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守望者

2011-12-23 02:04:25

Become Hero


看過金陵十三釵,毫無疑問地可以肯定這是個國產片中的佼佼者,拿到好萊塢也不跌份的電影。開始關注並最終走進影院的原因就三個,張藝謀,貝爾和玉墨,沒崇高到想要借電影激發下民族熱血,更沒想接受下愛國教育。就是說看電影的起因很商業,但在電影結束時,得到的卻遠不止這些。十三釵很討巧地淡化了民族情緒,讓南京的傷痛隱藏在了開場的那場大霧中,正如之前所說這是一部挖掘人性中的善的電影,十三釵很忠誠地圍繞這個主題,流暢地講了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

    十三釵並不是傳說中的催淚大片,因為我覺得任何眼淚在南京大屠殺面前都是無力的。但在電影中像書娟叫玉墨的那聲姐姐,john在教堂中為玉墨們的祈禱,喬治的挺身而出,孟先生最後放棄見女兒的機會而做的犧牲,這些閃光的場景在心情沉重之餘會給你帶來許多感動和思考。就像辛德勒的名單中那束燭光,在近3個小時的黑暗中帶來一絲希望。至於是否是刻意煽情,就要取決於你認為辛德勒在最後的眾人圍簇中聲淚俱下的那一通懺悔是煽情還是感人了。

    故事發生在南京大屠殺這個敏感的背景下,註定會給十三釵貢獻票房的同時也招來非議 ,有人覺得這是個被招安的電影,是老謀子的主旋律之作,加上又是講妓女的故事,所以有個看預告片寫影評的哥們把十三釵定義為情色愛國主義大片。不難看出這種偏見來自一種狹隘的愛國主義情操,明明一個講人性的故事硬是要聯繫上愛國,大可不必。但是無法否定在看過電影后會產生仇視日本的民族情緒,但這是那段歷史的力量,並不是這部電影的功過。

    電影的色彩部份一如張藝謀以往,加上十三釵的風情,很驚艷。我不覺得在一部如此題材的電影中出現這樣的元素有何不可,因為悲痛歸悲痛,故事歸故事,在1937年的秦淮河真的就有這樣一群女子,她們的艷麗和當時的基調就不相稱,但歷史沒有選擇屏蔽她們,為什麼幾十年後的世人就不能接受這樣的一組對比。更何況這是一個講救贖的故事,在1937黑白的南京城,這樣一抹艷麗只會讓人覺得戰爭更無情,犧牲更悽美。

    不得不提的另一點,便是一直招人議論的情色元素。只能說看電影前的關注是宣傳方的噱頭,看過電影后還糾結於此便真是應了那句話,相由心生。現代啟示錄里也有不少情色鏡頭,但在那風雨飄搖中的簡易房裡,一個國家的迷茫與傷痛寫盡在那些赤身裸體的兔女郎眼中,留給人們的只有深思。所以在十三釵中,更應被看到的是人性裡的光輝。

    關於張藝謀電影通常的說法是儘是空洞的大場面,庸俗的大紅大綠。應該是他英雄後的幾部電影給人們留下了這種印象,但不加判斷地用於張藝謀的每部電影是不公平的,就像文革時期的成份論一樣。交通燈也是大紅大綠,怎麼沒人說庸俗,所以關鍵還是合不合適。這其中會有很多看預告寫影評之流,也會有很多連預告片都沒看過就敢下定論的人。也許是不靠譜的國產片傷了太多的人,所以許多人也打算不靠譜起來。

    說到十三釵,註定要提到張藝謀和張偉平。觀眾對張藝謀是苛刻的,當年他玩技術和場面忽略故事時,迎來罵聲一片。當3D來臨,電影又開始注重起技術和畫面而再度忽略情節與內涵時,卻沒人正視這一點。姑且不論張的藝術成就,這種能在中國逆境生存的精神就挺讓人佩服。至於張偉平,他的功過是非我無法評價,但從他幹的幾件事來看,沒準他和最近砸冰箱砸得很high的羅永浩一樣,是個理想主義者,想在中國堂堂正正地把錢掙著。

    我是真心的希望十三釵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因為就像這部電影一樣,當你滿懷誠意,頂住壓力,真心想做一件自己滿意別人也覺得漂亮的事時,只是因為世俗的偏見和集體的不接納而被拋棄,這真是社會又給了現實沉重的一次打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