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俺老孫

2011-07-21 00:27:52

《鋼的琴》一部非常值得國人支持的影片


                           對《鋼的琴》影片的一些看法
    週二是半價,去看了《鋼的琴》,據說口碑不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進了影院,入場時儘管已經開演5分鐘了,但覺得影片質量基本還是對得起電影票錢的。(現在能從電影院出來還木有感覺被騙的經歷少之又少了…)從頭至尾基本比較愉悅,也SB的笑了不少次,儘管與眾多大片《武俠》《熊貓2》一同上映,但還是覺得與那些電影相比,《鋼的琴》還是一部非常值得國人支持的影片,因為確實不難看!不過也有一些個人覺得可以處理的更好的地方或其它處理方式,曬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

關於劇情和邏輯
1、給女兒造鋼琴是讓女兒留在身邊的唯一辦法,這個動機驅動的有點牽強。
2、為完成給女兒造鋼琴的這個目的把大家集合起來所費時間和金錢,買架二手鋼琴早就有了,邏輯有點說不太過去。
3、在造鋼琴的過程中遇到的阻礙事件都是成員的個人問題,如胖頭女兒懷孕,如投機倒把的小團體黑老大被警察局調查等,而不是造鋼琴這件事情本身。比如造鋼琴需要這麼多時間,參與製造的人如何解決?需要上千個部件,參與製造的人中是否有打退堂鼓的時候?造鋼琴的是俄文書,那個工程師是否有翻譯的錯誤?他們在造的過程中是否有成員家屬或者外人的嘲笑或阻力?是否有對某些部份的爭執?是否有馬上就要造完了卻因為某一細節功虧一簣?(影片的阻礙事件是警察把那個黑社會老大帶走了,導致主人公說不造了,邏輯上非常牽強)…雖然有一個小細節說明剛剛造出來不能發音,但是後來怎麼解決的也不知道…個人感覺主創對於工廠工人的真實生活以及製造鋼琴的具體細節還是功課做的不太夠。

關於幾個配角的安排
    應該說《鋼的琴》中幾個配角的出場情節和動作設定還是可圈可點、令人印象深刻的,但隨著劇情發展,這些人的個性就被統統磨滅,動作、語言不甚明顯了。以致於最後幾個人幾乎都是形像一片模糊,分不出張三李四。(除了那個泡到主人公妞的那「隔壁老王」)
能打開財務室保險箱的小偷(語言出場——計算配鑰匙的工錢),打麻將賴女人二十錢的無賴(動作出場——被三個婦女追到廢煙囪上),一輩子沒結婚的退休老工程師,毫無前途的街頭賣唱女(動作出場——唱歌),投機倒把的小團體黑老大(情節出場——解決雙方團體的鐵塊爭端),上班從來沒遲到過的二姐夫(二姐語言介紹出場),殺豬的(動作出場——收拾殺豬工作室),喪偶的,還有主人公——這些都是邊緣人物,不得志、倒霉的小人物,他們共同完成一件看似不可能的鋼廠工人造鋼琴的大事兒。《十二羅漢》、《海角七號》等都有類似人員組合,被邊緣化的小人物大家各懷絕技,配合完成一項意義重大又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同樣是幾個鬱郁不得志的人幹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魏德聖的《海角七號》有些更值得借鑑的東西:幾個配角人物不僅出場時候更簡潔,更有畫面感——老郵差不服老送信摔倒在田間擺大POSE,小女孩唱著與之年齡不相符的「劈腿之歌」,警察鼻子上打個十字花,永遠處於推銷狀態賣米酒的馬拉桑做宣傳展示。而這些人物隨著劇情的發展他們的個性依然延續——老郵差茂伯因為不服老為參加選拔賽發出「不管怎樣,我要表演」的聲音,哪怕最後被分配成個搖鈴的…還有結尾阿嘉未到場時,茂伯把手高高舉起請纓做主唱;小女孩帶小男朋友現身;馬拉桑的小米酒最後印在了演出體恤衫上…這些人在年齡、職業、性別、個性上有明顯的區分並且讓人印象深刻。

關於攝影
    攝影風格大部份是紀實型攝影風格,有部份想像的內容如主人公「雪地彈琴」等是舞檯燈光風格。紀實風格體現在全篇無特寫,基本用中景甚至更大景別拍攝,兩個人說話時鏡頭極少用正反打等。其中有兩處鏡頭讓人想起了楊德昌的電影,有點意思。第一處:主人公與女友吃羊肉串時候鏡頭左移到門口;第二處:主人公與前妻討論孩子出生的斤兩時鏡頭推至無人的牆。兩處聲音都是採用的畫外聲音,比較有記錄感。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明與小四在醫務室談話時候用過一個類似這樣的鏡頭,那個鏡頭是鏡頭一開始拍攝兩個人反射到牆的上的影子,只聽到兩個人的談話,後來兩個人入畫向縱深方向走去,表現畫太空間新穎,記錄感強。

關於多餘鏡頭
1、主人公給為了給老工程師魚在池塘炸魚的那場戲,其實兩個鏡頭就可以,影片主人公撈魚的鏡頭可以完全不要。第一個鏡頭:主人公用煙一點啤酒瓶上的捻兒,第二個鏡頭:池塘的魚翻上白肚皮,之後就可以直接接工程師家裡那場戲,工程師說:你來就來吧,還帶什麼魚啊。讓一場戲早一點出,晚一點入會更簡潔,讓觀眾更有參與思考的快感。
2、一夥人費勁千辛萬苦一起幫胖頭堵住他的小女婿之後,胖頭先是讓其它小孩都走,最後對他的小女婿說:「你也走吧」。這個處理不好,我旁邊的一個觀眾就嘟囔,那追上他幹嘛呢。也許導演意圖是想跟下面一場女兒、女婿的婚禮相接?其實個人認為更好一些的處理方法可以是:眾人追上小女婿後,以胖頭一個無表情的鏡頭作為結束,此時婚禮奏鳴曲的聲音先入,下一個鏡頭接婚禮那場戲。這樣上一場戲的最後一個鏡頭給出一個懸念,讓觀眾自己補全情節——胖頭是揍小女婿一頓呢?還是說服他你呢?還是用什麼別的呢?總之給觀眾留有想像空間,也符合編劇技巧中一場戲的「早出晚入」。

關於電動車倒掉的暗喻鏡頭
    描寫主人公的父親死亡是用主人公那輛車的突然倒掉作為暗喻,其實有個動作的暗喻更好一些:如果主人公的父親也是這個廠的職工,(印象中好像是這樣,有些情節有點忘了)他的死亡可以設計在工廠煙囪爆破之後。工廠煙囪爆破作為一個對一代甚至幾代職工影響很大的動作性事件和特定年代的標誌,似乎是導演想要作為表現大環境大背景的一條線與造鋼琴並行,但遺憾的是這條線除了主人公和他女朋友在吃羊肉串的時候和主人公「忽悠」工程師入伙時候作為話題接近的工具以及後來工程師跟一個車間的人做動員的時候這種散點出現過,似乎沒對推動或深化故事有任何幫助,有些可惜。由於鋪墊不夠,大家在煙囪爆破後又重新回去造鋼琴顯得有些牽強和無力。

關於音樂
    音樂非常出彩!最喜歡一堆人追逐胖頭小女婿那場戲。有人說這部電影音樂太滿了,我倒以為,音樂是非常好的遮醜布,如果沒有那麼多音樂,一些情節,尤其是追逐戲會大大減色,甚至情節薄弱、細節不足等缺陷會暴露無疑。

關於台詞
    當然最讚的是影片的台詞了!這是基本上是懷著比較愉悅的心情看完本片的最重要的原因啦!幾處印象深刻:
1、啥叫說有品味的話?就是忽悠他。
2、鋼琴和鋼廠雖然只差一個字可是差別可大了。
3、主人公描述完一個人拿著酒瓶子偰人的本事很大,過了幾秒鐘他旁邊的胖頭說「那個被偰的人就是我」。

關於影片名字「鋼的琴」對於推廣的價值
    《鋼的琴》名字非常好,一看看不懂,讀讀挺上口,正是因為這樣才很有推廣價值。可能後面會流行鋼的琴「體」,像《讓子彈飛》一樣名字本身很新穎,就是一種「體」,以致於後來引領一種子彈體。之前看過的一部農民造飛機的影片叫《高興》,如果叫《飛的機》票房一定可以增加不少。

關於那個韓國演員演的主人公前妻
    這個女人每次領孩子出場都是跟孩子溜躂幾圈,沒感情,沒推進,沒細節,其實這個女人如果不出來效果更好,或者只給最後送女兒來時一個遠景,站在女兒的背景上就夠了。
    後來查了電影的一些資料知道影片好像拿到了一部份韓國的投資,另外不知是否為了日韓等亞洲市場才這樣設計。
以上代表且只代表個人意見:)

來自俺老孫的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anzhendeshilaosun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