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雙姝怨--The Children's Hour

双姝怨/孩子们的时刻/TheLoudestWhisper

7.8 / 13,714人    108分鐘


演員: 奧黛麗赫本 詹姆斯葛納 莎莉麥克琳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Grace

2011-04-01 07:20:00

《雙姝怨》:具有先鋒意義的同性戀電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很多人知道《羅馬假日》,但是不知道Hepburn和該片的導演威廉 Wyler還合作過一部片子,這就是1961年的《雙姝怨》。這是我看過的同性戀題材的電影中,最為嚴肅的一部。片子沒有任何情色的色彩,而顯得十分凝重。

故事發生的地方卻是一派純真的女校,連片名也是《The Children's Hour》,推動故事的關鍵人物是一個名叫Martha的女孩。但是,片子很少見地展示了兒童的邪惡。這個說謊成性、報復心強又有手段的女孩半真半假地編造了她的兩個女老師,也就是兩個女主人公是lesbian lover的謠言,並迅速傳開了。

故事的沉重是雙層的。首先是謠言對兩個女孩生活的毀滅性打擊,學校倒閉,社會上的孤立,婚約被無限期擱置。但是還有一層:就是Dobie(Shirley Maclaine)真的愛Wright(Hepburn)。而戲劇性是,當她吐露真情之後,謠言也被澄清了,但是這已經沒有用了,Dobie的感情沒有任何出路,生活也不可能重新開始,很快就自殺了。

如果對比它和其它同性戀電影,區別是相當明顯的。當代的同性戀電影,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女同還是男同——《春光乍泄》、《藍宇》、《斷臂山》、《我私人的愛荷達》、《蝴蝶》,導演的視角多半是內向的,放在兩個人的情感上,很多時候是把重心放在兩個主角的感情糾葛上。正如我們所說,同性戀的愛情與異性戀的愛情是一樣的,只是把某一方的角色變成同性。但是,《雙姝怨》的視角是外向的,除了必要地鋪墊Dobie對Wright的感情,更多地是考慮同性戀者與社會的關係,這也是時代決定的,導演思考的重心不是「人性」、「愛情」,而是「社會性」。

在60年代的美國,雖然媒體已出現對同性戀的討論,但是立法和社會並沒有改觀,直到1969年。所以,在這部片子裡,你會看到人們對於同性戀的恐懼和厭惡,猶如對傳染病。保守的老太太甚至不讓她們進入自己的房子。Martha向Wright吐露衷情的一幕,不是帶著溫情或浪漫,而是充滿了絕望和混亂。甚至她自己也引以為恥。反過來看,正是因為如此,威廉 Whler拍此片才更具先鋒意味。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