全沒有所謂「社會責任感」、完全不想讓自己的作品「改造這個世界」的作家,是否真的太軟弱了?
《別讓我走》電影版故事如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新聞通稿喜歡用「上個世紀」這個詞,就算說的是1999年),人類已經能夠複製出大活人,並且能夠通過器官移植的方式完全根除癌症等不治之症。那就簡單了,讓複製人們捐獻器官唄。所以英國有那麼一所海爾森學校,嚴格地把一群以後準備捐獻器官的複製人們養大。主人公凱瑞·穆雷根、安德魯·加菲爾德和凱拉·奈特莉就是這個學校的同學。敏感的穆雷根、內向的加菲爾德、早熟的奈特莉三人在學校便相依為命,長大後穆雷根和加菲爾德雖然從小就暗生情愫但還是沒走到一起,加菲爾德和奈特莉成了男女朋友(瓊瑤劇一般都這樣設置),日子一天天過,這些人長成了青年,該到捐獻器官的年齡了。三人從朋友處得知如果他們這些複製人們可以相戀,那學校就允許推遲他們捐獻器官幾年。凱拉·奈特莉先坐不住,認為自己命本該如此,不同意和男友加菲爾德使用這一好政策,去接受了器官捐獻。穆雷根去考了捐獻器官者的護理。加菲爾德也去捐了器官。十年之後,穆雷根在醫院見到了只能拖著助興椅走路的摘了兩次器官的奈特莉,通過她見到了可能是摘過肺的加菲爾德。奈特莉決定成全另外兩人的愛情,自己去做了第三次手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穆雷根和加菲爾德終於在一起,決定去以前學校的老校長那兒申請戀愛補助。被告知「從來沒有過這回事」。加菲爾德接受了下一次手術,坦然面對死亡。穆雷根在夕陽中望著暮色中的三天大樹淚流滿面。完。
故事背景是上個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英國。影片中花花草草一針一線,無不安靜地展示出老英倫的那份兒恬靜的精緻。學校裡的原木桌椅板凳、主人公們穿的毛衣、孩子們玩兒的玩具小馬,草地中迎風搖曳的黃粉小花兒,真是萬事萬物都給觀眾活脫脫展示了英國內陸的鄉村風貌。
再說回故事,我們知道石黑一雄在《別讓我走》裡面營造了這樣一個世界:複製人的全部人生意義便是等著長大好給自然人捐獻器官。面對這種先天人種劣勢,他們無能為力。不管故事背景設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英國,還是未來的「一號停機坪」,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科幻故事。前面學校的戲,讓我想起了《X戰警》:同樣都是異類人群在學校里被隔絕於主流社會。可X戰警們尚可以舉旗反抗,告訴整個正常人社會「我們不是動物」,但《別讓我走》全片始終,觀眾的情緒低落的原因皆因一點:複製人難道就這麼忍著?
沒錯,他們還就真是這麼忍著。全片通篇瀰漫出的淡淡的憂傷的氣氛和麵對自己已知命運的悲觀情緒,全是在複製人主人公們完完全全地接受這個安排的前提下才順理成章的。部份急性子觀眾看到一半兒就會在椅子上坐不住:「磨嘰你媽什麼呀!揭竿而起啊!!」我想這應該就是全人類看這部電影時都應該會有的心理期望。可石黑一雄這個故事,就這麼哀愁哀怨地讓主人公們接受荒誕的現實,既沒點出「捨己為人、舍小家為大家是人生大義」的社會主義情操,也沒點出「主人公在命運強烈地壓迫下試圖奮起反抗卻最終無力回天」的盪氣迴腸。這麼說來,似乎全人類中,只有作者石黑一雄同意這個觀點:命運就是命運,出身就是出身,複製人們除了鬱悶了喊幾嗓子,沒事兒抱在一起流流眼淚,就只有默默接受被「其他人」預定好的命運。
我想這不光是這部電影的主要問題,也是當代大作家們的普遍問題:立意新穎,細微情感把握得恰到好處,但整個故事的基礎,實在是太空中樓閣了。
·凱瑞·穆雷根。演過《成長教育》,人們都記得上屆奧斯卡她的那頭金色短髮。前一陣子和變形金剛男主角戀情結束後主演了這部片子,演了一個不愛說話的時時刻刻處於受氣包地位的內心敏感但堅韌的女青年。總的來說,凱瑞·穆雷根長了一張古典主義濃郁的小女生面,以後接戲不外乎如此。
·安德魯·加菲爾德:加菲爾德好像是土生土長的洛杉磯人,演個內向的英國小生實屬不易。總感覺他這個人本身就是內向的,在《社交網路》里扮演的愛德華多也是如此。你看《別讓我走》裡面他扮演的湯米在自己命運下的不甘心,全被他化作「馬上就要哭了」的受氣的樣子,和愛德華多被扎克伯格稀釋股權時的表情一模一樣。濃眉毛細鼻子細眼睛,看起來應該是走奧蘭多·布魯姆那個套路的,但他這個經常出現的「被人欺負得快哭了的」要人命的小娘們兒表情,就算他現在的身份是新一代蜘蛛人,觀眾還是覺得他比長了一張初中生面的托比·馬奎爾還幼小脆弱。
·凱拉·奈特莉:好像自從《加勒比海盜》時期,她的拙劣演技就一直折磨著我。這部電影也沒有任何演技要飛越的跡象,推著助行椅和凱瑞·穆雷根在醫院走廊裡面的長鏡頭表現還算合格。這部電影裡面的扮相是大波浪發+齊劉海,形像在《贖罪》之後也算又有一次大的革新。但想讓我認可她,還是等到她什麼時候不走到哪兒都認為自己是迪奧、香奈兒的廣告明星之後再說吧。
·夏洛特·蘭普林:扮演了海爾森學校的校長。影片最後,她又以老年形象出場,看她的雙眼讓我感覺她就是一個女版的甘道夫。上個世紀70年代的《午夜守門人》那個經典的海報上的女人,就是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