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ing

2011-07-20 18:16:59

《鋼的琴》——小牌爭勝 一場浪漫的行為藝術


   
     大家可能都玩過一種叫「爭上游」(或稱跑得快)的樸克牌遊戲,而如果把牌比作電影製作卡司陣容的話,那《鋼的琴》抽的真的是一手小牌或者說是爛牌,導演張猛和一眾主演大都不為普通群眾所熟知,唯一面熟的可能只有女主角秦海璐,這就好比一把13張牌,翻開來一張大花牌也沒有,儘是些小3小5,僅有的一張紅桃A夠搶眼,卻似乎回天乏術。然而就像李寧和阿迪達斯總是對你不停地嘮叨:「沒有不可能」,《鋼的琴》真的是一匹黑馬,它離化平凡為神奇只有毫釐之差,它用劉翔過欄般細膩精巧的技術,感動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順便也給一些「無名導,不關注」、「無明星,不電影」的人上了一課,告訴他們什麼才是好電影。毋庸置疑,《鋼的琴》肯定是眾多影迷公認的今年以來最好的國產電影,沒有之一。那麼,《鋼的琴》是怎麼把一手小牌打得風聲水起的呢?

## 順子3·4·5·6·7

     擁有黑桃三可以先出牌,這是一把最小的順子,對家們雖都是一手大牌,卻湊不成順子,小順子便算了大。細細想想,已經有多長時間,院線國產電影沒有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了?不是古裝,就是穿越;不是宮廷恩怨,就是架空時代;都是大製作,大場面,可是為什麼就極少有描述當代社會事件,當代人境遇困惑的電影呢?大家天天吃燕窩鮑翅也會膩歪,《鋼之琴》恰巧算是一碗汁鮮味美的蔥油麵,讓我等觀眾解了饞。

    《鋼之琴》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座有些破敗的東北城市,看得出來,這裡歷經過重工業時代的繁榮,而經濟體制的變革和世界的發展,把這個城市和這裡的人們,拋在了時代後面,而他們曾經的驕傲和榮耀都似影片中那些鐵塊被埋在地下,即便被挖出重見天光,也不過是進廢品收購站的命運,人們在轉型的陣痛中艱難的生活,原先的信仰像片中的兩根大煙囪被定向爆破了,而製作一架全鋼製的鋼琴成為一眾人重拾光榮與夢想的動力和牽引劇情的線索。

   「為了奪回女兒的撫養權,一夥下崗工人要製作一架鋼鐵做的鋼琴」,這樣的劇情概要,會讓人想當然地認為這是一部勵志劇:那伙工人在製作鋼琴的過程中,收穫了信心和生活的希望,當然也會在最終一刻奪回女兒的撫養權,多麼和諧合理的推測。

   令人驚喜的是,《鋼的琴》沒有撒一滴類似的狗血,劇情也沒有花過多的筆墨在孩子的爭奪、拉鋸上,一切的戲劇衝突和精彩都集中在了做鋼琴的團隊成員身上,他們的生活困境成了表現的重點,很多現實的痛楚和社會問題,被導演用黑色幽默和極度戲謔的方式表現了出來,這一方面可能使其有效消弭了電影局的刁鑽審查,另一方面也使電影有了風格化、現實化的幽默風格,說白了就是一句話:「接地氣」的各種好笑。

    這部電影的神髓,個人認為非常像另一部英國喜劇電影《光豬六壯士》,同樣的工業城市的衰落破敗,精神信仰的坍塌,只是那個片子中的男人們不做鋼琴,而是靠跳脫衣舞強調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不過,相比之下,《鋼的琴》的調子悲情傷感得多,所有的壯懷激烈都似煙花般絢爛卻短暫,但幸好影片的結局定格在了煙花最美的一刻——男女主角展示鋼琴的過程,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儀式感,這架鋼琴寄託著他們的靈魂和榮光,短短的數十秒鏡頭,莫名的感傷與感動,就像第一次看《花與艾麗絲》時,片尾艾麗絲芭蕾獨舞時的那種氛圍。

 ##二連對 7·7·8·8

 7788連對,看似小,很有效,對手正好壓不了。

    據說,《鋼之琴》幾度遭遇資金短缺,主演秦海璐數次資助,主演成了投資人,這種演員自擔風險的現象很奇特,但卻體現了主創人員的一種真誠,他們應該是懷著一種敬意、執著和信念來完成這部作品的,他們將表述對象定為身邊的弱勢群體,展現他們的困頓、創傷和理想。從這一點看,顯然,這不是一部商業屬性很強的作品,就像它的片名一樣很「文藝」,但難能可貴的是,《鋼的琴》擺脫了很多所謂藝術電影的「文藝」氣質,絕不晦澀難懂,絕不矯揉造作,實打實地講完整了,講好了一個故事,況且還捎上了無數時代細節和社會問題。

    真誠的講故事已屬難得,精準的表演更是貼心,我不懂表演,但主角王千源和秦海璐的演出,讓人渾然忘了他們是在演戲:秦海璐提拉表演服的小動作,王千源借錢時的窘態……很真實,彷彿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生活。影片中有多幕場景,演員們有直視觀眾的中性鏡頭,讓人過目難忘。

    教科書上說,中性鏡頭是有極強交流感的,我曾一一聚焦與我目光交流的每一張演員的面孔及眼神,看到的似乎都是來自內心的決絕,這樣的鏡頭就像大螢幕上的催眠術,收攝你的心神,融入他們的生活,與他們一起體驗悲喜酸甜。的確,劇中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非常容易讓人引起共鳴。看著他們在破敗的工廠里重溫集體上工、就餐的幸福表情,彷彿離家的孩子回到了溫暖的家庭,那是他們想要穿越回去的歸屬。此時,我想起了我的爺爺,他總是騎著他的藍色永久牌自行車和帶著英雄牌鋼筆去上班,他是校長,從不遲到早退,他騎上車離去的意氣風發是我一生最初的崇拜。退休那一天,他準時下班,車騎得緩慢,爸爸說,如果有人叫他再去學校,爺爺依然會高高興興地去上班,但這事兒沒有發生,後來,爺爺做生意失敗,再也沒有了當初意氣風發的神彩。而影片中的那些人,通過做鋼琴有了抒發激情,展示技藝的舞台,這樣的行動極具浪漫色彩,而什麼是浪漫?有人說,用越多的周折做成一件事就越浪漫,而劇中人確實費盡了周折,做出了一架鋼製的可以正常演奏的鋼琴,這真的是一場浪漫的行為藝術,但浪漫的熾烈散去,一切終究將回歸於平凡與冷寂。


##10·10·10

    三張10,牌不大,卻有氣勢,依然壓在了對手的缺上。

   《鋼的琴》很有歌舞片的風貌,有好幾場戲(王千源雪中獨奏、秦海璐領銜的舞蹈秀)與劇情推進無關,只用來表達情緒、象徵情境,每一場戲都拍得唯美動人,但有時個人感覺與劇情的融合銜接略有生硬感。同樣的感覺,這部電影很多場戲非常棒,但部份小段落作為敘述抒情功能性組件出現後,與前後的銜接有些鬆散,個人感覺比較明顯的是男主角帶著他爹看煙囪的那幾場戲。
 
    說到這部片子的音樂,可以用流行詞給力來形容,都是國內懷舊金曲或蘇俄老歌,很能帶動觀影者的情緒,豬肉運輸車上的唱段設計非常棒,但總感覺影片的音樂太滿了,一直在轟鳴,這恐怕是導演想要的效果和風格,影片前半段超級碼麗遊戲音樂配男主角做鋼琴的設計照理很不錯,但事實上我看的時候總覺得有點兒齣戲。

    另外,《鋼的琴》的鏡頭語言風格,很有「泡菜味」,有韓國電影的感覺,尤其是開頭那一場具有荒誕魔幻色彩的《步步高》送葬演唱段落,濃重的影調,「魔幻」的場景,略帶誇張的表演。回味時不由得讓人想起李英愛主演的《復仇的金子》,開頭那一場氣質類似的出獄戲。不光是部份段落像,鏡頭的調度也像,該片中好像沒有較天空間調度的炫技鏡頭,大多數的動鏡十分平緩,橫移緩降,平推直收,張馳有度,有著韓式文藝片的靜謐美感。


##A
      就剩最後一張牌了,而且是張大牌,勝利就在眼前,然而就像我前面寫的那樣,《鋼的琴》離化平凡與神奇只有毫釐之差,最後的那張大牌A,有心建功,卻無力回天。《鋼的琴》輸在了終點線前。

    我工作的地方是一座縣級小城,壓根沒有上映《鋼的琴》,影院裡一場都沒有排,我只好回到我家所在的城市,一個中型的地級市,總算找到了,但場次安排實在就是走個過場。一家影院早上九點多一場,晚上十點多一場;另一家影院,傍晚五點左右一場,晚上十點不到一場,都是冷門時段,都是小廳放映。

    我買票進場,從始至終一個人看完了整部電影,影片結束字幕升起時,清潔阿姨迫不及待地進來,衝我笑道:「不錯,包場看電影啊。」


    我笑了笑,絲毫沒有佔到便宜的喜悅感,只覺得有些傷感。 《鋼的琴》將註定叫好不叫座,這樣的局面,無疑是一種壞的引導,票房乏力只有口碑的誠心之作,是否還有人願意去創作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