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

大开眼戒/紧闭双眼/睁大双眼

7.5 / 376,229人    159分鐘

導演: 史丹利庫柏力克
編劇: 史丹利庫柏力克
演員: 湯姆克魯斯 妮可基嫚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

2011-11-17 08:25:00

對火星人庫布里克的作品的一些看法



    我在豆瓣上給電影的「打分時間」,並不等於「觀影時間」。有些片子我可能早已看過,但一直沒打分,後來某天突然想起,然後就去打分了,庫布里克的作品我大多就是這樣處理,沒記錯的話,《全金屬外殼》是我看過的第一部庫氏作品,可我一直忘了來豆瓣上湊下熱鬧,要知道這段期間我已經給四部(好像?)庫片打過份了。

    姜文只是地球上的怪物,庫布里克那才叫一個火星人,他的思維不能用地球人的方式來理解,所以他看待問題的角度一直都很特別,對我們地球人民而言,換個另類的視角有利於反思自身的是非,所以庫氏的片子大概就是屬於不能錯過(至少不能全都錯過)的那種。

    庫片我畢竟也看了十幾部了,之所以一直沒發表自己的看法,主要是我想看齊他所有主要作品後再來,但55年之前的那幾部難尋蹤跡,再加上評價不高(因為是實驗性的作品,再說了,老庫當年也就二十來歲,還是小庫嘛),時間久了以後,我也就失去了興趣。最近重看了《奇愛博士》,就索性總結一下自己的感想了。

    不妨從未來啟示三部曲開始。

    首先說《奇愛博士(Dr.Strange love)》(1964),估計讓褲子們來一個人氣投票的話,《奇愛》會有相當的支持率但很難位列於榜首(熱門大概會在《太空漫遊》、《發條橙》、《全金屬外殼》中決出勝負)。然而對我個人而言,這部作品絕對是我最喜歡的,已經看過好幾遍了,收進我那個「毛主席曰」也只是時間問題。
    《奇愛》和許多反戰片不一樣的是,故事主題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譴責上,更多的還是注重思考,有些細節則是將現實事例給誇張化了,比如空軍司令說共產黨並不喝水,他們是喝伏特加長大的,這種謬論聽起來很搞笑,但現實中那些種族主義、國家至上的言論,又能比這個高明到哪裡去了?
    相比兩部姐妹篇,《奇愛》的故事更為直接明了,它不作過多的無病呻吟,但並不缺乏思想,同時還帶有幾分憤青的意味。當然你可以說本片在拍攝手法上不如後來的作品,不過我卻想起了《側耳傾聽》裡的一句話,很多時候未經過加工的石頭,雖然缺少細緻的琢磨,卻也同樣動人。
    彼得·塞勒斯在片中飾演奇愛博士、美國總統、英國軍官三位主要人物,很是牛逼,第四位主角牛仔機長原定也是由彼得來扮演,但他在試鏡過程中不幸受傷……

    因為我個人在此前對石板的傳說有所了解的緣故,觀看《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時,我倒相對沒有感到那麼生澀,而故事劇情對我而言並沒有多大意義,《2001》在我眼中就是一場視覺盛宴,這就是它最大的意義。
    很多人都說本片故事多麼「深奧」之類,庫布里克和小說作者也稱如果你一次就看懂了影片那我們就失敗了,但我對這些態度都並不欣賞,一部好作品應該首次觀看時就能讓觀眾理解到主旨,再回首時則是去挖掘細節之妙。觀影是一種樂趣,而不是折騰,好的電影不應該讓觀眾只能從電影以外的地方去了解其精髓。
    對於歷經過《柏林蒼穹下》、《東邪西毒》、《鐵皮鼓》、《現代啟示錄》等多部經典裝逼大作的我來說,《2001》的那點「深度」根本不算什麼,毫無所謂「震撼」可言,這年頭能帶給我震撼的,大概只有那些講述為人父母如何維持家計、亦或弱者如何在困難中求生存之類,前陣子看《燃燒華盛頓》,感動依舊在。
    我二十歲出頭時很喜歡看文藝裝逼片,越裝我越給好評,某些文藝經典看過後即便理解上半桶水或者不明不白,也要在公共場合說它好極了,很GOOD,否則都不好意思見達人了,會被人說頭腦簡單,沒文化!可到了這把年紀(咳咳咳),在工廠里打拼,計較的不再是什麼人類的未來和奧妙,更關心的是明天中午吃什麼飯菜、月底領多少工資。有話說的好,「你整天高談世界的宏偉目標,可我連房租都交不起」。
    我絕不是在貶斥《2001》,雖然我不讚成對故事劇情進行故作深奧的詮釋,但在視覺上,《2001》是無可挑剔的,很多所謂的星際片,都沒給我一種「星際旅行」的感覺,但這部作品辦到了這一點。引用網友的一段話:「請記住,這是1968年拍的片子。1969年人類才首次登月。僅僅是這一點,足以讓我們,即使是在21世紀,也得向庫布里克致敬。」
    《2001》的劇情也不是無可取之處,尤其第二章,老庫對機器人哈爾的刻畫不得不說是經典之作。另一位導演的《2010威震太陽神》是本片續作,執導水平難與本片相提並論,不過劇情解釋了《2001》遺留的一些謎團,如哈爾的暴走、弗洛伊德博士的去向、大衛的下落等等,所以也值得看一下。

    再說《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橙」的就是「人」的意思,它的英文為「orange」,在片中的含義為「orangutan」(猩猩)的演化。
    小說的美國版本和老庫的這部電影,都太監掉了故事的真正結尾(即主角最終放棄了暴力並結婚生子),原作者曾對此表示不滿。
    事實上我個人對《發條橙》既不痴迷也不討厭,作為老庫最出名的一部作品,我的態度大體是敬而遠之(大概很多人看到這裡時會摔桌並對我口誅筆伐)。同樣是充滿對性的描寫,我還是更喜歡《大開眼戒》一些。
    老庫有一點是我特別欣賞的,就是他的作品中沒有純「賺眼球」的鏡頭,如對暴力、血腥畫面的渲染都是點到為止,沒有動不動就掉腸子、挖內臟之類,而女角的裸鏡只有在必要時刻才會出現,沒有像很多商業片那樣,從頭到底根本沒有拍裸鏡的必要性,卻動不動讓女角殺必死。《發條橙》雖然號稱暴力,但其血腥程度並沒有像現在的諸多動作片那麼嚴重,本片的爭議點主要還是在思維模式和對性的描寫上。
    個人很喜歡原作者的一句話:「絕對的善與絕對的惡都一樣的沒人性」。人是善與惡的綜合體,去除掉其中一面,都是對人性的泯滅。所以禁慾和縱慾一樣,都是不值得稱讚的。而作者在小說版結尾讓主角放棄大惡,並非是在道德說教,只不過讓事情回歸本位罷,它所體現的不是真善美,而是理性,大多數人都是灰色的,既不大慈大悲,也不大奸大惡,只會在小善與小惡中徘徊,再偶爾大善或大惡一下。

    其它作品就按出產年份來說吧。

    《殺手之吻(Killer's Kiss)》(1955)的劇情相當簡單、缺少新意,甚至有點詳細不當,不過在拍攝技巧上卻頗有可稱道之處,老庫那時才年芳26,果然年輕有為啊……嗯嗯~~~

    僅在《殺手之吻》出品的一年後,老庫(當時是小庫)就開始走上大師道路的第一步(或者說他的火星之魂覺醒了……),《殺手(The Killing)》(1956)取得了不錯的反響,成為後世很多部電影的模仿對象,而再之後的《光榮之路》更是讓他擠進了一流導演的行列。
    中文片名《殺手》實在譯得很有問題。前一部作品《殺手之吻》的英文名是「Killer's Kiss」,其中的「Killer」才是殺手的意思,而本片的英文名為「The Killing」,拼法並不一樣,「Killing」可譯為「致命」、「難以忍受」、「謀殺」、「獵獲物」、「賺大錢」……以上幾個意思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對應的情節,而無論哪一個翻譯,都遠比「殺手」來得準確。
    個人感覺影片的前半部有點悶(這種特點放在老庫的作品中未必有貶義),而那個惡有惡報的結局,大概也是老庫日後不想重現的場景吧,畢竟在他的價值中,並不想對人類勸善。

    接下來要說的《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戰爭片。中文片名和一部籃球題材的作品重複,但兩者的英文名並不相同。記得當時我在豆瓣上給本片打分時,寫了一句「和《現代啟示錄》一樣,視角超越了主角所在的國籍和時代背景。」結果我的某個朋友眼球沒擺正,只看了前半句就斷章取義地來討伐我了……
    《光榮》一作相對沒後來的片子那麼火星,但其實也挺異類的。雖說是一戰片,故事發生在德法交戰的西線上,但整部片子德軍連跑龍套的機會都沒有,基本上這是一部政治批判片。
    故事改編自一戰時的一個真實事件,幾名法國士兵蒙受了不白不冤,最後被判處死刑,幾年後雖然洗刷了清白,但家屬只獲得摳門的兩法郎賠償。
    庫布里克當時只有29歲,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火星人,想給片子來個好萊塢式的大團圓結局,結果在關鍵時刻他的基因突然發作了,把影片拍成了灰暗系,這一格調貫穿了他後來的大部份作品,從此為禍一方。

    當得知老庫非常討厭《斯巴達克斯(Spartacus)》(1960) 的時候,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如果你是初次對老庫產生興趣的話,那麼千萬別拿《斯巴達克斯》打頭陣,這只會讓你對火星人產生大大的誤解。
    《斯巴達》是一部相當傳統的好萊塢大片,這部作品只需要能駕馭大場面的優秀導演,而不一定需要火星人。老庫雖為導演,但無權更改本片劇本(而且他認為劇本中有很多讓他難以容忍的內容,火星人果然不屑於拍地球片的說……),這次經歷讓老庫在此後成了徹底的獨裁者,牢牢地把自編自導自剪輯的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個人認為《斯巴達》的敗筆在於女主角,問題不是出在演員身上,演員發揮得很好,主要是劇組對這個角色的定位實在太差勁,讓這個嚴肅的故事變得很肥皂很言情,以致於把女主角刪掉的話也許劇情會顯得更好一些。而劇情方面,基本在大決戰之後就無甚亮點,最後幾十分鐘只剩下肉麻的對白和說教。而在人物塑造方面,反派和配角明顯比眾主角更為出彩。
    不過在場面上,本片堪稱一流,而且動用了數千名職業軍人參演,壯哉!
    儘管我對本片頗有微詞,但相對《角鬥士》我還是覺得《斯巴達》太好了,《角鬥士》很受歡迎也是領獎大戶,可我卻怎麼也喜歡不起來,整部影片的思維模式就停留在50年代以前(甚至可以說還不如《斯巴達》),尤其結局階段的內容做秀到了極點。
    好萊塢戰爭大片很喜歡高喊「自由」,雖然聽多了耳根疲勞,但總算比借「愛國主義」之名藐視人命高尚得多。

    接下來,就是大名鼎鼎的《蘿莉塔(Lolita)》(1962) 了,因為老庫此時還因外界因素放不開手腳,以致這部作品顯得有些拘謹(而且劇情的跳躍性太強),然而論影響力,它絲毫不亞於老庫的任何一部片子,「蘿莉」一詞就是這片推廣的,可謂稱起死宅半邊天,當然後來的97翻拍版亦「功不可沒」。
    本片的中文名譯作《一樹梨花壓海棠》,出處來自於蘇東坡取笑好友的一首詩:「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巴里林登(Barry Lyndon)》(1975)被很多人稱作老庫的最後一部大作,我不同意這種看法,之後的幾部作品也不差。
    影片雖然長達3小時,但情節的進展其實很倉促,很多地方缺乏細緻的說明,諸如男女第一次見面吻了然後愛了這種情節屢屢出現,根本沒說服力可言。單說劇情本身,這個故事完全可以在一半篇幅內講完,它的出彩之處,主要還是在視覺上,劇中的衣服並非戲服,而是真實的歷史文物(老庫瘋了!不過比起某期間的某博物館和81真是好太多了)。
    不過同樣為視覺大餐,《太空漫遊》我是很有興趣重看的,而對《巴里林登》的重看慾望並不那麼強烈。

    《閃靈(Shining)》(1980)被稱為史上最出色的恐怖片之一,然而作者史提芬·金卻很反感它的存在,因為老庫把小說的內容改得面目全非,繼《發條橙》之後,再一次氣死了原作者……(沒有編劇權,老庫被劇組氣死,有了編劇權,老庫則負責氣死別人,火星人和地球人很難走到一塊啊……)
    我個人向來很不喜歡看恐怖片,嚴格來說,是不喜歡那種賣弄重口味的恐怖片,這種片子與其說恐怖,不如說噁心,經常拉出一大堆比《惡靈古堡》還要令人反胃的畫面,來達到它的「恐怖」,而我向來對過度重口味的場景會感到不適,每當看到就會犯暈(看來我不適合當醫生護士),所以我很少會喜歡上重口味作品,包括最近很火的《召喚惡魔》。再說了,噁心畫面未必只有恐怖片有,很多暴力片和戰爭片亦不缺乏,所以重口味的恐怖片其實並沒什麼了不起的,去除掉那些讓人想吐的東西就沒剩下什麼長處。
    在我心目中出色的恐怖片,應該是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這類,沒有多少噁心場景,又不缺乏氛圍,劇情也不弱,讓人看後能回味一下。
    老庫的《閃靈》也辦到了這一點,作為恐怖經典本片並不賣弄血腥,而是著重突出壓抑和詭異的氣氛,很多場景的拍攝手法讓人叫絕,相比《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那段孩子的奔跑亦不顯遜色(不過浴室女人的那段……老實說我覺得挺搞笑的說……)。
    《閃靈》的公映版片長為兩個小時,而老庫後來重新修改過的版本則長達140分鐘,這兩個版本都可以在市面上找到。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是我看過的第一部庫氏作品,當時我主要是以「越戰片」的標準來看。應該說,我個人並不是特別痴迷這部作品,主要是因為我忍受不了了將黑色幽默和正經場面放在一塊,而更熱衷於《奇愛博士》那種將戲謔進行到底的格調。看了網上的評論,有些人很反感中間那段槍擊教官的情節,看來會對本片感到彆扭的遠不止我一個。
    當然客觀地說,《全金屬》的思想還是很深刻的,不失為一部優秀的反戰片。總體上,越戰片我主要還是喜歡《現代啟示錄》、《天與地》、《生逢7月4日》這幾部。

    最後,就是老庫的遺作了,也就是《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1999)。有意思的是,在幾個流行譯名中,竟有「緊閉雙眼」和「睜大雙眼」這兩個意思相反的中文片名,有時候也譯作「大開眼界」,含義與後者相近,綜合全片的內容,大概「大開眼『戒』」是最恰當的。
    英文片名「Eyes Wide Shut」直譯過來就是「眼睛張大閉上」,也許譯作「睜閉雙眼」更好一些。
    在豆瓣和IMDb上,這部作品的分數都不是很高,但我個人很喜歡這個只發生在一天之內的故事,阿湯哥流浪在大街上的場景,頗有一種「在人群中的孤獨感」。
    某些人說本片的主題其實是反映大富豪的墮落(按大陸的說法,就是「揭露資產階級的腐朽性」),主人公只是作為一個物品出現。這是典型的詮釋過度,即便庫布里克也表示過,《眼》是一部自由理解的作品,你當然可以說這部片子有反映資本腐敗,但這些只是作為「進一步渲染」的存在。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你也可以看到彭宇案;在《西遊記》中,你也可以看到權力交易的罪惡;在《白雪公主》中,你也可以看到一個可能醞釀著好幾場革命的腐敗國度……很多時候這些問題根本沒有必要搞得那麼複雜,《眼》的主題就如它表面所呈現的那麼簡單:一對七年之癢的夫妻遭受著婚姻危機,最後總算熬了過來。剩下的那些細節只是在畫龍點睛,同時使這對夫妻的形象變得更為鮮活(諷刺的是,阿湯和妻子在拍完本片後就離婚了……)。
    也有人認為劇中男主角屢屢放棄自己的艷遇,是因為他是同性戀,這個說法同樣很牽強,首先他的每次艷遇的中止,都有意外因素,而腦海里不斷浮現妻子與軍官ML的畫面,也是導致他每次都差點外遇的重要原因。至於男主角為什麼多年給女病人看病卻沒有出問題,也可以有很多種理解,並不一定是同性戀不可,這可以理解為男主角沒有全部說實話,甚至婚後變得性無能也是一種可能性(從男主角的心理描寫來看,他大概是雖然與一些女性有曖昧關係,但一直在踩地雷沒有出軌過)。
    總之,這個故事的主線,就是一個七年之癢男的蛋疼之夜。
    老庫沒能挺到本片的上映,也沒有能挺到下一個世紀,更沒能挺到他的2001。在完成了《大開眼戒》四天後老庫就與另一個「混蛋」(上帝)一起偷笑去了,時間如此緊急,難怪很多人懷疑本片其實還沒全部完成,認為老庫只是勉強自己親眼看到最終之作的誕生。

    以上12部作品,按我個人喜好的程度排列依次是:

    《奇愛博士》、《大開眼戒》、《光榮之路》、《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閃靈》、《全金屬外殼》、《斯巴達克斯》、《巴里林登》、《蘿莉塔》、《殺手》、《殺手之吻》。


    老庫對女性的描繪一直讓我很不舒服,儘管老庫的每部作品都突出了女性話題,但女角在劇中基本都是在充當陪襯、甚至工具化的作用,很少是為一個獨立鮮明的角色,更無法成為主導,甚至《蘿莉塔》也不完全例外。準確點地說,這不是在老庫身上才有的問題,而是社會的主流意識在作怪。
    當然,我同樣也不喜歡走另一個極端,就是某些影片為了證明「女人也很行」,故意在劇中貶斥男性,以抹黑其中一方來達到抬高另一方的目的。現實中很多女權運動的本質都是大女人主義或女性沙文主義,並非真正的尊重女性的價值,所以我對女權運動一直很反感(況且大多時候最鄙視女性的,恰恰是女權主義者,其次是「怎麼不生個男娃」的大嬸和老阿婆,至於賤到家的大男人主義者頂多只排第三)。作為一個反性別主義者,無論大男人主義還是大女人主義,我都感到厭惡之極。(另本人也反感同一惡劣性質的種族主義和地域歧視)
    維護女權的本質,是維護「被惡意剝奪尊嚴和權利」的弱勢一方,也就是說,這種不公無關「女性」,就算同為男性、或者同為女性,也可能因為某種因素(比如職位、權力、膚色、國籍、種族)而造成不公。很大程度上,我捍衛的是人類的權利,也許可以簡稱作「人權」吧。
    老庫雖然並無搞性別主義,但即便在《發條橙》中也可以看到大量女性處於被動狀態的畫面,這樣說無所謂褒貶的問題,但總體上老庫也無法脫離固有的性別觀。相比之下法斯賓德對女性顯然更為「平視」一些(這個概念要高於浮於表面的「平等」),當然這大概也是因為法斯賓斯把自己當女的了。


    基本上老庫就是一裝逼高手——無論是在地球上還是在他的故鄉火星上。裝逼未必是個貶義詞,它得看情況,特定的情況下它還可以是讚許。很多導演都喜歡裝逼,但水準有高低之分,有的人裝得牛逼,老庫、王家衛、押井守、宮老頭就屬於這一類,他們裝,我們快活,欣賞作品時觀眾能體會到裝逼的樂趣;有的人裝得愚蠢,老謀子、陳無恥、馮暴牙就屬於這一類,他們裝,我們糊塗,看完片子後觀眾也只好「大王,傻不傻」了;有的則裝得二逼,陸川逼一郎就是這一類,導演總是不厭其煩地在戲裡戲外秀他的智商下限,中華民族的平均智商因此類人的存在而被拉低。

    老庫的裝逼,是高層次的裝逼,是超越星球的裝逼,是有道德的裝逼,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裝逼,是有利益於全宇宙人民的裝逼。而他的粉絲,也就是褲子們,裝起逼來,更是驚天動地、掀起千層巨浪,耶X和默罕X德也得甘拜下風,其氣勢有如劈開南極大陸的一道道雷閃光!

    總的來說,想要了解什麼是「裝逼犯」的話,褲子們絕對是不可錯過的參考物,他們對老庫的作品的過度闡釋和無限度拔高,會讓你領教裝逼的至高境界:裝中自有裝中手,一逼更比一逼強。

    總之,作為一個褲子,不裝逼的話,就會……

    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