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血色詹森

2012-01-08 18:57:32

可惜,問題在貝爾。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兩大劇情的硬傷,約翰和十三釵的轉變,都沒有做好,看著很勉強。劉恆說,我過不去的,只能交給老謀子了,可是老謀子,他更關心的似乎是彩繪玻璃。
    說片子故事不好的人很多,可是換到編劇的位置上自己想想,真不是一般的難。這原著的情節雖然有些史實依據,但總的來說太傳奇了,十三釵慷慨赴的不是死,而是地獄,可不是堵個槍眼炸個碉堡這麼爽快。將心比心,你敢嗎?
      問題出在哪兒呢?十三釵的戲少了,而大明星貝爾的戲,則多了,更可惜的是,他多了,卻仍然沒有把自己那攤事情說好。
      先說,減掉貝爾的戲對影片有沒有影響。
      這片叫「金陵十三釵」而不叫「約翰的卡車」不同於辛德勒的名單和拉貝日記,這片子的真正主角是以玉墨為首的妓女,她們的心路歷程才是最重要的。我沒看過原著,但似乎原著中約翰一角開始就是神父,其實,我們想想,如果將約翰那段混混變英雄的好萊塢情節去掉,會影響全片的高潮和淚點麼,不會!
      其實我個人挺喜歡約翰這個人物殯葬師的設定,尤其是最後給十三釵化妝的段落,可以說是全劇的華彩樂章,可以保留這些好的設定,而將人物轉變這一節子去掉,現在這片子已經兩個多小時了,如果要做約翰的性格又要做十三釵的轉變,肯定抻的比現在長很多,作為一部商業片,必須有取捨。
    再說十三釵的戲,其實寫的很「神」,但「神」總是和不可意思聯繫起來的,我總覺得她們和學生的對手戲份少了,影片展現了她們本性的純良,而要為了一直在鄙視自己的女學生做出如此巨大的犧牲,她們的動力還遠遠不夠,這動力,與其來自於偉大的自我覺醒,不如來自於那些學生,玉墨的動力夠了,小蚊子不得不去,那麼別人呢,雖然這個情節里有那麼點「一個都不能少」的定義,可是要讓所有人都去,技術的說,最好給一半的人有一個具有說服力的,不得不去的理由。
    這個就難了,我沒有好主意,只能說說隨便想到的幾個。
    最簡單的,就是找找妓女和學生之間的隱藏關係,不用太多,一對就行,最俗的,也許其中一對是同母異父的姐妹,姐姐被買做了妓女,妹妹則有機會來教會學校,姐姐對妹妹有嫉恨和蔑視,而妹妹呢,則是帶著愧疚同情和一點點隨大流的鄙夷,這樣在最終選擇的時候完成一個關係的轉變。
    前面說這片兒有的地方寫的很「神」小兵那段很好,找琴弦那段看著特別揪心,我看的時候不斷的想,有什麼人還能善良到這種地步,兩個弱女子,奔跑在槍林彈雨野獸橫行的地方,只是為了給一個將死的孩子彈首琵琶,可是,她們怎麼跑出來的呢,影片沒有交代,這個劇情變得十分突兀,其實簡單交代一下更好,比如崗哨鬆懈,已經有人成功出去再回來了,這樣她們心中的僥倖心理會是她們犯險的動力,沒有人願意白白送死,善良可以,傻卻不行了。
    其實這段情節還可以再發掘,比如,為什麼跑出去的一定是妓女,而不是一個妓女一個學生呢?這個學生不妨就用上上段設定的那對姐妹中的一個,她試圖和姐姐冰釋前嫌,也和這些妓女走的很近,她去找的東西,也許是耳環,也許是什麼在她和姐姐間更重要的東西,她們有一個十分僥倖的想法,於是就出發了。她的死促成了姐姐的轉變和選擇,而這個選擇很堅決,因為她要復仇。
     妓女除了個人理由外,還有作用於集體的推動力,第一波,是她們在塔樓救女學生,不得已做的。第二波,是玉墨告訴她們這些學生也曾幫過她們。第三波,是源自每個人的「少女情懷」。第四波。。第四波實際上是她們的僥倖心理,玉墨說只要活下來就能活下去,而這個僥倖心理其實是作用到一點人的,只是到了最後,又變成了集體的慷慨赴死,這裡的交代不明確。要把這個交代清楚,其實可以再次利用上面那個情節,這裡要把會化妝的約翰搬出來了,約翰發現了屍體以後將屍體偷偷帶回,但他擔心同伴看到這樣的屍體過度傷心,就用化妝術掩蓋了屍體的慘狀,並撒了慌,這多多少少會是她們僥倖心理的依據。但這還不夠,因為最後還要把僥倖變成慷慨,這就要在我們用完了所有其他理由和動力以後,讓約翰說出真相,而已經做出決定的十三釵,這一次才真正做出屬於她們自己的決定。
       以上,馬後炮的小建議,全當討論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