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鬼店--The Shining

闪灵/鬼店(台)/幻觉

8.4 / 1,107,995人    146分鐘

導演: 史丹利庫伯力克
原著: 史蒂芬金
編劇: 史丹利庫伯力克
演員: 傑克尼柯遜 雪莉杜瓦 丹尼洛依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老匪

2012-08-15 09:26:33

all work, no play ,makes jack dull boy.


看了很多評價,發現大家忽略了一個重要細節,就是男主寫的所謂小說中只有一句話「all work,no play,makes a jack dull boy.」這是一句諺語,用中文來說叫「只工作,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這句諺語是用來勸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要過於嚴厲和教條,遊戲對孩子的發展也很重要。
如果這句話沒有意義的話,就沒有必要用在這麼關鍵的地方,給予這麼多的鏡頭了。

很多牛人已經從電影中涉及到的歷史和原著小說的情節做了各種闡釋,我非牛人,也想湊個熱鬧,借題發揮,從心理世界的角度來談談個人拙見,純供娛樂。
以下是由一句諺語引發的聯想。

首先,一個基調的假設,房子可以理解為人的心房。在心理諮詢中,做催眠或者意象對話,通常都會用「房子」這個意象來代表來訪者的心房。「多重人格」是現代社會中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心理學術語了,那麼「人人心裡都有鬼」這個話現在也容易被人接受。在電影中,這是一個陰魂不散的房子,裡面住了諸多鬼魂,其中有些鬼魂還可以和男主交流,可以暗示和引誘他內心的黑暗,最終使他陷入瘋狂。

普通人的多重人格通常整理得比較好,既能靈活應對生活中不同的自我角色,也能比較流暢自然的變換,並且清晰地知道自己不同的人格面貌都是自己的一部份,不會產生分裂感,即使有一些小的人格缺陷,對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會產生太嚴重的影響。而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人可能無法實現人格轉化,有的人可能就會滯留在幼年時期受過嚴重創傷的心理年齡,平時這個受傷的幼稚人格不會顯現出來,而當現實中發生了類似的傷害情景時,病人的人格就會退行至早期受傷時的心理年齡。這樣的傷痕沒有經過及時處理的話,會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累積,最後形成一個模式,即使現在的刺激很弱,也會激發出強烈的神經質反映。

在早期經歷中,尤其是2歲以前,嬰兒還不太分得清楚「你」和「我」,也就是客體和主體,所有養育者會被嬰兒的無意識儲存為客體意象,如果在2歲以前,經歷過與親生父母的創傷性分離,絕大多數嬰兒會停留在「你」「我」不分的混亂階段,與他人的邊界感很弱,那麼無意識中的客體意象——養育者會內化為自己人格的一部份,根據成長經歷加強或減弱。卡在這個年齡階段的人通常會在青春期爆發以「人格障礙」為基礎的嚴重心理疾病,少有病人能夠徹底健康恢復。那種極度自戀,無法設身處地感受他人的成年人,通常在這個年齡時經歷過創傷。

根據電影中的各種細節可以大膽假設,構成整部電影的重要角色都同屬於一個人(姑且稱他為R),而一家三口是其主導人格。男主是受傷的幼稚人格,卡住的年齡大概就是2、3歲;女主是早期母親的客體意象;兒子是具有成長本能的人格。

R的母親應該是一個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個性懦弱,現實生活沒有成就,將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在早期養育中對R寄寓過份期待,長期表現為失望和不滿。R的部份人格(男主)認同了母親的個性和對自己的評價。電影中男主與僱主面談可以看出他事業失敗,並且有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渴望成為了不起的作家,後面鬼魂為他打開儲藏室的門時用的挑釁方式可以看出,他對自己不滿,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敏感,會因此作出激烈地行為反應。但事實上非常羸弱,從他那表面軟弱的妻子可以輕易對抗他可以看出,尤其是最後用斧頭劈開浴室的門,但妻子用刀割傷其手就可令其放棄可以看出,他在成長中個人能力發展受到阻礙,遇到困難就會放棄。最終將一事無成責怪到早期的經歷——all work,no play,makes jack a dull boy.這樣聯繫,這句話才有價值。

電影中的兒子代表具有成長本能的人格。每個人都體驗過成長的本能和拒絕成長的本能之間的對抗,大多數人都是成長的本能戰勝了拒絕成長的本能,最終能夠擔負成年後的責任,而少數人對抗失敗,心理年齡滯留在幼年時期,完全無法應對成年人的生活。
母親對於孩子的意義就是包容和支持,在影片中的母親雖然弱小,但具有保護孩子的本能。在她的支持和保護下,孩子才得以倖存。(所以不能只是否定自己的父母,否定他們就是否定掉自己的一部份。女主所代表的母親意象仍然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影片中幼稚人格(男主)完全無法抵制潛意識中的拒絕成長的本能,受其誘惑徹底爆發,但其低幼的特點使其無法真正實現消滅其他人格的目的,最終被仍具有母愛特點的客體意象(女主)和成長本能(小孩及其閃靈)戰勝。

黑人廚師比較類似心理諮詢師的介入,幫助人格中有希望的一面,為其搭建成長的空間——送車,當然成長也是很艱難的——大雪封路。

只是因為這部電影產生了些聯想,並不是全面客觀評價電影本身,類似打胡亂說,請看官不要太較真。除了這種聯想,還可以把每一個角色都拿來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進行分析。

另外,從真正人格健康的角度來說,不應讓某一人格消失(男主死亡),在個體的人格結構中,每一個人格都具有其建設性的意義,對於幼稚的人格應該採用理解和接納的方式,認可它是自己的一部份,不厭惡不排斥也不縱容,才能實現真正健康的人格整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