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蘭楚

2011-07-18 16:54:14

《鋼的琴》,記得那年廠子還沒黃


      這部片子,一看劇照、劇情簡介就很文藝,這樣的片子再過幾天一定會被神馬「擎天柱」、「大黃蜂」,或稍遠一點的「哈里波特」、「藍精靈」等外來物種衝擊得連碎片都看不到。
  但適合我們七零後看,我們這些趟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那段光陰之河的人,一定深深記得那些浮塵中的細碎光影。
  影片導演張猛說,拍這部片子的由頭是來源於鐵嶺一個市場中一群下崗工人的啟發。這部電影中的角色,包工大哥、悔改小偷、殺豬能手、專職老混混,的確是混跡在社會邊緣的一些人。他們將記憶拉回到了九十年代末。
  影片,一直在那種舊光影忽閃忽現中穿梭。劇情並沒有明確交待故事的背景,但從那個年代走過的人,還是從鏡頭的出現的第一時間起,眼情就一熱。泛黃的單缸洗衣機、齜牙咧嘴的筒子樓、銹跡斑斑藍綠油漆的機車銑床、雙排扣褚黃色呢大衣、藍色粗布工作服、拉風的輕騎摩托車,這些事物都那樣實實在在地在上個世紀,豐裕著普通人的家庭生活。
  還有,就是影片中把工廠拍得太美了。這也是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生活過的人們,是很難逃脫對那個工業時代的記憶,那是好幾代人的集體記憶或家族記憶,好多血脈相連的人們,在那生根發芽成長老去。那些慢慢廢棄、長滿荒煙蔓草的工廠,到處散落著人們遺落的美好光陰,閃著微芒,有如沙灘上夾雜的雲母片,俯仰皆是。
  對於我,九十年代末期也是個多味的年代。如果生活的味道太單調了,會讓感到精神上的貧瘠,若只剩甜味,那樣更膩味。那時的我們剛剛走上社會,生活中充滿青澀、痛苦、窮困、幼稚、無畏…各種味道,但哪怕是窮的兜比臉乾淨,也不懼怕明天的來臨。所以,有時會無意識地細細地嘴嚼那個年代的一切,那是怕曾經的走投無路,那怕是曾經的絕望,都覺有滋有味。
  除了這些喚醒一代人的年代底色外,影片中,還為卑微的主角們安排了一些浪漫的元素。他們是下崗職工,都有門手藝,喜歡冒險,講義氣,執著,自尊,倔犟,還有著各自的小算盤。開心時旋起舞蹈,憂傷時在夜風細雨中徘徊。最浪漫的是把音樂和樂器,與這幫臉上還沾著昨天油污的人們聯繫起來。一把紅色的手風琴不是掛在陳桂林的前身,就是靠在陳桂林的旁邊,那麼乍眼。現實是平庸的,夢想是乍眼而不著邊際的。陳桂林就想為女兒做一架鋼琴,過上和美的生活。影片依著完美主義的原則,大家還是像原來在廠子上班一樣地團結,相互配合,分工明確,齊心協力把鋼琴做好,每個人都從夢想中走了一圈。回到現實中,眼前的滄桑而貧困的小人物生活,與夢想是多麼不搭調,但又有誰能把它從生命中一把抹掉?
  張猛試圖用一部影片,喚醒那個有夢的年代。但算上這部,只拍了兩部電影的張猛,顯然力道不足,影片零散跳躍,人物略淺,單詞也單薄了點。這樣的片子又很容易讓人想起賈樟柯的《小武》、《站台》、《二十四城記》,顧長衛的《孔雀》、《立春》等那種反映生活底層的電影。但較之這些片子,這部電影雖然也有冷暗的底色,卻拍得情節很輕鬆,人物質樸樂觀,還透出東北七零後特有的幽默和狡黠,看過後心情並不十分沉重。有了這樣迥然不同的風格,年輕的張猛還有足夠時間,再去證明白已。
  從影片中拔出來以後,又想起件事。記得前段打曾經工作的國營廠子路過,那是我的剛參加工作的地方,那時年紀還很小,比陳桂林們年少氣盛,有青春可以揮霍,能來則安之,也能斷然走掉。現在老廠區聳起了幢幢高樓,廠子早就賣掉,老同事們各奔東西,地盤被房產商搞了開發。
  記得,當年我像影片中「快手」一樣決然離開,那時廠子還沒黃。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