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千禧三部曲I: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DRAGON TATTOO [2011]

龙纹身的女孩/千禧三部曲龙纹身的女孩(台)/龙纹身女孩

7.8 / 495,296人    158分鐘

導演: 大衛芬奇
編劇: 史蒂芬柴里安
演員: 魯妮瑪拉 丹尼爾克雷格 羅蘋萊特 史戴倫史柯斯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楊廷相

2012-04-01 01:10:59

龍紋身的女孩:越長大越孤單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哦,愛情是狡猾的;

沒有人能夠聰明到;

發現愛情裡面藏著什麼;

只因他會想著愛情;

直至星光消逝 月光遁形;

——威廉.巴特勒.葉慈(W.B.Yeats),「棕色便士」

 

看過《龍紋身的女孩》嗎?


看完全片的觀眾,記憶最深刻的可能不是影片背景中的社保漏洞、金融監管缺失抑或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寡頭經濟;同樣,也不會是通常意義上的探案推理渣滓、抽死剝繭式的「柯南」斷案或是壓迫力十足到令人窒息的芬奇式劇情推進。觀影完畢時,你不會聯想到《火線追緝令》的宗教宿命般詛咒推理、《心理遊戲》般跌宕反轉的任務劇情風物以及《十二宮》的冷酷絕望和類似《返老還童》的人生唏噓回首惘然之情。

 

因為這部片子就講了一個詞,通過一位外表怪異、內心柔軟的有著龍紋身的女孩,Lisbeth。

這個詞就是:孤獨。

 
女主Lisbeth是「有著深度童年陰影的前精神病患者」和「具有瞬間記憶力的高級駭客」。縱觀全片,任何人都無法忽視她身上那些自虐式的誇張紋身和裝飾:耳朵,鼻子,甚至奶頭。聯繫她的成長軌跡和成人後的性格特點,「叛逆張揚」已不足以解釋那些詭異的外在。只有憤怒可以。

 
關於憤怒,《The Space Between Us》有這樣的解釋:「我們隊孤獨和喪失的恐懼是我們變得容易發怒,我們學會通過憤怒來迫使他人滿足我們的需求」。所以不難理解Lisbeth在片中的如下行為:以張狂的摩托代步,以「菊花」被爆為代價要挾、折磨救濟署的性變態職員,與酒吧女郎搞「拉拉」,甚至在男主的木屋內「霸王硬上弓」般女上男下地「強」了男主(這一幕真心精彩)。

 
憤怒,是源自孤獨。

按Ruthellen Josselson的說法,「我們所有人都私底下懷疑我們沒有得到更多的來自他人的情感的原因在於我們不值得(deserve)、不受歡迎。我們將我們自己對他人的給予的體驗與媒體印象相比較,並發現我們得到的不夠(片中女主顯然屬於此類)。」

「很多人都帶著一種痛苦的感覺而生活:認為自己擁有的忠誠並感興趣的朋友比他人擁有得少(讀過《他的國》及《光榮日》的朋友,可能對左小龍和麥大麥有過嫉妒,因為他們的知心朋友總是又多又體貼),配偶也更少激情,依戀對象也不如他人的穩定。」

「為了安慰自己,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他們就抓住了當代文化和治療的中心思想:

我們一生中真正應該做的是學會自己做好所有的事情。愛我們自己、照顧自己、將邊界划得更廣。

成為我們自己最好的(也可稱為「唯一的」)朋友。」

我們的文化催促著我們就是不需要彼此!

 

Lisbeth無疑是孤獨的。她是那樣的空虛寂寞: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卻像鬼魅般心無旁人;回到家裡,掛上耳機,聽著尖銳的搖滾樂,輕輕吸一口指尖的菸捲,外表雖冷若冰霜(《圍城》里,蘇文紈的理想好像就是「艷如桃李,冷若冰霜」吧。。。),心理卻像一艘殘破的、小小的渡船,行駛在如《心靈捕手》中Sean Maguire畫中的飄灑著磅礴大雨的海面上——渴求依靠,希冀港灣。

 

不被愛是令人無法忍受的,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對任何人都沒有真正的意義和重要性。

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們無法擺脫這種不可避免的需求,需要來自他人的情感回應。除非我們知道我們是另一個人情感生活的一部份,否則我們無法感受我們自身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害怕不被人愛的人常常逐漸令人生厭。

 

因此不難理解,在影片後半段,Lisbeth在取得大筆不義之財後,迫不及待地去找男主,在窗外痴痴地看他,見面時低頭回話,掩面含羞、撒嬌意味濃厚地咬咬嘴唇,彷彿在說:以後,我們還能見面嗎?

我想,任何人,即使是世界上最木訥或最殘酷無情的男子,面對眼前這位「嬌弱柔軟」的女孩,都不忍拒愛意於千里之外了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