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嬌與志明--Love in the Buff

春娇与志明/志明与春娇2/LoveinTheBuff

6.8 / 1,970人    112分鐘 | Hong Kong:111分鐘

導演: 彭浩翔
編劇: 彭浩翔
演員: 楊千嬅 余文樂 楊冪 徐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馬過河

2012-06-04 09:19:16

在感性與理性之間


本來關了電腦,該睡覺了。但是卻到底意難平,於是還是要打開電腦,記錄下這一刻心中的點滴,我怕一覺睡過去,這一段迷思又消失了。
看完《春嬌與志明》,首先的感覺是對著電腦,呆呆的問自己這電影說了啥,想說啥。的確,完全沒有所謂大片的震撼,但是每一幕,尤其是到後來北京的一幕幕似乎都牽扯著心中的某個角落。我於是想啊,究竟是什麼讓我意難平了。是春嬌對感情的自我確認和堅持?是志明說對過去總是有感情的?或許這是主要的兩塊吧。
是啊,春嬌感動我,她的感性尤其感動我,她對生活質樸的信念也感動著我。她知道自己就是喜歡志明,於是對志明聯繫她沒有抵抗力。人並不總是理性的動物,你可以要求人儘可能的理性,但也要原諒人不可遏止的感性,欣賞這種感性才更貼近對人的認識。啟蒙以來對人的認識總是高盛讚揚理性的價值,殊不知許多的感性才真正表達著人的純真與質樸。也許,作為一個理性的人,春嬌應該果斷的斷了與志明的聯繫,和大叔好。大叔可以給她一個安穩的家,她也到了該安定的年齡了,那段和志明忽明忽暗的感情實在太傷神了,甚至可能斷送習俗嚴重女人應該過的安穩的生活,不是嗎?所以,放手吧,即使再愛又怎麼樣,再愛也難有好結果,理性教導我們面對這樣的感情,不要多想了,放棄吧。春嬌也想要放棄啊,他告訴志明:若無結果,別再糾纏。然而,我只相信春嬌這麼說只是因為這輩愛情的酒太苦了(可是插一句:也許有至苦才有至甜呢~),和志明聯繫的時刻,相見的時刻可以讓她升入雲霄,可是志明終究不完全是她的,當志明不再,她又要即刻墜入地獄,這期間的落差我想是每個常人都難忍受的,幾次可以,多了就要成為恐懼而不是幸福了,所以人們才追求平平淡淡、細水長流的感情。但是,可以知道春嬌終究是希望他與志明之間的那段細而薄的連線不要斷裂。
於是,我們回到志明,發現,幸運的是這段聯繫不細也不薄。因為志明的感情也突出而鮮明。這樣珍視過去,這樣對一個人說:可是人是有感情的啊,我想我們是不該簡單的用「好馬不吃回頭草」的智慧否定掉的,「好馬不吃回頭草」是人們在總結了經驗教訓之後得出的一個理性的結論,是人們總結認為吃回頭草比不吃回頭草造成的不幸更多的理性總結。然而,我想,人的腦子裡不能裝太多這樣理性的結論,生活還是要跟著感覺走,不論這顯著你有多麼幼稚和不堪,但那畢竟是自己選擇走過來的路,無論結局是喜劇還是悲劇,過程是歡喜是憂愁,走過去都會為走過而感慨而不是悔恨。志明沒有遵循「好馬不吃回頭草」的警訊,而是跟著自己的感情走,理智神馬的都是浮雲,我們發現,他真的到最後找到了幸福,也許我們要說這只是電影,可以安排的結局,現實的生活也許是翻跟頭,但即使是翻跟頭,但也是自己經歷的,而且翻跟頭不是結局的全部,必定還伴隨著其他可供回憶的美好,不要用某種標準就認為失敗了,自己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所以也許戲裡戲外我們都需要這樣一些「難得糊塗」的精神,跟著自己的心走,那糊塗就不是糊塗,不理性就不是不理性,因為,到最後不後悔。志明其實是個好人,他有感情,不像現代社會的更多人,用理性的尺子衡量著一切:這段感情是不是有利於日後過上富足的生活、這段感情是不是對日後的事業和生活有影響……我悲嘆在感情上也時刻看著理性的警示線。我總想也許正是感情上的感性催生著其他應該理性的事情上的理性,具體說,比如你有一個很愛很愛的人,你才會變得理性而負責的參與社會活動,為了滋養那美好的感性生命,才有足夠的動力去過理性的社會生活,而這樣社會生活也變得美好了,工作也有了動力,也有了理性活動的動力。而如果對感情也理性的對待,那麼對社會反而可能不理性了,沒有那個源頭活水,之後的生活就舉步維艱,因為沒有安頓好自己的心,如何安頓好生活。也許在這裡,我要大聲說還是要相信愛情,還是要追求愛情,如果沒有更高的追求,例如對社會的擔當,那麼追求愛情是最好的動力和最好的根基。只有這樣人才能幸福呢!
春嬌終究也是一個勇敢的人,她相信生活在她的愛里她才能真正的幸福,如果沒有這愛她寧願一個人孤單。她終究沒辦法行屍走肉地和大叔走在一起,大叔也不理解他,大叔也不太理解愛,大叔活的有點太理性。黃曉明演的角色就不錯,我開始一直覺得那個情節的安排純粹為了無厘頭的搞笑,增添笑料,但是現在覺得也許有深意可以挖掘,我們都不可理解,但人家就是愛上了一個醜女人,但只要他幸福,別人的看法就沒那麼重要了,理性的標竿不達到也罷了。
這個故事有個優美的結局,因為春嬌和志明都是真性情的人,愛了就愛了。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悲劇,因為總是會有一方用理性來思考感情,這時感情用事的那一方就是那個拉皮條不願放手的小孩——受傷。但在我看來,這傷受著也沒有那麼悲劇,也許這裡面透著一絲喜劇,因為他在真正的面對生活,我想說前者可能是「喜劇中的悲劇」,後者是「悲劇中的喜劇」。
生活還在一幕一幕的上演,可是最重要的就是守住自己的重心,問自己的心要什麼,當然如果心告訴你的想要的是沒辦法得到的,放手也不失為良策,這時也許是我們遭受了悲劇。但是,生活還在繼續,帶著悲劇前行也並無不可,直直的面對生活也許是更重要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