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olisika

2011-07-19 01:16:33

無產者鑄造鋼的琴


  如果說鋼的琴說的只是小人物對命運與現實的抗爭,那麼對他的理解也不會超過趙本山小品的定位。或者說我們不能在現今語境下來理解小人物一詞,平庸,無力,,渺小。而是要以唯物歷史觀來理解他,無產者,勞動者,社會命運與前途的決定者。
  影片中的人物的特點滿足一切現今社會對小人物的定義。但是我們不能忽略電影一再強調的人物成長的時代大背景,他們在大革命的浪潮中成長起來,是新中國工業體系的創造者,曾經有一個讓他們驕傲的稱謂,工人。本片中有很多的懷舊的元素,工業城市的廠房,他們年輕時代流行的歌曲,但本片的可貴之處在於並沒有過多的回憶美好過去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影片中唯一的無產階級知識分子汪工也在他那段想留住煙囪的略帶傷感的慷慨陳詞中也表達了他對時代變遷的理解和順應。因為無病呻吟的小資產階級情緒不是勞動者的特質,勞動者總是能積極的面對現實,早就在工廠倒閉的那一刻開始自謀生路了。
  影片的故事情節簡單連貫,極具象徵意義。從陳桂林想到造琴到發動他的工人階級兄弟姐妹開始造琴這一看似有些荒誕的過程非常簡練的再現了社會主義中國成立後的前三十年建設過程,代表工農的共產黨奪得政權,建設工業體系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尤其在美蘇兩大強權的封鎖與威脅下的建設事業,在現在人看來也與陳桂林造琴一樣的不可思議,而有趣是,陳桂林的那個要嫁給賣假藥者的,即將過上他夢寐以求的不勞而獲的生活的前妻也很像是對美帝扶植下的國府或是後來所謂的走資派的很好的諷喻。
  和陳桂林造琴一樣,革命建設的理由簡單而剖切,陳桂林妻子要和他離婚,她要嫁給一個賣假藥的,用陳桂林話講就是,她終於可以過上她夢寐以求的不勞而獲的生活,他要和她的妻子爭奪女兒的撫養權。而女兒說,誰給她鋼琴她就跟誰。陳桂林先是向他的無產者朋友借錢,又和他的這些朋友在酒精的刺激下去學校偷琴,在這些嘗試都失敗後,他想到了自己造琴。他找到了原鋼鐵廠的退休工程師老汪繪製圖紙,在他那些現在已經從事各種職業的無產者朋友們的幫助下開始了他宏偉的造琴事業,他這個瘋狂的計劃的理由就是要獲得女兒的撫養權(得到未來)。
   無論是對於革命者還是反革命者,未來都是致關重要的,這是他們奮鬥的最終目的。所以這個表面瘋狂的計劃,事實上有極為現實的理由。就像影片中的汪工不只一次的說到,只要我們有敢想敢幹的精神,沒有什麼事做不成的。這句在主流媒體那裡已經無法喚起勞動者階級感情的政治俗語,在當今的語境下更像是對非理性的一種嘲諷,而借汪工這樣一個鋼鐵廠退休工程師之口講出來,卻是那麼真實而感人。確實,對於陳桂林這樣的無產者而言,對於當年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而言,要奪得未來,除了敢想敢幹的精神,他們還能靠什麼呢。
   本片還原了真實無產者形象,並非正義凜然的英雄,並非被醜化的流氓無產者,他們有勇敢,有怯懦,有義氣,有自私,有溫情,有暴力,有情慾,有背叛,他們粗糲而充滿力量,
他們的過去也並非完全清白。他們現實也並不完全純潔,但是並不影響他們可以成就偉大事業。陳桂林的造琴事業的結局,影片借秦海璐之口給出悲劇性的預言:你就是把琴造出來了也留不住女兒。
陳桂林有沒有留在女兒,導演沒有給出答案,但是現實已經早有了結果。
   但是人們並不只活在現實中,我們不得不面臨對未來選擇,革命與反革命在現在是一對沒有褒貶意義的中性詞,作為沒有經歷過那些歷史事件的年輕人,對革命與反革命任何評判也許都顯得唐突,我們也許要相信前輩們的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與反革命選擇的原因都是現實而迫切的。但我們卻不得不在對未來的選擇時對過去做出價值判斷。
   陳桂林的前妻說她要帶走女兒是要給女兒一個好的成長環境,而陳說跟著賣假藥的後爹未必是好的環境。
   無產者所鑄造的鋼的琴的樂聲並不優美,但是賣假藥的後爹的鋼琴也許並非是人們所想要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