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浪蕩世代--On the Road

在路上/浪荡青春(港)/浪荡世代(台)

6.1 / 36,993人    124分鐘 | 137分鐘 (original version)

導演: 華特薩勒斯
編劇: 荷西里維拉
演員: 山姆萊利 蓋瑞特荷德倫 克莉絲汀史都華 克莉斯汀鄧斯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xy

2012-12-13 15:02:56

男人要的永遠都是得不到的東西,女人要的永遠都是家


男人要的永遠都是得不到的東西,女人要的永遠都是家。這完全不是我的觀點,不完全是書的觀點,但《在路上》電影告訴我們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

瑪莉lou比Camile要狂野激情,Camile比瑪莉lou聰明得體,但到頭來她們只是同一個人——她們只是女人,為浪子心醉,心碎,她們愛上Dean時是愛他的自由不羈,而女人終究得停下腳步,在家庭生活尋求安穩——至少這是電影給我們的意識形態。港灣是Dean永遠給不了她們的,她們當然知道,但她們放不下他,只能放棄他。在這部電影裡,女人是配角,並無鮮明血肉,就像對於Dean來說一樣。所以說雖然電影將女人符號化了,也算是不知有意或無意地忠於了原作。

Dean為什麼吸引女人們、吸引Carlo,吸引Sal,吸引我,是因為他們和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東西,他是自由的凝聚體;每個人對於束縛的掙脫力,那些來自社會、家庭、情感的束縛,那些成功和沒成功掙脫的,全都在這麼一個活生生的人身上得到解決。由於電影去除了書中瑣碎的情節而注重於人物塑造,Dean比原著中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混蛋。但眾人都從Dean看到了自己已經流失或不曾敢有的東西,他是眾人的寵兒。

「在路上」是Sal的青春,是Dean的人生。用句很教條的話來說,青春可以揮霍,而人生很難揮霍而不付出代價。回到紐約的姨媽家,Sal才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回到紐約的姨媽家,凱魯亞克寫完了《在路上》。從電影裡看,寫作《在路上》對Sal而言是對於「在路上」生活的告別,一個儀式性的行為。再用上一句《春光乍泄》中的台詞,「我終於明白他可以開開心心在外邊走來走去的原因,他知道自己有處地方可以讓他回去。」

而Dean不會崇拜Dean他自己,不會視Dean為在路上的偶像,不會為他寫一整本書紀念那些日子。相反,我們可以猜測他從Sal身上看到的,是他自己從來沒得到的東西:家、正常生活。他談論過自殺,他對Sal說道:「有家的感覺」時黯然神傷。當他回丹佛尋找父親未果時,當他專程去見Sal而被拋棄路邊時,他是不自由的。Dean的原型,Neal Cassady42歲時因為吸毒過量客死墨西哥。

在電影裡(再次強調,並非在討論原著和原型),Sal永遠也成為不了Dean,他最後也知道了這點,Dean永遠也成為不了Sal,因為他從來無家可歸。兩人各自回到了原來的生活,但更落魄的是Dean,那個曾經為了自由可以拋棄一切責任道德兄弟之情的人。這不知還是作為大眾媒體的電影不得不傳達的主流價值,還是真理。



--------------------------
電影並不差,但有些東西是再好的改編都拍不出的,而改編自成一體也並不是壞事。《在路上》的精華遠多於電影之所能展示,比如看著書中和原型里瘦長的Dean/Neal在電影中露出靠機器練出的幾塊分明的腹肌時的幻滅,再如:
「Holy flowers floating in the air, were all these tired faces in the dawn of Jazz America. 那些疲倦的臉龐成為在空氣中的神聖花朵,漂浮於破曉得爵士美利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