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真是場好戲

2012-05-11 23:14:36

人生就是一場和孤獨的拉鋸戰


孤獨,是這部電影留給我的全部印象。

被當成不良少年的公立學校的學生,總有激烈的言語、肢體動作和落寞驚懼的眼神,每當接收到被理解的信號,眼裡就會開始閃耀彷彿乾涸的土地被水流灌入的驚喜光芒,從此毫無保留以發送信號波的對象為精神寄託。

代課老師在不同學校之間奔波,短暫停留後又將奔赴下一個目的地,面對另一群年輕但同樣不安的靈魂,踽踽獨行的背影同樣無人可解。正式老師又何嘗不是同樣困惑?每天按部就班,好像整個世界只有自己一個遊魂,無論在學校還是家庭,看著彷彿都是可有可無的一部份——在學校,學生們不把你放在眼裡,領導不把你的建議當回事,同事之間的關係也並非那麼容易走進彼此;在家裡,不順心的子女,沙發馬鈴薯的妻子,於是,最後你只好埋首自己那個並不愉快的小世界——至少你還用每天早出晚歸的奔波為自己保留了這個可以自己控制的小角落。

每次看歐美的電影,都會產生一種感覺,就是西方工業文明背景下成長的人類似乎更容易有心理、精神上的不安甚至疾病。雖然他們有各種各樣的信仰,他們生活在多種族的相對寬容的社會環境裡,但他們的心理疾病群體似乎比很多別的地方都來的龐大。彷彿他們的信仰、他們發達的完善的社會制度並不能給他們帶來更多安全感和寄託。所以,心理學、精神病學甚至是通靈的研究在西方世界非常發達,在別的國家地區習以為常的傳統的但被他們視作神秘主義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所帶來的觸動幅度更大。

電影通篇都在反思家庭和孩子、老師和學生、教育體制對學生、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依賴關係的問題。沒有家長去和老師溝通的學校,沒有家長關心的青春期叛逆小孩,各種家庭問題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影片的主角本人也是畸形家庭關係的受害者——雖然電影裡並沒有交代的非常明顯,依然能感覺到他自殺的母親和他爺爺之間並不尋常的關係。母親的自殺在他的童年留下了沉重的印象,他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靠近、不依賴、不交流,蝸居在這個城市的一間小公寓裡,獨來獨往,在不同學校之間代課,以此避免與任何人事物建立任何長期、穩定的聯繫。女老師對他的愛也無法帶來溫暖,依舊是無果的投入。倒是他從馬路上撿回來的雛妓,生硬的、直接的、原始的感情表達方式,讓他漸漸模糊了界限。自殺女學生的死,是警醒他的最後一擊——為什麼要拒人於千里之外,為什麼不用自己容易與學生進行溝通的天賦去挽救哪怕一個小生命?最後,他面對空無的教室,為想像中的孩子們上了一堂關於如何從孤獨中將自己拯救的課——要去閱讀、學習,以抵禦世界上各種各樣負面資訊對我們產生的不良影響,去維護自我人格的完整,去不斷完善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我想這是導演想要表達的非常重要的部份,雖然聽著有點老生常談,但其實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包括作為觀眾的我。

在看到這一段之前,我從沒意識到不斷的自我完善,其實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最好的方式,讓自己免於墮落、免於瘋狂、免於被逼進死角。我以為不斷求知只是商業社會迫使人生存下來的一種功利方式,所有的學習、進步都是帶有功利目的的。所以,如果一個人生活的意義只在於功利的話,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所有的一切最後都會終結於死亡。所以這種努力是隨時可以終止的,我們並沒有義務非得讓自己更好,讓世界更好。但這部電影告訴我,如果不這麼做,你可能就會漸漸失去方向,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你甚至不能善始善終,最後在看不到盡頭的孤獨的絕望中消亡。

努力,就是讓自己儘可能從無邊際的孤獨中探出頭來呼口氣,好準備迎戰新一波的與靈魂深處無助的孤獨感的鬥爭。這就是一切掙扎的意義,為了讓自己活下去,用更堅強的姿態迎接新的黎明。否則,就會像自殺的女孩一樣,陷入不被理解的渺小自我感知中,最後只好倒下去。

寫到這裡,無意中看到同學的簽名:「看壁虎捕飛蛾,看了一個半小時……」忽然間感到生活的豐富和細膩——這個世界處處充滿啟示和趣味,你所要做的只是換個角度。所以,不要輕言放棄。自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