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侯曉林

2011-07-17 21:27:28

《肉家講壇》之《鋼的琴》:工人階級的荒唐事與辛酸淚


《肉家講壇》之《鋼的琴》:工人階級的荒唐事與辛酸淚

 

大家好!

對不起!首先得跟大家道歉,因為上一期講《武俠》的時候,我覺得就有點太晦澀,本打算接下來講一點輕鬆的,可惜最近看的《鋼的琴》,又看得認真了,不願調侃只想交流。

 

《鋼的琴》在遼寧省鞍山市拍攝,我直到十九歲上大學才離開這個城市,此前《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中出現了一點鞍山的味道,我看著有種我們的電影也可以跟生活有肌膚之親的感覺。《鋼的琴》講述的是一群下崗工人的故事,我父親也是一名下崗工人。基於以上兩點,我來談一談我個人的感受。為什麼要強調是我個人的感受呢?因為我的生活經驗與片中內容有極大的重合度,因此我猜想其他的觀眾的觀影感受會與我很大不同,所以我只說我的幾點感受,僅供參考。

 

1. 故事的主線是父親陳桂林為了女兒而近乎偏執地造琴,體現的是父女深情。以桂林為主幹,延伸出了一些列聲色各異的人物——曾經的工人,如今浪跡在各行各業的閒雜人等。故事背景設置在時代「轉型」之際——兩個大煙囪的倒掉,象徵一個火熱的工業時代的總結。

 

2. 作者並沒有對那一個迅速瓦解並崩潰的時代發出痛徹心扉的控訴!其實,我們完全有理由去質疑充滿異化並磨滅個性的機器化時代,我們更完全有理由去咒罵充斥了銅臭與內褲的商業文化,但這兩者事實上都是知識分子視角!而導演張猛則另闢蹊徑,以一個活生生的東北人的視角去還原這個時代的「節骨眼」,滿含笑與淚。

 

3. 東北人重感情,生活中外在好面,內在好錢。東北人面對生活的堅韌充滿了具有「樂感文化」(李澤厚語)的特質,即使在非常灰暗的生活中也愛開玩笑、找樂子——這或許正是東北二人轉與小品如此發達並旺盛的文化根基!東北人在玩笑和樂子之中養成了肆無忌憚地「解構」習性,直接導致了行為上的「生猛」——東北話叫「虎」。所以片中「偷鋼琴」事件幾乎並不觸犯道德警戒線。

 

4. 東北人喜歡管有點歲數的男的叫爺們,女的叫娘們。單身娘們跟別的爺們「好」了、「有事了」,就叫「搞破鞋」。這個詞經常用來諷刺和侮辱人,但背地裡誰想過和有過這樣事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這恐怕是全國如此,不必大驚小鬼。片中秦海璐的東北話很過硬,表演更過硬,我忽然發現這個女人有種勾人的力量,那不是嬌媚也不是性感,是一種讓男人想占一次便宜的美麗。東北的娘們猛著呢,敢想敢幹,更勇於「嘗」試新鮮事物——所以片中的「綠帽子」事件不足為奇,倒是讓人感覺可惜了,一段賊拉純粹的美好愛情被點上一個大大的污點!或許這更逼近於太多生活的真相?

 

5. 曾幾何時,工人階級是一種光榮的驕傲。這種價值不僅來自於「他者」的給予,更來自於「萬眾一心驚天動地」的火熱的激情與成就感!《鋼的琴》裡面蘊含著這種「咱們工人有力量」的豪邁在這個急速市場化、現代化的社會開端里,豪邁得悲壯。片子中的那股緬懷與激動,讓人傷感。

 

6. 影迷們或許會說《鋼的琴》有種《地下》的撒歡品味、還有種《路上行舟》的一意孤行,但誰也無法找到那一幕——強勁的搖滾樂響起,自行車、挎斗摩托、小貨車的「戰隊」衝門而出時的閃耀牛B之景!的師從源頭!

 

7. 《鋼的琴》並沒有讓我找到太多期待中的鞍山氣息,但我明白作者不是在寫回憶錄,而是在寫余華式的《兄弟》。在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油漬麻花的時代大幕前,一件看似荒唐的鋼琴事件中,流淌著滾燙的辛酸淚水——為因錢而去的妻子、為紅杏出牆的相好、為求之不得的女兒、為不可重現的往昔、為生不逢時的命運、為深深孤獨的人生——眼淚掉下來,沒有人看見。

 

本期到此,下期再見!

 

 

 

                                   有肉吃跟著你

                                      2011-7-17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