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崛起/黑暗骑士黎明升起(台)

8.4 / 1,832,404人    164分鐘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安海瑟薇 連恩尼遜 喬瑟夫高登李維 湯姆哈迪 蓋瑞歐德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安德烈大叔

2012-08-31 06:58:17

俠的神性與文明的 反縐——黑暗騎士崛起


    蝙蝠俠黑暗三部曲可以當之無愧的冠予偉大之名了,這或許是繼魔戒三部曲之後好萊塢最精彩的一次勝利,在平庸、膚淺、紙醉金迷的好萊塢英雄主義大幕之下,黑暗騎士和他背後的人一躍而起,給浮華俗艷的大幕留下一道過目難忘的深黑色印記。打破歷史與成見的種種桎梏,幕後功勳諾蘭從骨子裡重塑了這個塵封已久的黑暗騎士,並用傲人的成績給漫畫英雄立下了難以企及的新標竿。7年時光飛逝,這回黑暗騎士徹底消失在黑暗之中,諾蘭以他的驚人的才華完成了這曲宏大深邃的終章,在表達自我思考的同時,也讓蝙蝠俠這個漫畫英雄以超越其自身的印記深人人心。
  
   可以說蝙蝠俠黑暗三部曲在商業與藝術之間達到了較為完美平衡,目前前兩部都位列IMDB TOP250之內,如果第三部能夠位列IMDB前250的話,那這將是一個耀眼的記錄。在票房上,蝙蝠俠的成績自然也是傲人的,前兩部的票房將近14億美元,第三部雖然受到槍擊事件的影響,但是目前票房也一路看漲,真可謂名利雙收,這也算是對黑暗三部曲的最實際的褒獎吧,蝙蝠俠黑暗三部曲的這種成功在現在的好萊塢是罕有的,這不僅僅是諾蘭個人的成功,也是好萊塢電影工業,乃至電影內在的西方思想體系的一次成功。黑暗三部曲不僅僅在在動作片劇情片的領域裡達到了高的水準,其背後的深度更是好萊塢主流電影所少有的,諾蘭個人電影風格對整個系列風格的影響巨大,可以說是諾蘭重新賦予蝙蝠俠這個超級英雄予魅力。
  
   其實第三部黑暗騎士崛起算是三部之中較為粗糙的一部,整體水準不如前作,尤其是劇情對於貝恩這個大反派的處理過於生硬,相對於前作對小醜的精雕細琢,終章的貝恩顯得過於平面化,缺乏深度和層次上的挖掘,故事結構上也並沒有前一部精細,不少地方存在漏洞,總而言之對於諾蘭來說,騎士崛起算是比較平凡的一部作品,但對於一部動作片來說,它仍舊是一等一的好片子:製作精良,劇情緊湊得當,高潮迭起。但是從故事深度上的挖掘來說,諾蘭執導的這終章雖然很賣力,但是似乎又有點力不從心,第二部的超高人氣給第三部帶來了壓力,《黑暗騎士》是諾蘭自己所樹立的一座豐碑,也是諾蘭最大的敵人,終章要超過偉大的《黑暗騎士》對於諾蘭來說就是要自己戰勝自己,前兩部的大構架和所提出的終極問題也給了第三部很大的壓力,對於諾蘭來說,如何為自己的三部曲完美收尾是一個相當難的挑戰,諾蘭真的很難。最後我們看到:第三部很賣力的想把前面自己提出的問題解答清楚,給出超越黑暗騎士的句號,但是最後交的答卷卻有點含糊和矛盾,諾蘭在黑暗三部曲的最後一役上發揮並不出色。這答卷的含糊與矛盾也是西方文明信仰自我解構中的矛盾,《黑暗騎士崛起》給出的回答蒼白無力。對於三部曲一直關注的善惡的討論,我的結論是:既然選擇相信上帝,那你就不可避免得承認撒旦的存在,因為這兩者存在於一個維度之中,相依相生,而你選擇不去相信撒旦存在,那麼你也得放棄上帝。蝙蝠俠就是雙刃劍的一面,另一面是小丑,是貝恩,是更多的罪惡,這兩者互存又互相矛盾,這種矛盾是蝙蝠俠所代表的純粹信仰與人自身所定下的體系、制度之間的矛盾,我想蝙蝠俠的力量不僅僅是來自於憤怒,更多的是一種純粹的信仰吧,這種信仰源自於對西方思想體系的高度認同與信任、源自於西方文明幾千年的深厚根基。其實蝙蝠俠本身作為社會利益的既得者,秉承西方文明的主流思維,捍衛自己的王國自然是合理的,即使是最後像耶穌基督那般獻身,也是對普世價值觀的一種繼承吧。
  
   貝恩這個角色比小丑更粗暴和直接,如果說小丑是高智商的犯罪大師,那貝恩只能算土匪暴發戶了,兩者所做的行為也有很大差別,小丑本質上便是一個瘋狂的無政府主義者,通過犯罪來進行他的社會實驗,打破資本主義文明、道德、信仰與民主的虛偽天平,企圖從精神上徹底瓦解整個城市的虛偽表象,企圖從精神上鼓動民眾的黑暗演化,但是最後他敗了,不是敗在計謀,而是敗在對西方思想與文明根基的低估上;然而相對貝恩而言,小丑幾乎可以算無害的了,貝恩對西方體系的摧毀是從物質上開始的,徹底征服整個城市,讓民眾去自我演化,片中攻佔黑門監獄的片段很難不讓人想起法國大革命中的「攻佔巴斯第監獄」,法國大革命中的巴斯第監獄是專制統治的象徵,而電影中的黑門監獄又是代表什麼呢?資本主義不是一直在標榜民主嗎?貝恩算是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他把革命的矛頭對向了體系的頂端人士,批鬥審判富人,還權於民眾,而影武者聯盟最初是標榜城市裡的所有人都是罪人,必須毀滅哥譚的,所以這種群眾革命一開始就是一出鬧劇,電影中的無產階級「革命」從一開始就是虛偽的,這無產階級運動是建立在集權基礎上的(貝恩控制中子彈),這也就授人以柄了,蝙蝠俠所代表的體系力量有了一個良好的藉口去奪回政權,而乘此機會,也通過蝙蝠俠的自我犧牲解決了蝙蝠俠的「戶口」問題。諾蘭對騎士崛起故事的設計可謂用心良苦,直指現實美國存在的一些矛盾和一些社會難題,階層之間的矛盾、金錢政治、制度漏洞、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等等,哥譚之圍就把美帝表象的一團和氣之下到處暴露著一些不安的因素表達出來,蝙蝠俠的劇本適當的、很聰明的填埋進了一些現實的不安,雖然是戲說,但是卻非常具有嚼頭,但可惜的是,影片中對現實的一些寓指既顯蒼白無力又自我矛盾,這是蝙蝠俠這個題材本身對電影深度廣度挖掘的一種限制吧,不過作為一部打著好萊塢標籤的英雄主義電影,蝙蝠俠黑暗三部曲已經做到了極致,黑暗三部曲裡的蝙蝠俠披著一件真正深黑色的外衣,這外衣黑,真他麼黑。
  
   諾蘭對於善與惡、理想與現實鬥爭的討論貫穿了整個黑暗三部曲,韋恩毫無疑問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用一己之軀對抗整個現實的醜惡面,一次一次倒下,一次一次起來反擊,毫無保留,越到後來他越深知現實世界中的制度、法律、民主的不堪一擊,但是他仍然抱著對理想的信仰,像一個孤獨的聖人,承受一切痛楚,俠的外衣下是神性的光輝:像基督一樣懷揣信仰拯救世界,像基督一樣承受一切痛苦並背負人們的種種誤解,像基督一樣寬恕那些有罪的人,像基督一樣獻身之後重生。這無疑是西方藝術對「俠義」的理解了,是一種具有「神性」的俠義。有再好的武器,再多的資產,韋恩終究還是哥譚最孤獨的一個人,因為他承擔的是救世主的責任。阿爾弗雷德的出走實屬無奈,他希望韋恩能做一個普通人,而不是一個救世主,但是韋恩選擇了後者,雖然到了最後,韋恩「解甲歸田」,但是救世主角色並沒有因此消失,羅賓即將繼承這一切。
  
   站在更大的角度去說,蝙蝠俠大體上代表的就是一種信仰,一種對理想的純粹到幼稚的信仰,一種獨屬西方的普世信仰,人會死去,信仰不會死,信仰才是整個文明的根基,其實最最難能可貴的是,黑暗三部曲不僅僅只融入了西方文明中不斷強調的信仰精神,更深刻是他體現了西方文明的一種自我反思和憂慮,而這後者,便是黑暗三部曲能稱之「偉大」最重要的原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