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大老虎

2011-12-26 05:31:11

轉一個:金陵十三釵為什麼不是一部好電影-艾瑞克_Cartman


金陵十三釵為什麼不是一部好電影-艾瑞克_Cartman


 
  意料之中,情理之外
  
  
  
  一個好故事的首要條件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說編劇的智商要超過觀眾,如果觀眾沒有難度地猜中劇情的發展,會對故事喪失興趣;情理之中是說劇情的推動不能突兀,如果觀眾對故事的合理性產生質疑,就齣戲了。金陵十三釵的表現跟這八字準則恰好相反,完全達到了「意料之中,情理之外」。
  
  
  
  類型化的劇情鋪陳乏味俗套,都在意料之中:貝爾以混混的身份出場,會變好人;中國兵和日本兵交戰,會同歸於盡;書娟快被強暴,會得救;兩女出門找琴弦,會慘死;替身赴會的情節也在意料之中,鋪陳過長反使結局沒有衝擊力。
  
  
  
  急功近利地塑造人物使故事不可信,全出情理之外:敗軍之兵打小日本如切豆腐,戰鬥力強悍得不可思議;外面死人堆成山,十三釵花枝招展地招搖過市;剛見證了幕幕慘劇,兩女就敢跑到教堂外面找東西;書娟剛因漢奸父親受同學排擠,馬上就領著同學集體自殺;替死原是救女學生的緩兵之計,卻因一句「商女不知道亡國恨」全票通過弄假成真。
  
  
  
  不成功的改編,煽情為先的原罪
  
  
  
  嚴歌苓的原著還不錯,為什麼改編的故事就七零八落不著四六了呢?這其實是主創的自主選擇。從這個電影開拍之始,張藝謀就把煽情放在了故事前面,一切以煽情為主,先把觀眾在電影院裡忽悠哭了,才能迅速聚集人氣收回票房,演員選擇貝爾,增加神父的戲份,也是為了票房的考慮。直接點兒說,這部電影一開始就沒什麼追求,就是奔著錢去的。按理說六億的投入想著票房也正常,但努著勁兒一心煽情,反而傷害了作品本身。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電影較原著增添的劇情通通是為了煽情的硬轉折:原著中神父不是混混、中國兵沒和日本兵火併、神父和玉墨無感情戲、書娟父親不是漢奸、學生沒試圖自殺。全片最典型的硬煽段落,是士兵們排著隊趕死,炸坦克是為了保護後面的大部隊,後面都沒人了,保護個什麼勁兒呢?劇情設置上完全可以把這段兒放到戰爭戲前面,邏輯就通順了,但為了層層遞進順利地煽下觀眾的眼淚,這段兒被放在了後面。
  
  
  
  電影因照顧戰爭場面、大卡司和男女主角感情戲,對原著部份情節的刪減同樣損害了自身的說服力:小說里書娟因認出玉墨是父親的小三而懷恨在心,電影裡沒這段背景,書娟還和小說里一樣緊緊地盯著玉墨,就顯得莫名其妙;豆蔻是略帶傻氣的十五歲少女,痴痴呆呆地喜歡小中國兵,並且在跑出教堂前並未目睹什麼慘劇,背景描述的省略,使電影裡的「找琴弦」讓人感覺是豆蔻活得不耐煩了。對故事最嚴重的傷害體現在對結局的處理上,十三釵的轉變決定了整個故事能不能立得住。
  
  
  
  有爭議的結局
  
  
  
  首先,結尾的落腳點是妓女代替女學生,還是成年人替未成年人?前者是赤裸裸的貞操歧視,認為妓女的命更賤,以賤命換貴命,這場買賣值了,這是亞洲猥瑣老男人才有的價值觀;後者則極少爭議,危難時刻保護孩子是普世價值。遺憾的是,電影表現了前者,大力渲染妓女的身份和性吸引力,玉墨說「她們十三歲哪經歷過這個,我十三歲就已經被強暴過了」,處處落腳點在此,彷彿騙著日本人私下做了一場實在的交易,順利地保護了女學生的處女膜便是巨大的成功。小說中並無此問題,妓女和傷兵混在一處喝酒作樂,和學生疏離,玉墨的身份是書娟父親的情人,這些都嚴格的區分了成人和孩子的世界,同時對貞操的說法也毫無涉及。
  
  
  
  第二個問題是,妓女們保護孩子的動機是否充分。電影中的妓女們認為「要是女學生被強暴了多半活不了,我們這些老江湖還能應付」,但臨走時又帶上兇器準備魚死網破,這跟前面的情節自相矛盾,開始猶猶豫豫到後來集體轉變,也處理得非常潦草。
  
  
  
  小說中妓女的決定有兩個關鍵的觸發因素,一是,作為唯一與學生年紀相近的妓女,十五歲豆蔻的慘劇讓姐姐們悲痛,也使她們產生了保護女學生的願望和復仇的動力,而在電影裡,豆蔻這個關鍵人物成了一個打醬油的成年人;二是,在日本人來搜查時,藏在教堂的傷兵為了保護教堂裡的人,沒有自殺,也沒有和日本兵拼命,而是放棄抵抗,把自己送到日本兵面前,在所有人眼皮底下毫無尊嚴地被殺害,妓女們被感動的同時,也感到了作為中國人的屈辱,加強了復仇的動力。復仇,這個關鍵詞在電影裡消失了,電影裡就看到她們害怕了,沒衝動,又怎麼能做出衝動的決定呢?編劇為了把結局圓得可信一些,還故意增加了一個不願意去死的妓女角色,把已經夠操蛋的結局又毀了一遍。
  
  
  
  挫敗的中國人
  
  
  
  南京大屠殺,我軍潰退,平民慘遭殺戮,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中國人的情緒只剩下挫敗和屈辱。但電影太陽光明媚了,教官像特種兵一樣輕鬆毀掉敵人一個小分隊,他和士兵們的表現彷彿國軍戰敗是歷史開的一個惡意玩笑,女學生們堅貞不屈有勇有謀,妓女們深明大義義無反顧,連外國友人也從混混升級為英雄。電影已和歷史無關,這部只顧煽情的二流之作只是導演懷著商業目的的一次民族主義意淫秀,若說它主題深刻,我是一萬個不同意。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