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背叛[1983]--Betrayal

背叛/危险女人心/骗情

6.9 / 1,747人    95分鐘

導演: 大衛鐘斯
編劇: 哈洛品特
演員: 傑瑞米艾朗 班金斯利 Patricia Hodge Avril Elga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aradiso

2011-04-01 04:43:18

我所看過的最好看的婚外情電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Harold Pinter根據1978年自己寫的同名話劇改寫的電影版。他的電影劇本大都改編他人作品,只有本片和The Caretaker,The Birthday Party,The Homecoming四部是改編自己的話劇。

劇情說來簡單:作家經濟人A(傑瑞 - Jeremy Irons)和出版商B(Robert - Ben Kingsley)原為牛津、劍橋兩校的詩刊編輯,大學時代結為密友,畢業後各自娶妻生子,公私往來密切。A同B妻C(Emma - Patricia Hodge)發展出地下情,外租公寓暗通款曲,私情持續七年後自然消亡。兩年後,C發覺B同其他女人私通多年,夫妻決裂,次日約A會面,表示昨日將他倆情事向丈夫坦白。A大受衝擊,當晚心急火燎試圖向B解釋,這才發現四年前B已洞悉AC的事且當時就從C口中得到確認。B態度超然,告訴他C另有新歡(A發掘代理的作家D,作為不曾登場的第四人貫穿全局),離婚已成定局。

品特把毫甚特色的婚外情分成長短不一的時間段,逐段倒推,從分手兩年後AC首度私會退到A首次向C告白的B家派對夜。不論何時,三個主角相互均有所知而有所不知,只有觀眾站在上帝視角洞悉一切,品味劇中人應對之趣、言外之音。每一時間段中有順敘,而三人關係也在倒敘中揭出一層又一層內容,前後指涉多可玩味。由於相互欺騙,同樣的轉折在每個人身上產生作用的時間有落差,因而劇情張力十足。一個冷酷而不乏可笑之處、極英國趣味的本子,寫得精巧非凡。

1960至70年代,品特自身有過數段婚外情,其中同有夫之婦、伯爵千金&作家Antonia Fraser的戀情導致兩人離開各自配偶、於1980年結為夫婦。但傳記作家認為,啓發本劇的應是1962-1969年間品特同BBC女記者Joan Bakewell的七年外遇。

這片中的鏡頭語言稀缺到讓我感覺這導演怎麼像在排話劇。一查,果不其然,導演David 瓊斯原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藝術總監。所以本片作為電影而言水準雖沒比電視電影高多少,但確實讓劇本和表演佔據了主舞臺,因而導演不失為稱職。全片幾乎只在每個段落交接處帶有過場音樂,可見這是多麼冷的分析報告般的東西。製片人倒是大牌:曾推出《碼頭風雲》、《阿拉伯的勞倫斯》等片的Sam Spiegel,當時年過八十,這是他生前最後參與製作的一部電影。

從沒見過的女主演Patricia Hodge一看就像個英國主婦,清癯高瘦、有欠艷麗,脖頸長長的側面頗像拉斐爾前派畫中人,同兩位大牌男演員相抗衡而站牢陣腳,不容易。整段情事中,C太太比A先生要淡定,鮮在人前流露熱烈情緒,卻曾背地哭泣。一路倒退看去,結尾即開端中,聽著A無愧於文青出身的如火傾訴,她臉上卻只有悲傷,彷彿早就預見了結局。一張壞人臉的本金斯利扮演的B在影片中最腹黑,或許也受傷最深。威尼斯度假期間,B從一份A的來信出發,如同撥弄老鼠的貓般一步步引導話題,直到妻子道出實情,其笑面後的憤怒,再聯想此後時間段中B無論何時都面帶凝固微笑直勾勾盯視A的神態,這種無言的辛辣,真的蠻嚇人。特別好玩的是,Jeremy Irons演的是個虛張聲勢故作老練而內心容易動搖、不時被進行中的意外擊中而露出尷尬相的小男人,三角關係中最為情緒衝動所左右的一角,常年被蒙在鼓裡卻還停留在最初兩年主動出擊的偷著樂心態中,對他而言是相當難得的表演。JI叔現今彷彿背上了「悲戀絕愛第一人」的金字招牌,但看了這個不由覺得他多嘗試一下喜劇倒也可能很不錯。

鑒於品特執筆的數個電影給我留下了善於戳破男人間那張紙的印象(當他真的如我猜測得那樣把推理劇Slueth給改成了基情物語時,這……真是小孔捅成大洞啦- -),結果這一本我也總覺得AB之間莫非不單純。臺詞中留下許多蛛絲馬跡,「打壁球」這件事作為male bonding的象徵貫穿全劇對白。B將這種絕對不容許女性介入的男人間的date話中有話地當著AC的面加以長篇論述,恐怕這就是知道AC情事後他唯一公然的責備。B數度邀約打球,而A或因幽會或因公務不曾答應過一次,總說我很久很久沒有打壁球了,但另一方面,A始終對自己、對BC強調「我倆是最老最要好的朋友」。比起AC戀情從熱到冷的過程,AB友情從溫到冷的過程恐怕更令人心有慼慼。對B而言,最令他受傷的大概不是妻子背叛婚姻(因為他自己另有情婦),而是好友被妻子偷走,因為B責備妻子外遇用的句子是:「我一直很喜歡他,說實話,我喜歡他勝過喜歡你,也許我自己倒該同他來段風流韻事才是」。B排遣憤怒的方式是背著妻子一大早坐船到托切羅獨自散步讀葉慈,不愧也是文青出身。在知情後同A的首次例行午餐中,他有意把這段「出走」告訴A,然後借抨擊現代文學發了通脾氣,這大概是他唯一一次暗示自己的傷心。A其實最鈍感,不但沒察覺B此後時刻冒出的刺,也始終沒察覺自己打理的作家D同BC夫婦逐漸接近的事情。另一方面,開篇即結局中,遲鈍男A終於實感到友情破碎而慌了神,語無倫次地說什麽「我猶豫著要不要打電話給你,花了兩小時才下定決心打電話給你,那時候你跟孩子們在一起,我想我還不能見到你……我覺得我要瘋了」,並為B多年不跟自己攤牌而氣急敗壞,最妙的是情急之下爆出「我們之後該怎麼辦?」B即答:「你和我沒啥要辦的,結束了的是我的婚姻」,笑壞我了。A表現得比同C分手時更不安,實在沒法讓我不想太多。而B只是端著架子旁觀A現出這番遲到的糾結,最後聽A悽然道We used to like each other,還以沒表情的一句話We still do,便把話頭拉回社交框架。看下去發現B每次都這樣,說完重點句立刻像沒事兒一樣硬性切換話題。於是我想,假如AB大學時代有一腿的話,這故事還真好看哩。但B和作家D也有打過壁球,如果把打壁球理解成某種隱喻的話,那不就成了未出場作家同夫婦都……

為探尋AB的深層次關係到底算不算劇本有意的隱線,當國內譯入品特劇本集後我就特地借來一讀。電影對白略有刪除,減少了關於作家D的談論,保留下的部份同話劇劇本文字上幾乎一樣。然而,書上赫然寫著首演時A的扮演者是……Micheal Gambon!那麼即便有一腿我也不想想像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