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消失的子彈--The Bullet Vanishes

消失的子弹/奇案风云之消失的子弹/TheBulletVanishes

6.5 / 2,264人    USA:108分鐘

導演: 羅志良
編劇: 羅志良
演員: 謝霆鋒 劉青雲 楊冪 井柏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張錦滿 Moonie

2012-09-19 03:30:17

推理電影核心仍在人性與愛情


 
  在弱智電影觀眾充斥的時候,有製作人花巨資認真製作推理電影《消失的子彈》,促使觀眾思考,驅趕觀眾弱智思想,可說功德無量,實在有心。
監製爾冬陞與編劇、導演羅志良在宣傳此片時說構思這個故事用了五年時間。創作人反覆研究橋段,花費長時間,目的無他,是創造難以破解的殺人兇案,令該「犯罪」完美。
創作人相信如此製作完美犯罪的電影,才會好看、引人入勝。實情是否如此呢?
網上有偵探小說寫作指南,而坊間也有東野圭吾名作《名偵探的守則》,邊講完美犯罪故事又邊分析評論。創作者和受眾都追求完美犯罪故事,皆因大家都認為完美犯罪是智力遊戲。受眾在追故事的過程中,思想得到很大啟發,思考方法和角度會轉變,甚至智慧也會增加,因此會看到津津有味,有滿足感。換句話說,完美犯罪故事,就算是氣氛嚴肅,也會是大眾喜愛的娛樂。

可是,小說橋段、電影劇情,儘管精心設計,漏洞其實依舊難免。完美犯罪故事畢竟罕有。我不爭論《消失的子彈》的故事是否完美犯罪。只看該故事破案玄機,竟來自楊冪所飾演的「盲女」算命師小雲雀,她又是情報收集員,由她來解釋小鳥抽籤的騙局勾當,來啟發劇中偵探去破案,便實在不高明。我也不爭論看過《消失的子彈》後,受眾會得到什麼?他們思想得到啟發嗎?會有新角度來思考嗎?而他們智慧可大幅增加嗎?我想討論的是,看這部電影,如果感覺趣味並不盎然,也不津津有味,原因在哪裡?

我最近在香港看到兩齣偵探話劇《玻璃偵探 An Inspector Calls》(1921年)、《坷廬謀殺案The Hollow》(小說1946、劇本1951),找到了答案。推理故事要受眾看得津津有味,原來除了劇情豐富緊湊而又有出奇不意的爆炸性結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受眾在看故事期間,會學到從新角度來思考,智慧提高,甚至人生思想也得到啟發。這樣他們才會看得入迷。上述兩齣偵探話劇核心是探討人性,並講出人性的特徵。受眾看過之後,會對人生、愛情有多些了解。
提出英國名作《玻璃偵探》、《坷廬謀殺案》來,並非要《消失的子彈》製作人在John Priestley和Agathe Christie的作品面前尷尬,而是想講出,創作要受眾陶醉的推理偵探故事,並不能只一味追求完美殺人。相反,你肯大篇幅描寫、分析人性、愛情,讓受眾對人性、愛情方面有所啟悟,並令他們在思考方面有新角度,智慧有增加,也一樣會令他們看到入迷。

《消失的子彈》拍得認真,興建一間子彈製造廠來,在中國電影而言,是大製作格局。大牌演員與臨時演員服裝、造型和化妝都儘量模仿民初時候味道,風格化表現頗為統一,而且攝影運鏡、角度都花過心思。此外,故事鋪排有懸疑氣氛,又有精心埋下的伏筆,而結局真相亦有震撼效果。然而我覺得,花巨資拍攝大製作電影,只為解釋一個小謎:子彈如何消失,而沒有描寫人性、愛情、人生等等,無疑輕重錯亂,是個缺陷。解釋誰是兇手、殺人過程怎樣、誰是陰謀主腦,那些小智慧只能叫觀眾痴迷一會,離開電影院便忘記。
  歸根究底,創造大製作電影,不變硬道理是要令觀眾對人性、人生、思想有所啟悟,思考角度有所轉變,又能增加智慧,他們看後幾年後都會記得某些畫面和情節。至於那些叫人痴醉的有趣內容,離不開人性愛情的描寫。(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