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粉红色的一生(港)/

7.6 / 90,981人    140分鐘

導演: 奧利維爾達昂
編劇: 奧利維爾達昂
演員: 瑪莉詠柯蒂亞 希薇泰絲特 克洛蒂爾德高倫 帕斯卡葛雷果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兒戲

2012-11-07 23:57:29

一部好電影成就一個演員,一段音樂,一個導演,一個編劇,一個攝影師,一個錄音師,一個觀眾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對於電影《玫瑰人生》實在是有太多覺得值得總結和分析的地方,今天主要分析其敘事結構的運用、重要女性角色的刻畫、重要男性角色的刻畫~
首先是敘事結構的運用。《玫瑰人生》的敘事方法十分獨特,乍一看似乎有些凌亂,稍作整理可以看出該片講述了伊迪絲一生中的三段生活,第一階段:即小時候的經歷到成長為一個優秀的歌手;第二階段:職業生涯的頂峰期身體、情感狀態漸漸進入低谷;第三階段:死前一段時間對於自己一生的回想。這樣的三段是以交叉敘事的方式同時進行的。這樣的方法告別了單純記錄一個人的一生這樣單調的順序講述法,而是在交叉亂序中找到了情感的延續。首先一開始,伊迪絲昏倒在台上,呢喃著「我還要繼續活下去,讓我回魂再生」,於是開始了伊迪絲小時候的段落敘述。這樣的接洽讓觀眾有種陪著這個傳奇歌手再活一遍的感覺。而伊迪絲在妓院的時間裡,一次被蒂迪內畫上小丑般的紅唇由第一階段轉第二階段時伊迪絲正在照著鏡子畫著紅唇。本來一個似乎沒帶有太多感情的鏡頭卻因上一個鏡頭中小丑紅唇而似乎帶有情感,那種情感又不像刻意為之,是種鏡頭上什麼也沒講,卻讓觀眾覺得什麼都講了的感覺。三段平行講述,也許不僅僅是主人公的情感,這樣的敘事方法更多的是讓觀眾的情感得以延續。三條線路混合加大表現了主人公生活的糾葛,使得不平淡的的故事變得更加跌宕起伏,讓人對伊迪絲的生活有種深刻的「傳奇」感。
片中首先是對於主人公伊迪絲的人物塑造極其有特點,總聳著肩、說話痞里痞氣,還酗酒的形象特點都十分鮮明。還有伊迪絲對於愛情的態度。她的幾段愛情有的感人,有的讓人覺得莫名其妙,但是伊迪絲對於每段愛情卻都是付出了她的全部。首先是在小酒館中的艾伯特,他對伊迪絲粗魯、蠻橫,還向她要錢,讓人以為是個黑社會。但是艾伯特走時,伊迪絲喊了一句對不起,又從伊迪絲好友莫莫內口中可以推斷出此人是伊迪絲前男友。後來伊迪絲和雷蒙德•埃索之間亦師亦友亦情人的感覺,和美國小男友因車禍結束的感情,和馬塞爾的深刻愛情以及最後的丈夫,都看得出伊迪絲對於愛情的投入。這讓人想到這與伊迪絲幼年時期的情感匱乏有關,讓心覺得有些滑稽,又十分辛酸。
對於其中幾個主要的女性角色,本片用著對比的情節將這幾個女性角色簡單又鮮明的刻畫。首先是伊迪絲的母親,她的出場時把女兒扔到一邊,自己在街角唱歌賺錢。唱的「我居無定所……」展現了其母親的生活,再加上她對於質疑自己的人大聲吼著自己是「藝術家」,這與伊迪絲有著驚人的相似。伊迪絲在酒吧遇到自己前男友時也喊著自己是「藝術家」,另外便是雷蒙德與她初見時說她是「了不起的藝術家」,這讓伊迪絲有著極大的滿足。在伊迪絲和她母親兩者便有著對比。
還有一個便是妓女蒂迪內,她對於伊迪絲來說應該是亦母亦友。蒂迪內也為伊迪絲唱過歌,即在給伊迪絲洗澡時唱的「我光溜溜的站在河中……」這首歌同樣表明了蒂迪內的身份。伊迪絲貫穿片中的是她對聖特瑞沙的崇拜。這一點是蒂迪內給她的影響。按照伊迪絲生長的時間順序來看,第一次禱告是蒂迪內帶伊迪絲到特瑞沙像面前為她祈禱可能重見光明。第二次是在馬戲團,伊迪絲聽到特瑞沙的聲音,為蒂迪內禱告,特瑞沙說出「你孤單的時候我都會陪著你」。因為伊迪絲從小身邊便沒有一個固定的可依賴的人,所以她對於特瑞沙的崇拜帶有了一些孤獨感。
本片中除了伊迪絲唱歌外,另有三個女人在片中唱過歌,一個是伊迪絲與艾伯特吵架時酒吧歌手,但那屬於背景音樂,並無過多描寫。另外兩個便是伊迪絲的母親和蒂迪內了。二人一個是伊迪絲親生母親,一個是親似母親,本片用二人唱歌來對比。伊迪絲母親唱歌是為了實現自己「藝術家」的幻想,但蒂迪內唱歌則是為了逗伊迪絲開心。兩者的區別感油然而生。
接下來是幾個對於伊迪絲有著極大影響的男性角色。首先是雷柏磊和雷蒙德的對比。二人皆為伊迪絲事業上的幫助者,但又十分不同。極其明顯的就是在二人的指導下,伊迪絲的第一次登台,伊迪絲都有怯場反應。雷柏磊對於這種情況是強行要求伊迪絲上場。雷蒙德則是為伊迪絲抵擋著劇院老闆的壓力,慢慢誘導伊迪絲,讓她「站起來」。伊迪絲唱完後,雷柏磊拉著伊迪絲介紹給她各種人,有種炫耀的感覺。而雷蒙德則是在台下為伊迪絲的成功默默微笑。在篇幅上同樣也是在雷蒙德的那段描寫更多,並運用了無聲帶有聲的方法突出此章節。因為雷柏磊雖然是伊迪絲的啟蒙老師,改變了她的一生,但是他終究是個製作音樂的商人,把伊迪絲當做商品包裝推廣。而雷蒙德則是個徹頭徹尾追求藝術的狂人,他的嚴格讓伊迪絲重獲新生。
另外一組對比是雷蒙德和伊迪絲的父親路易斯。就像之前說的,雷蒙德的形像是亦師亦友亦情人。同時他又很像伊迪絲的父親,嚴格、嚴厲是為了伊迪絲能夠在自己的藝術生涯上有著更高的突破。雷蒙德是第一個說伊迪絲是個藝術家的人,也是第一個說她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的人。雷蒙德補充了伊迪絲在父親方面的憧憬和情感依託。在結尾處,伊迪絲唱出「不,我無怨無悔」的時候雷蒙德也坐在台下,一臉的欣慰感動,完全就像是一個父親看到了自己了不起的女兒的樣子。但是在以雷蒙德的角度來看,伊迪絲又似乎是一個單純的由自己打造出品的 藝術品。雷蒙德和伊迪絲的父親有一場戲的交集。即伊迪絲受不了雷蒙德的嚴厲去找自己父親和那些底層朋友時,雷蒙德找來,完全不在意伊迪絲父親的存在打了伊迪絲,並帶她離開。那時伊迪絲的父親表情複雜,心裡一定不是滋味,但是為了女兒又無力阻止,十分可悲。對於伊迪絲父親的塑造上還有一場戲十分打動我。便是伊迪絲死前回憶以前的生活,想起一段父親送自己娃娃的段落。這裡利用三段平行講述的方法把這個之前沒有什麼情感交流的父女的情感推倒了頂峰。在這一段,父親的不善表達讓人感到心疼。因為直到這裡他才第一次表現出了他一個父親的形象。這也解釋了他對於伊迪絲並沒有負太多父親的責任,伊迪絲卻對他不離不棄。尤其是這一段為伊迪絲死前的回憶,在缺乏親情的本片中,這裡對於親情的的展現,實在是太溫暖了。
《玫瑰人生》給我的感覺是彷彿隨著主人公伊迪絲從1918年開始重新活了一遍,感受著她的經歷,她的情感,可能在一開始對於她的生活、我們沒有同類的生活的的情感有著衝動,卻沒有共鳴。但到達最後伊迪絲父親送個伊迪絲娃娃的情節時,喚起了每個人對於親情、與對不經意間表露的父愛的理解,在感情上圓滿了片中對於親情描寫不足。讓人覺得之前的親情稀少就是為了此處的情感爆發,真的被溫暖到了。
在視聽語言上流暢自然,每個環節都十分精緻,像和聲一樣相互配合,絲毫沒有突兀感。
在鏡頭上,移動、跟移鏡頭較多,但是其他類別的鏡頭同樣運用適中。其中兩個段落令我印象深刻。其中之一是伊迪絲的好姐妹莫莫內要被帶離時,伊迪絲奮力阻止這部份鏡頭較伊迪絲被帶離妓女蒂迪內身邊時更加混亂瑣碎。因為此片是以伊迪絲為主人公視角講述的故事,所以在伊迪絲身邊最親的人被帶走時她的反應才會更加激烈。
另外一個段落便是伊迪絲得知愛人馬塞爾死時,用了一個極長的跟拍鏡頭,把伊迪絲從一個幸福的小女人轉變為失去愛人而崩潰的狀態完全收錄在一個鏡頭內。給人的衝擊力極大,對演員要求極高,這也是全片中最為震撼我的段落。這裡便看出片中場景的精心設計。
伊迪絲的家總是讓人有種結構複雜混亂的感覺。首先是一個士兵來獻歌時,侍女帶領士兵走到伊迪絲身邊時同樣是用了較長的跟拍的鏡頭,這裡便展現了伊迪絲所居住的地方似乎每間房間都是相互連接的。在我看來這樣的設置便是為跟拍鏡頭服務的。這裡的跟拍並不是從始至終跟隨伊迪絲。像得知馬塞爾死訊的段落,除了跟拍伊迪絲,還隨時跟拍房內其他已知道此消息的人的表情。這樣的長鏡頭一次跟拍多人的做法只可能在這樣複雜往復的環境中才能得以實現。由於當時伊迪絲的精神狀態不佳,甚至看到了馬塞爾的幻象,如此複雜令人眼花繚亂的場景也加深了觀眾去理解主人公精神上的凌亂感。同時層層疊疊的門也有著遮擋效果,讓伊迪絲轉了一圈回來發現真相時,鏡頭上會有種驚奇感。
片中還有很多帶有情緒、體現主人公生活的場景。伊迪絲的生活起起伏伏,在小時候顛沛流離,場景多為妓院、酒館、馬戲團等地。在妓院和馬戲團中經常出現刻意的傾斜鏡頭,這種地平線傾斜的鏡頭在構圖上讓人有種不安定的感覺,及其符合主人公的生活狀態。後來遇到了改變她命運的雷柏磊老爹,這裡的鏡頭開始變得乾淨、固定。由一開始的街道轉角到後來的試唱地點,都是有著極其乾淨的構圖,與之前對於街道的鏡頭完全不同。特別是試唱的時候,背景為紅黑色調,而出現在畫框內的鋼琴師是黑西裝,伊迪絲更是站在畫面中央與黑鏡一致的紅黑色著裝,出現了目前為止本片最為對稱的鏡頭,寓意著伊迪絲生活的轉變。在跟隨雷蒙德•埃索學習時,在雷蒙德家中練習,那個場景有著非常細膩唯美的印花壁紙,色調柔和,一是反差了雷蒙德對伊迪絲的嚴厲,也是在暗示伊迪絲在唱歌的情感上有了細膩的轉變。
本片的剪輯流暢,對轉場的處理更是讓我敬佩不已。除了常用的疊化增加了一種實事記錄的感覺來體現此為傳記片。另外便是聲音的轉場、人物刻畫的轉場、情緒連續性質的轉場。因為此片的敘事結構緣故,這些場景的切換不似常規。
首先是聲音轉場。片中十分常見的就是先如音樂在轉場,呼應了該片音樂方面的設計。人物刻畫轉場體現在兩個段落。一是伊迪絲小時候被蒂迪內畫上小丑般的紅唇轉到1959年她在自己畫著紅唇。還有便是1963年一個手風琴師來看她,場景轉換到當年與手風琴師的默契合作。依照情緒的延續來轉換場景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伊迪絲在雷蒙德訓練後第一次登台,躲起來的她聽了雷蒙德的「站起來」後緩緩起身,此時她則已在台上緩緩站起來。還有便是得知馬塞爾死後,一路崩潰得走出房間直接到了舞台上,這樣不大符合情理的轉場卻很好的延續了主人公的情緒走向。同時這種生活場景轉換到舞台上的感覺讓觀眾有種主人公戲如人生的感覺。
作為一個音樂家的傳記片,其中對於聲音的處理也是不拘一格。主人公的聲音之動聽已經無容置疑。但對於這種聲音的昇華卻是通過無聲來詮釋的。先是伊迪絲被雷蒙德鼓勵再次上台時,觀眾好奇於這段時間經過雷蒙德魔鬼訓練的伊迪絲的聲音變化,但偏偏此時主人公的聲音並不出現,只是通過觀眾的反應、雷蒙德的反應、伊迪絲的肢體動作讓人們無限幻想此時伊迪絲的美妙聲音,這樣討巧的做法用無聲極端的美化了伊迪絲的聲音。還有一處的無聲處理是在伊迪絲得知馬塞爾死訊時,由崩潰的死後轉為猙獰的表情卻沒有聲音。兩處都在為觀眾傳遞著此時已經無法用聲音表達的意味,在聲音出留白,讓人無盡聯想。
另外還有一出令我印像極深,便是伊迪絲死前回憶中的她父親送她娃娃的段落。片中絕大部份都是冷色調、昏暗的光線,但作用卻並不相同。比如此時的酒館雖光線昏暗,但景別的處理使得畫面十分乾淨。伊迪絲的父親冷著臉走過來,卻遞過來伊迪絲喜歡已久的娃娃,這樣的冷色調、演員冷淡的表情都在用極大的反差表現著這個溫馨得不行的情節,這是片中最打動我的段落。
《玫瑰人生》的視聽語言運用精準,每個段落都有著精心設計的痕跡,與故事情緒、主人公情緒相互呼應,完美的結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