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戴戴

2012-05-17 04:53:15

誰來拯救缺失的愛


鏡頭感把握力度很強,大部份使用黑白效果與旁白,將冗長的悲傷一再拉長,痛苦在週身蔓延。有紀錄片的寫實和無奈,又有文藝片的娓娓道來和深邃,引起觀眾的不僅僅是共鳴,更多的是對社會的深思。
影片始終貫穿優美的文字旁白,再加上音樂的配飾也恰如其分,充分烘托出真實的畫面感。鏡頭裡毫不誇張地散發著濃烈的抑鬱氛圍,反應美國社會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家長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
孩子是一個需要被引導和關注的群體。在缺乏家庭關愛的環境下,他們從內心缺乏安全感,所以用一種極端的方式來保護自己脆弱而自卑的心理,卻從另一面折射出社會的畸形。他們需要幫助,需要有人來關注他們、肯定他們,讓他們在失去家庭呵護的情況下,還有人能讓他們感覺到溫暖和存在。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和老師應該說是港灣,是救命的稻草。遺憾的是,絕大多數的老師卻未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孩子們內心深處真正需要什麼。他們需要的是關愛,是肯定,是贊同和支持,哪怕一句微不足道的問候,也起碼證明她們的存在。可惜,老師們並未做到。在他們眼裡,這群孩子太讓他們失望,抱怨他們不自重,不為自己考慮,對他們自暴自棄的行為感到憤怒。於是,鄙視、謾罵、譏諷、無奈與失望接踵而至,孩子們的身心在他們看似可以拯救和撫慰自己的老師面前再一次受到重創。於是,他們索性自暴自棄,用冷漠抵抗不堪一擊的脆弱,抵抗這個讓他們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溫暖的社會和人們。
從學校角度看社會,我們更需要的不僅僅是教書,更多的是育人。孩子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當家長放心地將孩子交給學校的時候,學校就要有義務,且需要真的負起責任,深知自己的使命,保證孩子除了學業的順利完成外,還需要給他們一片藍天,在這片藍天下,孩子們的心是乾淨的,不存在任何的雜質和芥蒂,沒有悲傷,沒有煩惱和痛苦。孩子們的生活,理應無憂無慮。除此以外,學校還更應該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存在對社會的重要,以及所謂的價值應該如何體現。這才是教師去要做的。
影片裡,心理老師的哭泣,說明學校尚還存在憐憫和希冀,以為可以通過談話教育等方式可以幫助他們解脫。殊不知,他們由於站的角度不對,再加上從未真正理解學生到底真正缺乏什麼需要什麼,於是,再怎麼的用心良苦,依舊有點牛頭不對馬嘴的無用功。失望之極,本想以打擊的方式摧毀孩子們的冷漠城堡,激發出孩子身上僅存的鬥志,哪知反而令孩子們的自尊心被完全打擊得支離破碎,剩下,唯有用叛逆來維護似有若無的自尊和不被人認可和看得見的軀殼。說不上可喜還是可悲的是,他們依舊堅強地活著,因為他們對這個沒有色彩的社會已經麻木,任何的打擊和挫折就算來得再波濤洶湧,對他們來說,也已經完全失去知覺。或者,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依舊抱有一絲希望,等待有個人將天窗開啟,帶他們看到光亮。
死去的,是因為給了希望,卻最後失望,於是,選擇自殺,是最好的方式罷。痛苦,失敗,一再的失敗只能讓人更加失望。每抱一次希望,都告訴自己和別人,一切都會好的,可是所謂好的結果遲遲不肯出現,痛苦像陰霾一般依舊壓在心頭,讓人窒息。於是,自殺成了解脫的唯一併且是最佳方式。影片結尾處。小女該自殺也反應了社會帶來的壓抑而產生的自殺事件增多。
因為經歷過,所以才能感同深受。這是在影片《桃姐》中的一句台詞,卻在這裡也可以感受得到。影片中多次穿插男主角童年往事,畫面感力充斥著血腥與壓抑。父親的離開,母親的自殺,外公的迷離,殘缺的家庭環境造就了孩子畸形的心理。我們的社會,應該多關注這些群體,缺失的愛,需要拯救。
或者,我們每個人都是病態的,都是孤獨的,我們需要有人撫慰。影片最後的擁抱以及陽光的照進,那一刻,畫面定格,形成一個非常溫馨的場景。整場沒有色彩的黑白場景在這一刻得到緩解和發洩,瀉下來的柔美光束弱化前期一再給觀眾灌輸的壓抑之感,這也似乎在呼籲,社會需要相互溫暖,哪怕路人,也可以從心底流淌絲絲溫情,溫暖別人的同時,也在溫暖著自己。
決定不了出生,左右不了環境,能做到的,唯有讓內心超脫。
力薦去看看,當你遇到困難,不被理解,失望落魄的時候,想想他們,他們比你更需要幫助。你所有的困難和挫折,相對他們來說,太微不足道。我們還未被社會遺棄,曾經在學校還算幸福,如今工作,有領導的器重,有同事的關愛,有歸屬,有朋友,還有很多……起碼,我們的童年不殘缺,起碼,我們擁有更多愛。我們還有什麼不滿足呢?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抱怨呢?作為還算幸福的我們,如果非要拯救什麼,那就拯救我們的內心吧,讓內心變得強大,讓內在的力量戰勝一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