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千禧三部曲I: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DRAGON TATTOO [2011]

龙纹身的女孩/千禧三部曲龙纹身的女孩(台)/龙纹身女孩

7.8 / 494,669人    158分鐘

導演: 大衛芬奇
編劇: 史蒂芬柴里安
演員: 魯妮瑪拉 丹尼爾克雷格 羅蘋萊特 史戴倫史柯斯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ageji

2012-03-09 02:41:45

你真的看懂了大衛·芬奇嗎?——解析《龍紋身的女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零·撐死也就是個最佳剪輯

  去歲憑藉《社交網路》奪得83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配樂,最佳剪輯三項大獎的大衛·芬奇,今年又攜翻拍自瑞典的經典影片「千禧三部曲之《龍紋身女孩》」同名電影衝擊奧斯卡,只可惜被致敬經典掀起復古風潮的《藝術家》和《雨果》瓜分數項大獎,最終只落得個最佳剪輯,甚至連改編劇本,最佳配樂這樣的醬油獎項也被《後裔》和《藝術家》奪走,活生生成了個跑龍套的,當然若與《胡佛傳》的伊斯特伍德和萊昂納多一比較,反倒沒那麼悽慘。

   當然眾多芬奇粉絲非常不服,我這篇文章也明顯屬於馬後炮型,但如果再讓我穿越到奧斯卡頒獎前夜再預測一次,我撐死再給它一個最佳改編劇本,因為我並不認為《後裔》比《龍紋身女孩》成功,除此之外,真的多的不能再多了。因為芬奇的類似的舊飯,實在炒了太多次了,不僅評委,就是觀眾們也都產生審美疲勞了。

  首先提煉一下《龍紋身女孩》的元素,性,暴力,同性戀,強姦,宗教,驚悚,懸疑,犯罪。你會發現多麼眼熟,但凡你看過芬奇的片子超三部以上,比如《火線追緝令》《十二宮》《搏擊俱樂部》(當然本片中還增加了納粹以及對猶太人的殺害)。而其中以《火線追緝令》風格題材最為相似,但《龍紋身女孩》除了剪輯手法更為成熟以外,並不比《火線追緝令》強,又何以獲得多於《火線追緝令》的盛譽呢?

 但至少這個最佳剪輯大獎是實至名歸,因為將一個情節簡單的犯罪故事切成令人費盡腦汁的碎片向來就是芬奇的拿手好戲,如果你從頭至尾看過《十二宮》並且曾立志弄清楚所有細節,你一定會深以為然。

                                                                                 

                                                                                   一·芬奇的超級大剪刀

   片頭是亨利叫莫瑞爾調查每年都會收到已經失蹤甚至遇害的海莉的信件和禮物(我敢擔保你第一次看到這裡的時候完全摸不著頭腦)。這是一種完全故弄玄虛的手法,不只是芬奇,好萊塢幾乎所有懸疑驚悚片導演都對這招樂此不疲(希區柯克除外),用影片中間的一個情節,或與之有關的細節來做片頭如昆汀的《追殺比爾》或者克里斯多福·史密斯的《恐怖遊輪》。觀眾此時對影片完全沒有絲毫了解,突然出現一個沒頭沒尾的情節自然是莫名其妙,一頭霧水。這是導演要把觀眾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惡趣味。

  片頭之後是我們拍音樂錄影帶出生的大導演不忘老本行的生加了一段污漆抹黑,髒兮兮的類似MV的畫面。我不讚成有人說此段是多餘,至少這告訴了我影片的基調絕對是尼瑪重口味。

  接下來算是開始進入正規的敘事階段,首先是通過生活背景全景式的描述人物。 先通過丹尼爾·克雷格主演的米克爾因為收到匿名舉報信舉報商業大亨溫納斯壯,結果這卻是一個陷阱,舉報者其實是溫納斯壯的手下,資料當然也是虛假的,結果溫納斯壯以誹謗罪投訴米克爾,並且勝訴,米克爾陷入事業與個人榮譽的危機,這也是米克爾接即將接受亨利邀請介入調查海莉失蹤案件的外在原因,主要原因則是亨利提供溫納斯壯的真實資訊幫助米克爾復仇,但事實上亨利提供的資訊毫無用處,尼瑪相當無語。當然導演可不會這麼簡單輕易的就告訴你,如果不是我按順序整理出來,你直到影片的最後才會知道。雖然這僅僅只是本片的背景,但芬奇,連背景也要玩得支離破碎。但是當MV結束後的第一個場景僅僅結束於米克爾敗訴回到公司和報社編輯談話(這裡提供了米克爾與編輯有曖昧關係),此時我們只知道他因為誹謗敗訴,還不知道這是一個陷阱。第二個場景卻跳到兩個坐在辦公室裡的男人手裡拿著米克爾的資料,而資料的獲得者就是由魯妮·瑪拉扮演的薩蘭德·莉絲,由此引出主角——一個奇裝異服,怪異髮型,沒有眉毛,騎重型機車,不易與人相處,並且有著龍紋身的女孩,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非主流的終極形式「殺馬特」。從這裡開始米克爾和莉絲就有了第一層潛在的聯繫。後來我們會知道,這兩個男人,一個是莉絲的上司,另一個迪奇·弗利迪,這個情節是要告訴我們,亨利在要米克爾調查海莉之死之前先找人對米克爾做的一段調查。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可以得出米克爾與編輯各有家室,但兩人保持長期性關係)。

  接下來依然是從兩人的生活背景,不斷深入對主角的了解,同時也推動劇情的發展。

                                                                               

                                                                                 二·從米克爾推動劇情發展

      米克爾聖誕聚會接到莫名電話邀請他去海澤比(在聖誕聚會上交代了米克爾有個女兒,並且父女關係一般,米克爾不信教,但女兒信仰基督教。此處已經是芬奇宗教理念的滲入,同時也是影片的重要線索,因為這暗示了米克爾無法破譯筆記本的數字代碼,而是在女兒來島上看望他,無意中告訴他這是聖經裡的代碼,米克爾這才找到切入點,成為破案的關鍵要素。米克爾女兒這一角色的設置不僅完善了主角的生活背景,使人物更加真實,而且還為影片劇情的發展擔負起轉折的作用,可謂神來之筆),米克爾答應亨利接受調查海莉失蹤,與亨利回憶海莉被害場景(亨利的講述,在此塑造了一個密室殺人或者密室逃亡的案例,但我們看完影片之後會發現非常坑爹,亨利說海莉不可能逃走,還檢查了船,封鎖了橋,但事實就是在午餐時海莉就在不到20米的地窖,後來被好友裝在車裡逃出。只能說芬奇玩的懸念太無厘頭了。亨利展示的奇怪的每年都會接到遇害的海莉寄來的生日禮物,搞得玄乎神秘,結果呢,分明就是活著的海莉寄過來的,我已經吐血了。而且海莉既然造成已死的假像又怎麼會每年還寄禮物給亨利呢,完全自相矛盾,解釋不通)接下來米克爾搬入范耶爾家族的小島,有一個情節是米克爾在島上輾轉很久就是找不到手機信號,這暗示了影片最後莉絲打電話給米克爾卻無法接通,雖然這是一個必要的鋪墊,但鋪墊的細節也太坑爹了,完全不值得浪費這麼多筆墨,芬奇是有邏輯強迫症吧。接下來米克爾開始與島上的亨利提到過的家人接觸,他們當中有一個就是真正的兇手。在這裡有許多人物出場,包括之間亨利向米克爾介紹家族親人也引出一大堆人名,外國人名字又長,長得也差不多,尤其是芬奇在介紹人物的台詞中還插科打諢,這更加為我們分辨人物造成了困難,無怪乎連米克爾拿著筆和紙邊記邊聽也會說:「我覺得我馬上就要分不清誰是誰了」。不要以為這些人名毫無用處,他們恰恰是影片最重要的線索,也是破案的關鍵。雖然在影片的三分之二,芬奇會很直白的告訴我們兇手是誰,犯案經過。這甚至都不需要去動一下腦筋。但芬奇的電影不像名偵探柯南一樣,讓你去猜誰是兇手,而是讓你去了解破案的過程,這也是芬奇為什麼對兇手和案情毫不隱匿,但卻在線索和破案過程安排的繁冗複雜,製造許多迷霧。我們看芬奇的影片,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所以要注意的就是細節。而在本片裡,分清楚這些人名,就是影片最重要的細節。所以我們會在影片中看到米克爾會在白板上列出人物關係譜,所以最好我們在觀看影片的時候也列出一個人物關係譜,這樣你就會對整個片子有一個最直觀最清晰的了解。如果你懶的去做,那這件事就交給我來,接下來的章節我會提到。

  現在我們繼續跟隨米克爾的進程推動情節的發展。米克爾通過對島上范耶爾族人的訪問得知一個遠離家族定居倫敦的親戚,是亨利的哥哥哈勞德的女兒阿妮塔,這一消息是從阿妮塔的姐姐西西莉亞口中得知的。這是芬奇佈置得一個迷霧,跟推動劇情沒什麼關聯,但是這個所謂的阿妮塔其實就是改名換姓也是整部影片都在尋找的海莉。米克爾就這樣錯過了他要找的人,這是芬奇的慣用手法,讓主角與真相失之交臂,直到影片最後才幡然悔悟,這招在《火線追緝令》和《十二宮》裡面都用爛了。之前提到過米克爾女兒來看望父親並告訴他海莉筆記本上的數字是聖經的代碼,米克爾根據這一線索,得知了海莉代碼中有一個叫瑞貝卡的人,就是發生在1944年的瑞貝卡兇殺案中的受害者。又從偶然翻到的照片確定了從遊艇聚會的照片開始發掘線索。這個時候亨利因病入院,米克爾向迪奇提出需要一個助手,迪奇推薦了薩蘭德·莉絲,到這裡片中的男女主角才有了第一次真正的相遇。

   到這裡影片算是結束了第一部份。然而芬奇也絕不閒著,在第一部份里同時也通過薩蘭德·莉絲的遭遇交代莉絲的生活背景,以及她的性格,外貌,形成的原因。雖然說米克爾在全片占的篇幅比莉絲要多,但他只是線索人物,莉絲才是本片唯一的主角,這點從片名《龍紋身的女孩》就可以看出。但是在這裡我要吐槽一下片名,因為整部影片跟龍紋身沒有半毛錢關係,龍紋身既不是線索也不是重要細節,只是像徵一個的女孩的叛逆,但這個叛逆完全可以用其他定語來修飾,比如沒眉毛的女孩(這讓我們想到蒙娜麗莎)或者有唇釘的女孩,或者被口交肛交的女孩。很重口味是吧,沒錯,芬奇要通過莉絲這一角色傳達的主題就是重口味,也就是是人性的陰暗與墮落,這是他擅長和偏執的部份。

                                                                              

                                                                               三·從莉絲展示主題思想

       莉絲,一個有著吸毒史,精神病史,情緒極不穩定,有暴力傷人前科的少女。在十二歲時試圖謀殺生父,將其燒成百分之八十傷殘。影片沒有解釋她為什麼這麼做,歸咎於精神病肯定是不完全的,但從片中另一主要人物海莉的遭遇,我們可以得知,莉絲八成是受過其生父的侵犯。莉絲和海莉從名字就可以看到她們之間是有關聯的,以致於一開始觀眾一度認為莉絲可能是海莉的女兒,如果海莉逃亡的話(個人覺得海莉年輕時的影像和莉絲也頗為相像)。莉絲造型怪異恐怖,有紋身,雙性戀,性意識淡薄(為了錢願意給監管人口交)。芬奇就是通過這樣一個人物開始植入他的主題思想,當然不會是口述或對白那麼簡單,芬奇必然是通過莉絲生活的片段暗示這一主題的。莉絲從十二歲開始就需要被人監管,她的錢財支出日常行蹤都要向政府匯報。影片就是從她第一個監管人突然病倒,導致她不得不去接受另一個監管人的監護開始。這個新監護人畢爾曼是一個心理變態衣冠禽獸式的偽君子,一面誇誇其詞說自己必須對莉絲進行嚴格的監管,另一面卻暗示莉絲必須為其口交才會支付她日常費用。當莉絲理所當然的照做之後,觀眾詫異了,但芬奇會隨後對莉絲的這一行為進行合理的解釋,一個叛逆墮落,從小受到侵犯,性意識淡薄的雙性戀自然對這種能換取錢財的行為釋然了,現在有多少即使受過高等教育,在正常環境下生長的女孩子都對這種行徑也不以為意。當莉絲再次需要資金的時候,她原以為只要像之前一樣就可以了,於是她居然主動進了畢爾曼的家門,只是沒想到這一次沒那麼簡單。畢爾曼一開始還裝模作樣的問莉絲最近是否還好,當進了房門之後立馬原形畢露將莉絲拷住,對她實施了強暴。

     芬奇對莉絲被強暴這一遭遇,並沒有渲染得多麼悲慘和重視,莉絲被強暴之後甚至還能冷靜的與監管人對話。似乎在美國人眼裡,強姦不算什麼罪惡,強姦殺人才是值得判罰和懲處的罪行。對畢爾曼這一行為,芬奇並未動用法律來判處他。既然之前塑造了莉絲這一形象,芬奇自然會通過莉絲的方法來對付他。果然,隨後莉絲電倒監護人,將其綁在床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重創監護人的菊花,並且在他身上紋身,總算將他收拾得服服貼貼。這種復仇的手段究竟值不值得認同我們姑且不談,至少從這裡開始,莉絲受監控的生活結束了,因此她才得以自由的與米克爾共同查找海莉失蹤的真相。

     別忘了前面提到過的芬奇大剪刀,上述這些情節,你要在第一遍完全看透還是非常費勁的。因為芬奇不會這樣傳記式的交代人物,他自然是要用交叉敘事的方法,故弄玄虛,製造煙霧,要你嘗嘗剪輯蒙太奇的滋味。

                                                                                

                                                                                  四·米克爾的破案過程

    看大衛·芬奇的懸疑片,兇手是誰沒什麼好猜的,犯案過程也沒什麼好猜的。他不像希區柯克,讓觀眾永遠比主角知道得多一點,也不像庫布里克,讓觀眾永遠比主角知道的少一點,他就是讓你和主角知道得一樣多,給你同樣的線索,同樣的思路去跟主角一起深入慢慢偵破案件,細節就擺在那裡,甚至特寫給你,但是他會製造迷霧,讓細節像廢話一樣無足輕重(比如范耶爾家族的人名),又把無關緊要的情節搞得神秘隆重(比如手機收不到信號,貓闖入密室,貓被分屍),至於你能否像米克爾一樣分清哪些是線索哪些是廢話就得看個人領悟力了,這也是為什麼有的觀眾看芬奇的電影覺得索然寡味,有的人卻能沉迷其中。

    才長達2個半小時的影片中,米克爾的破案過程被眾多生活情節和導演的故意製造煙霧所湮沒,再加上莉絲部份的插入來霸佔你的視覺和思維方向,因此要弄清楚米克爾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尋找到真相的才是芬奇影片精髓所在也是樂趣所在。

     破案過程:

     1·獲取線索。

      米克爾答應亨利來到島上查案的第一步就是與亨利的交談中獲取線索。線索包括:a·亨利介紹家庭成員,主要了解案件的受害者。b·回憶海莉失蹤事件。c·展示失蹤的海莉每年都寄回來的物證。d·甘納提供以往的資料f·亨利提供島上的家庭成員和之間的關係,主要提供嫌疑人的資訊。

     2·翻閱資料查證。

     a·通過莫瑞兒警探的筆記還原案件現場(米克爾在筆記下劃橫線淡化到案件發生時的情形,這一創意堪稱經典,最佳剪輯舍他芬奇其誰)。 b·通過海莉的筆記本,得知Magda,sana, R.Y. R.L.Mani等英文和一系列數字(事實上也可以算是訪問莫瑞兒的答案,通過莫瑞兒口裡得知了瑞貝卡案件,瑞貝卡死於斬首)。

    3·通過訪問島上的家族成員。

     a.訪問馬丁和麗芙。b·西西莉亞來訪,牽出妹妹阿妮塔。c·去倫敦訪問阿妮塔,前面提到過這是煙霧,也是一種荒謬。

    4·偶然從資料中得到莉絲參加遊艇聚會的照片。

    5·去資料館查找當天所有照片。

    6·照片單幀播放發現海莉出現端倪,照片中有個遊客用照相機以海莉的視角記錄令海莉害怕的情景。

    7·前面提到米克爾女兒到訪,提示海莉筆記本上的英文旁的數字是聖經《利未記》的代碼。其實在之前米克爾翻到海莉筆記本首頁那段有旁白的文字就暗示了聖經。

    8·通過翻閱聖經,得知瑞貝卡·雅各布森就是海莉筆記本上的第三個字元R,Y。

    9·莉絲通過聖經《利未記》和海莉筆記本的代碼查到海莉記錄的五個人名分別是連環兇殺案的受害者(此處芬奇借莉絲之口故意打亂順序也是噁心的煙霧)。

       a·magda——瑪格達,死因對應《利未記》如果女子親近獸類,皆以處死。

       b·sana——薩拉·維特,牧師之女,死因對應於《利未記》祭司之女淪為娼妓受火刑。

       c·R·Y·——瑞貝卡·雅各布森,死於斬首,手臂被砍,被火燒,對應於《利未記》罪人獻上鴿子,被斬首

       d·R·L·——拉克爾·倫德(之前警官莫貝爾說是羅斯瑪麗·拉爾森,其實不是,這是芬奇故意佈置的噁心的煙霧),職業清潔工兼職看手相。死於1957年。死因與《利未記》靈媒和巫女遭受亂石擊死符合。

       f·mani——瑪麗·霍耶木爾,妓女,死因對應於與《利未記》女子月經與男人同睡需暴露血源。

       莉絲還查到了其他類似犯案手法的受害者

       e·莉亞·佩爾森死於1962年,f·伊娃·加斯塔森死於1960年 g·蕾娜·安德森死於1967年 (時間是關鍵,這裡E和F是煙霧,G蕾娜·安德森是重要資訊,因為,米克爾和莉絲就是從蕾娜和馬丁穿同樣的校服才得出馬丁是兇手的結論,但可惡的芬奇卻把他和煙霧放在一起。)

    10·莉絲與米克爾得知,受害者的名字與聖經裡的一樣,而且都是猶太人,這造成這幾起慘案的連環殺手與海莉的失蹤有關聯而且與范耶爾家族中的納粹有關。

     11·米克爾從6·中提到的在遊行那天拍照的遊客以海莉視角拍攝的照片,照片的主體是一個穿著校服的年輕男人。鏡頭特寫時鐘。

     12·米克爾從舊報紙找到馬丁的父親戈弗里墜海的地方,遭到槍擊。

     13·米克爾從西西莉亞的父親納粹之一的老哈勞德獲得一張景物照片,照片上虛焦的人是年輕時候的馬丁,與6·和11·中提到的那個令海莉害怕的人穿著同樣的校服。暗示此人就是馬丁。

     14·莉絲通過檔案資料找到納粹戈弗裡的資料,得出他就是海莉筆記本上受害者的嫌疑人,但蕾娜·安德森除外。

     15·米克爾對比蕾娜·安德森的與從哈勞德那裡得來的馬丁虛焦照片,發現兩人的校徽一致,得出馬丁就是殺害蕾娜·安德森的兇手。與此同時,莉絲也通過對比遊客拍到馬丁出現在遊行現場和馬丁參加會議的照片得出他與蕾娜是校友的結論。

      到這裡,連環殺人案件算是徹底的偵破了。可是海莉的下落卻仍然未知。前面已經提到過現在的阿妮塔就是海莉,而真正的阿妮塔則死於20年前的車禍,海莉則冒用阿妮塔的名字生活在倫敦。海莉也終於找到了。觀眾和米克爾也終於揭開了所有的謎團。

      然而各位不必說要從影片中分清楚所有的人名以及與案情的關係,但是看這篇文章就已經徹底凌亂了。前面我說過,將為大家整理一下參與到案件裡的人名,這幾乎是看懂影片和偵破案情最重要的線索了,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時間和照片。我會一一解答。

                                                                              

                                                                          五·參與案件的人名和關係

      事實上本部影片可以稱作是「案中案中案」—畢爾曼對莉絲的強暴是發生時間最近也是最外層的案件,這是導演直接告訴我們的,不需要去偵破也不需要法律和災難懲罰的。其次是馬丁對海莉,蕾娜,伊蓮娜的犯罪。最裡層是戈弗里對海莉的五人名單及其他發生在1965年之前的受害者的犯罪。好了,提到這麼多人名諸位已經頭疼,我還是先釐清一下人物名稱和關係,芬奇噁心的在影片裡提到太多人名,有的提供線索,有的的甚至毫無用處目的就是為了製造煙霧,讓觀者像我現在一樣頭疼。所以,在此我只能儘量將人物關係釐清,而且儘量將他們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解釋清楚。

 



 

為了直觀清晰所以乾脆列個表格,因為不會word繪製,所以還是拍照傳上來比較省力。上述表格中只對涉及案件和容易混淆劇情的人物進行梳理,其餘人等皆為芬奇的煙霧,此處不表,好事者可以專門列出這部影片中究竟出現多少個人物(芬奇的可怕之處就連賣監視器和修電腦的龍套也為後面調查阿妮塔與海莉聯繫埋下伏筆,腦容量得多巨大啊)。

           

                                                 六·時間以及照片的作用

  如果你願意再看一遍本片,建議你仔細記下片中所有提到時間的細節。你就會再次從這部影片中找到無比的樂趣和釐清事件的思緒。因為注意本片時間的細節,既能幫助你理解整件案情的經過,又能讓你從中找到破

綻發掘真兇。 ·本片多次提到時間的概念,有的是直接告訴,有的需要間接推理。亨利口述的案發時間是1966年9月21日,當時海莉16歲,這裡提到甘納19歲其實是芬奇的煙霧。海莉自述14歲遭到第一次強姦就是1964年,戈弗里死於1965年,被海莉殺的,馬丁也是在那時第一次犯罪,第一個受害者就是海莉。由此遍可以得出結論,凡是1964年之前遇難的受害者都是戈弗里殺害的,也就是莉絲查到的名單,除蕾娜·安德森之外。至於這是怎麼查出來的我也不懂,只知道是莉絲翻著戈弗里傳記得出來的結論。而屬於馬丁的受害者除了蕾娜·安德森之外,還有伊蓮娜,這是米克爾和莉絲沒有找到的,因為伊蓮娜死於米克爾去訪問馬丁的時候,米克爾聽到地下室有怪響,馬丁說是貓,於是進去拿了瓶紅酒出來,實際上是殺害伊蓮娜。還有米克爾第一次上島亨利對他講述家族人員情況的時候聽到一聲槍響,亨利說是有人在狩獵,其實是馬丁抓捕伊蓮娜。

      時間的另一作用就是證明馬丁撒謊還有還原案發當天的情景。影片中米克爾提到, 但沒說清楚。具體來說首先跟克爾訪問馬丁的時候,馬丁說過一句話,這句話一開始就像煙霧一樣無人注意,除了米克爾之外。後來則成為至關重要的線索。馬丁曾說他是案發當天坐4:30的火車來到小鎮的(4:30這個時間被多次提到,亨利和米克爾都提到從斯德哥爾摩到海澤比隻有4:30這一次火車,這裡也是煙霧與線索並存)。然而,遊艇遊行那天遊客以海莉的視角拍到的照片顯示馬丁出現在小鎮上的時間卻是1:45,此處有一個時鐘的特寫。而亨利曾經說過海莉去參加遊行2點多就回家了。而僕人安娜最後一次見到海莉則是3點20分,此處有家中時鐘的特寫鏡頭。亨利發現海莉失蹤則是在傍晚吃晚餐的時候。將這些線索梳理一下我們可以得出,海莉午飯後參加遊行,1:45看到馬丁,2點多回家找亨利談話,3:20回房。傍晚到第二天躲在地窖。最後躲在阿妮塔的汽車後備箱逃走。

     至於照片的作用則是米克爾破案的重要過程,首先是對比照片分清人物及其關係,其次偶然從照片中找到海莉參加遊行聚會,又從遊行聚會的照片中找到拍照的遊客,再從遊客的照片中找到穿著校服的馬丁,照片上還有時鐘的特寫。又從哈勞德的照片中找到遊客照片上的青年就是馬丁。再從蕾娜·安德森的照片找出他和馬丁是校友的資訊。莉絲則從家族資料中亨利和馬丁參加會議的照片得出馬丁和蕾娜是校友。最終證明是馬丁殺害了蕾娜。

 

                                                                                           七·本片的瑕疵之處

   本片長達2個半小時,但我敢肯定芬奇的最初版本絕對不止兩個半小時,以致於他在最終定剪的時候,其中有些製造懸念的地方最終沒有解答,不疾而終,想必連他自己也忘了當初製造的懸念了吧。

   比如米克爾和莉絲看到貓被分屍在自家門口,莉絲拿著相機拍了照片。影片卻沒有對這一行為進行合理的解釋。還有米克爾和莉絲的性關係發生的完全莫名其妙。米克爾被馬丁槍擊之後,額頭受傷,莉絲幫他縫合傷口。然後米克爾在一直咒罵說兇手瘋了,莉絲則莫名其妙的說了一句沒有人殺你,然後關燈脫光衣服強行把米克爾給上了。此處他們才見面幾次,感情發展也才剛剛起步,如果非要歸咎於莉絲的性意識淡薄,選在這個時間點還是不免牽強,而且這個設計實在太俗了,兩個人不做愛,就破不了案了嗎?這到底是色情片還是懸疑片?

 

                                                                                         八·當之無愧的最佳剪輯

    寫到這裡我已經寫了兩天了,片子也彷彿看了幾遍,越看越沉迷不可自拔,芬奇的電影資訊量太大豐富了,每一個鏡頭每一個細節都有考究都有作用,其實要看懂這部片都已經非常強大了,更何況要拍出這麼一部神片出來。從此要論我最折服的電影導演,大衛·芬奇當屬第一、在細節的考究和出處上能與之並列的也只有《穆赫蘭道》的導演大衛·林奇了。然而對鏡頭的取捨和安排,大衛·芬奇要拿最佳剪輯,無人可與之爭鋒。至於奧斯卡的鎩羽而歸,也只能歸咎於評委們更注重的是古典情懷,懷舊主義,也可能是他們早在芬奇的其他影片就看出了這些端倪已經見怪不怪了。如果你要問我《龍紋身女孩》和《藝術家》或者《雨果》,哪個更好看。我只能說其他電影撐死我也寫不出這麼多字的影評來。還有以後沒做好心理準備和心理建設,老子再也不看大衛·芬奇的電影,再也不寫他的影評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