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Quinn

2011-07-29 00:55:23

《鋼的琴》:黑暗中的舞者


文/是俊
    《鋼的琴》是一部有分寸的電影,不像一些社會問題片,站在民族與人類的角度,去審視社會並發出菁英學者的指責和嘲弄;也不是絮叨家庭情感和事業拚搏的心靈雞湯,灌得人垂眉順目一心只想做良民。這是一部久違的具有中國本色的、清新脫俗的黑色電影,它黑得樸實又凝練,以致於在一再抑制的悲情中,觀眾會不自覺地陷入其瞬間奔湧的情感漩渦。
    《鋼的琴》講的是一夥失意中年造鋼琴的故事。推動這個主體事件的前因與該事件引發的後果,在觀影時變得不再重要。當這個社會小團體的縮影投入到一場轟轟烈烈的勞動事業中時,影片以一種特立獨行的驕傲和自豪,將一種帶著夢想激情的色彩抽離出生活。表面上對前妻、女兒、現女友和弟兄的感情線,鉤織成影片的框架,內裡精簡又具備爆發力的核心,則是一場狂熱的理想實現。當別無出路的陳桂林下定決心要造出這架鋼琴,「造不出來我就去跳煙囪」的時候,這個近期目標的本身意義已經超出了它為之服務的撫養權爭奪戰。對於這群投身於工作中的「老男孩」,那個充斥著各種不幸的家庭世界,是被隔離在工廠鐵門之外的、可以被暫時遺忘的現實。理想在煉鋼爐中燃燒,每個人心中鎖著的那一位舞者甦醒。
    造鋼琴和造飛彈飛機不一樣,這也是影片優異於鄉村奮鬥史的原因之一。它像徵著高雅藝術符號的被解構,以及被邊緣草根的重新定義。陽春白雪的樂器之王,在下里巴人粗糙的人生和紮實的手藝中,被拆解成一堆零部件+最基本功能。影片用一段簡潔俐落的蒙太奇,展現工人打造零件的嫻熟與專注,直接讓我聯想起《在雲端》開場的一組鏡頭。結尾隆重登場的鋼琴,沒有華麗的色澤和純淨的音質,卻凝固了普通樂器無可比擬的踏實堅韌和生活苦澀。
    片中最特別也最動人的感情,是陳桂林與一幫看似不靠譜的老友之間,那種在生活艱難與弟兄道義間的掙扎和決然。他們不願意付出金錢,因為金錢極其有限,並可為自己和家人帶來最便捷的物質供給。但是當涉及到各自能幫上忙的一技之長——這堆塵封已久卻取之不盡的財富,這些平時偷摸拐騙、違法犯罪的底層市民,卻開始閃耀起一種高尚的奉獻精神和奮鬥火花,共同奔赴一個似乎離譜又充滿希望的目標。就像是從陳桂林那裡借來了一個夢想。寒冬夜裡的醉酒狂歡,追隨著前蘇聯那極具情懷的悠揚旋律,帶著專屬於這一代人的記憶,搖擺了整個時代。
    作為導演張猛的第二部小市民生活電影,《鋼的琴》像是《耳朵大有福》的某種延續。同樣是苦中作樂的黑色幽默,同樣是漂泊渺茫的前途未卜,但《鋼的琴》卻給之前禁閉的絕望開了一扇天窗。從這窗里投下來的光束,包裹起陳桂林沉醉的手風琴演奏,將一段美好的新感情和新人生照進他的生活。
    影片中我最喜歡的兩句台詞,一是季哥臨別時交代給陳桂林的最後一句:「我的活兒完了。」一是陳拉著淑嫻的手,說「我要是離婚了,你就嫁給我吧」。這是兩種美好的極致,它褪去了虛假的承諾的矯飾,用行動說話,用最誠懇的態度講述生活。王千源和秦海璐的表演很棒,在毫不起眼的外形束縛下真正有內心的美透出來。這個團體身上有我們或我們熟知的人物的影子。歸根結底,我們都有夢想,我們又都要生活。

《新京報》稿件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