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蒲公英--Tampopo

蒲公英/Dandelion/Tampopo

7.9 / 22,625人    114分鐘

導演: 伊丹十三
編劇: 伊丹十三
演員: 山崎努 宮本信子 役所廣司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陸支羽

2012-07-07 21:22:29

《蒲公英》:季節的勇氣


在電影院瀝風沐雨的黑光里,伊丹十三借[蒲公英]之名,道出了最通俗的命運註解,他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及至他躍樓而下的1997年,庸人的誣衊誹謗,都最終消融於精神潔癖的光束中。一如[蒲公英]開片所言,人在死前會看到電影一樣的東西,幾秒鐘內看盡人生的萬花筒,即便以肝腦塗地為代價。

1985年,繼處女作[葬禮]一舉成名之後,52歲的伊丹十三開始執導[蒲公英]。那年,一紙美利堅「廣場協議」預演了日本泡沫危機,致使民心紊亂,大林宣彥、森田芳光等人便紛紛將創作目光投向了小說改編,拒不涉世;唯伊丹十三毅然一鼓作氣,又一次堅定地投身於市井倫常,以日本餐飲文化為佐,續演了一出活色生香的社會諷刺喜劇。[蒲公英],就此誕生於窮途末路的日本影壇,後又為世人喻為「日本版[飲食男女]」。據此,越來越多的評論家悄然將伊丹納入「社會派」導演行列,及至[鴻運之女]熱潮鼎沸的1990年,這番論討更是發展至頂峰。那年,《電影旬報》根據80年代整十年的創作力,投票評選了十大導演,伊丹榮膺第三、甚而位列黑澤明之前。至此,回望伊丹的創作履歷,我們不免慨嘆,[蒲公英]作為其創作生涯的第二部,即已如此堅守民間立場,這無疑是對「個人人道主義」最有意義的薪火相傳。然而,不同於日本新浪潮的悲憫與怒放,伊丹十三在[蒲公英]中所宣揚的,更是一種「喜劇的憂傷」,一種桀驁的悲愴,一種排除萬難奔行於世的勇氣。

縱觀影片,伊丹十三看似只以「拉麵」為切入點,實而卻以小見大地將整座城市甚或世間眾人的食物規則都熔鑄在了其中。簡言之,民以食為天。據此在[蒲公英]中得到了最完整的詮釋。從影片整體而言,伊丹以女主角蒲公英為敘事主線,以黑幫白衣男為人性副線,同時將多組人物關係如食物鏈般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並捕捉人生百態於其間。其中,蒲公英跟隨黑郎學習拉麵的過程,無疑是影片最勵志最歡快的部份。為了幫女主角蒲公英重塑人氣盡失的拉麵館形象,黑郎決心「英雄救美」,對蒲公英進行了洗心革面式的魔鬼訓練。伊丹就此以極具喜感的手筆描摹了蒲公英初識黑郎的情境。暴雨之夜,卡車司機黑郎以一身牛仔裝束落腳「來來軒」麵館,正巧遇一群惡人侵擾蒲公英,遂打抱不平。這番奇遇式開場為後人眾說紛紜,[蒲公英]亦由此被諸多影迷捧譽為「拉麵西部片」,恰與義大利「通心粉西部片」相得益彰。殊不知伊丹是否有致敬西部片的念想,但運籌其間的電影元素確有風範十足的西部片諧趣。及至黑郎開車遠去的收尾,更神似西部牛仔的瀟灑之舉。

回望黑郎對蒲公英的「魔鬼訓練」,實而亦是伊丹十三巧借「拉麵」之名在為觀眾指點迷津。伊丹就此著力呈現了一系列「魔鬼訓練」的精妙細節,將深厚的拉麵之道及生活之道蘊藏其間。影片中的黑郎則以拉麵行家的身份,認真擔起了指導蒲公英如何經營麵館的重任。比如觀察客人的飢餓程度,觀察其是否趕時間、是否新客,以及麵湯的水溫應如何調控。又如對端水、撈麵的速率控制,如何養成健康的作息,以消除萎靡不振。再如對他人製麵妙方的「偷師」,以總結自身經驗教訓。而蒲公英更是巧扮間諜,混跡入別家麵館以竊取所謂「商業機密」。除此之外,黑郎還帶蒲公英拜訪了與流浪漢為伍的拉麵大師,以及家境富裕的美食老人。至此,拉麵之道的精髓亦隨之顯現。亦如伊丹自己所篤信的,拉麵之道,除卻對拉麵「色香味」的外在把控,更應把控的還是吃麵人的心。而真正的美食家,亦從來不會過份關心食材名貴與否,其更在意的猶是人心對食物的態度。

與此同時,伊丹亦藉著影片中黑幫白衣男這一角色,敘言了「食色性也」的本能之惡,亦即惡有惡道。逆向於蒲公英對食物的純善之念,白衣男則將暴力與情色引入食物之中。如開片影院橋段,他對吃薯片發出聲音者施以重罰;如酒店床戲一幕,蛋糕、檸檬被塗抹於女人裸體,甚至放活蝦於其腹部,將性愛中的扭動與活蝦的掙扎融合到一起。而最具隱喻色彩的一幕情慾戲是在海濱,踏浪少女手托牡蠣讓白衣男吮吸,而牡蠣的銳殼則劃破了男子的嘴唇,鮮血與黏液舔舐著遠空下的鏡頭。印象中,實相寺昭雄在[曼陀羅]海灘一幕也呈現過類似的隱喻情色,遂就伊丹的譬喻而言,其不僅僅在於將少女詮釋為牡蠣主體,而更在於升騰其間的一股巫性氣息;而這股巫性,亦正與實相的[曼陀羅]相映成趣。至於白衣男最終的死亡,與其說是死於暗殺,倒不如說是死於精盡人亡。吃本能與性本能已然完美共通於其身。而臨死還想著吃,這麼荒謬可笑的事,恐怕也只有山田洋次「看電影看到死」([電影天地])這樣的結尾足以相媲美。

而正如影迷所篤信的,[蒲公英]的創作過程,亦是伊丹對其民間立場的堅守過程。而更具傳奇色彩的是,早在[蒲公英]劇本創作之初,伊丹便已蹲點摸透了拉麵行業的條條框框,包括拉麵及調味劑的品種,麵條的各類製法,色香味的優劣區分,不同顧客的偏好,他甚至上街擺攤賣拉麵,以求將最市井最真實的體驗融入電影。在此期間,伊丹也早已物色了幾家拉麵館作為影片拍攝地,其中東京荻窪的「佐久信」麵館便最終有幸成為了[蒲公英]中的「來來軒」。由此,我們才終於恍然,緣何影片中的細節能夠如此精道細緻,比如對吃麵過程的儀式化剖解,對吃法的各種展示,以及對拉麵之道的品頭論足,在歡笑之餘,又足以令觀眾肅然嘆服。換而言之,伊丹實而是借[蒲公英]之名為不了解日本飲食文化的觀眾打開了一扇窗口。據傳言,正由於這部影片,很多原先對日本一無所知的人竟成了「日本通」,甚至許多外國影迷還仿照著影片中的「來來軒」也開起了拉麵館。

無獨有偶,[蒲公英]的上映同樣成為了80年代日本影壇的盛世。而在美國日後公佈的日本電影票房榜上,其更是名列第二、僅次於1996年周防正行的[談談情跳跳舞]。不得不提的還有影片的強大班底,除了鈴木晄的出色剪輯,[蒲公英]更沿用了前作[葬禮]的主演班底,鐵打不動的宮本信子,影壇常青樹山崎努,以及黃金男配大瀧秀治。除此之外,伊丹還任用了渡邊謙,飾演山崎努的年輕副手。那年,26歲的渡邊謙還青澀如初,但藉著曾在蜷川劇場魔鬼式排演的經驗,及其出色的悟性,大為伊丹所賞識。至於宮本信子,作為伊丹遺書中「日本最好的妻子、母親和演員」,則無疑已成為伊丹電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正如高峰秀子之於成瀨,岩下志麻之於筱田。及至[蒲公英]上映兩年之後,信子更如抖擻的飛燕草歡奔狂笑於[女稅務官],那一刻亦將永載於日本電影史冊。只遺憾,歡樂那麼短,悲傷那麼長。伊丹自殺後,宮本信子即隨之淡出影壇,於是,世人再也記不住那風信子般搖曳的大笑,更多的,卻是那句令人動容的呢喃,「她不是在演戲,而是真的在哭」。

原載於《看電影》「東瀛映畫」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