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omeilier

2011-12-22 18:43:25

《金陵十三釵》:壓抑、女人和色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金陵十三釵》第一個關鍵詞:壓抑。
偌大的螢幕前,隨著故事的推移,時而落淚,時而輕笑,但都沉靜在一種壓抑的氛圍中。雖然喜歡看電影,但有些題材刻意不去碰的,戰爭片——以毀滅為力量來召醒人的戰爭片,一直是我的大忌。
遍野的屍首,蠻橫的強姦,刺耳的機關槍聲……生命已沒法顯得尊貴的戰爭里,尊嚴更是早已被踐踏在地上。當戰爭片與文藝片相碰撞的時候,這種壓抑尤為顯得厲害,所以在《鬼子來了》,你可以毫無肆意的笑著將對生命的褻瀆置之腦後,而在將戰爭文藝化後的《金》中,在壓抑到極致之後,依然沒有一個突破口,以致於在看完電影后的很長時間中,還不斷的為電影的某個情節或者結局糾結著。
比如開篇的那個大媽,為了自己生命,不讓三個女學生躲進草垛子裡,但終於還是放進去一個,當刺刀見血,然後槍聲四起,卻始終不見一絲呻吟。
比如拿人肉盾去拼坦克,拿著身體跟子彈拼命來爭取時間,在坦克的掃射中,一個又一個士兵倒下,只為著最後一個背著炸藥包的人能接近坦克,那慢鏡頭,是種美到極致的殘酷。
比如,那個李教官,他如何做到以一敵百,最後一刻的人肉炸彈是否在他放下那個小孩的一刻就已經想到?
比如,那個豆蔻為了可以讓酷似自己弟弟的浦生在臨死前能聽到她絕美的琴聲,回去拿琴弦而慘遭輪姦,那種慘烈極致,讓人沒來由產生了民族情結。而最傻的是那個蘭香為了一副翡翠耳環而喪命,為何臨死前,卻能緊緊抱住日本人的腿……

第二個關鍵詞:女人。
我記憶中張導的片子都和女人有關,中國式女人。
《紅高粱》,「奶奶」誇張的紅,因女人彰顯出來的生命力和對生活的歌頌。《菊豆》,粗線條菊豆的壓迫和反抗,充滿著倫理,情虐。《大紅燈籠高高掛》,封閉的四合院中,女人間的爭寵,在紅燈籠的照耀下悽美無比。《搖啊搖,要到外婆橋》,一風塵女子和幫派的角逐,誓死捍衛堅貞。這些女人身上有著鮮明的中國印記,中國式隱忍、執著熱情與拚搏。
《金陵十三釵》,有著張導的標籤,青樓女子,旗袍,色彩華麗麗的,卻能義薄雲人,不同點是美式化的中國女人,玉墨在風情雅緻中有著美式的思維方式和幽默。

嚴歌苓筆下的女人都是苦難中討生活,卻生活得活色生香。
那是一種難得的姿態,努力生活的本身就是對生命最大的褒獎。
更多的,嚴歌苓的筆是對生活原生態的記錄,只不過拔高到一個點,以可以欣賞的角度。《一個女人的史詩》是憧憬愛情的女子,堅毅到最後而得真愛;《幸福來敲門》是熱情奔放的女子,用樂觀和堅毅來撫平世人的偏見贏得自己幸福;《扶桑》是中國女人在異域拚搏,贏得白人的認可……
在《金陵十三釵》中,這是一個群體的女人,秦淮河的女人,顧盼生姿,有著自己的故事(如玉墨是十三歲遭到繼父的強姦),不被社會承認,仍堅韌的活著。她們是刻薄的,嘴上不饒人,那是她們對社會的控訴;她們自卑,即使庇護卻只能住在地窖;
她們妖嬈,一曲奪魂的《秦淮景》,攝取多少男人的心,鬱蒸的江南,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秦淮河花船上的秦淮女,多美的一幅畫面。這樣一群女人,在哪裡都只能是風景。而出人意料的是,她們不僅是風景,她們還試著做偉人。所以當她們變成一個個學生妹的樣子,上了那輛車,她們被套上了另一種光環,「商女也知亡國恨,教堂演繹秦淮情」。

第三個關鍵詞:色彩
說道這個詞的時候,停頓了差不多一天。我在想一個更好的詞來形容這個片子。
色彩抑或人性?但最後還是選擇了色彩。
張藝謀的電影一向是以色彩取勝,黃土地,那帶著褐色的濃郁的黃啊,紅高粱,那滿屏的紅啊,英雄里那竹林的綠啊,滿城盡帶黃金甲里那刺眼的金啊,一直在腦海中迴繞。這是張藝謀的特色,將色彩在鏡頭展露無遺,又用色彩來表達一種張力,更勝於語言的張力。
戰爭片中,色彩被弱化,表達一種沉重和安撫。這部片子中,張導的確吝於使用大篇幅的大紅大綠,不過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色彩依然運用得很到位。
教堂裡的彩色玻璃,妓女們的旗袍,紅得誘人的嘴唇,依然艷麗麗的。
而這種色彩都是通過一種接近靜止的慢鏡頭來強化。
書娟透過教堂的彩色玻璃窺視著日本人打進了南京城,窺見了濃妝艷抹的妓女們擠進了教堂,窺見了李教官最後的以死相抗……憑藉這種偶爾斑斕的色彩,像是某種回憶,不似那麼清晰,卻依然那麼真實,就像這段歷史,如果可以,所有人都會選擇遺忘,卻仍矗立在那裡,不動不搖。
色彩,慢鏡頭,一些震撼的場景將某種「性」就這樣展現。
整個畫面是近於黑白的,除了那些四濺的血,鮮艷鮮艷的,歷歷可見,坦克的上的機關槍聲很突兀,士兵一個接一個的倒下,那噴射而出的血,鮮紅紅的。
床單、被子被炸得四處飛濺,紅的、黃的、綠的、藍的,摻和著鮮血,炸彈,人在一刻間灰飛煙滅。
——這是保家衛國的革命性吧?

旗袍,很艷麗的旗袍,有紅的,有綠的;口紅很濃艷,緋紅緋紅,一群妓女,從教堂已略顯斷壁殘垣的門口蜂擁而進,昂著頭,喧譁著,那色彩,有著的是上海百樂門的五彩和妖嬈。
白色的床單,在各個豐腴身體間穿梭,都是白花花的,卻不刺眼,嬉笑聲,透著最為單純的快樂。
一塊塊玻璃砸下去,五彩斑斕的碎片在天空飛舞著,反射著陽光,刺著眼,那冷冰冰的玻璃纏上碎布,貼在胸前,不寒而慄,早已知的結局和反抗。
——這是拯救希望的高尚性吧?

《金陵十三釵》的故事也許並沒那麼複雜,其實就是十三個妓女代替女學生,踏上了日本慶祝佔領南京的「聖誕」Party。當然,嚴格意義上的第十三個是個男孩,這是又一個控訴和「諷刺」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a9546e0100zj85.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