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浪蕩世代--On the Road

在路上/浪荡青春(港)/浪荡世代(台)

6.1 / 36,993人    124分鐘 | 137分鐘 (original version)

導演: 華特薩勒斯
編劇: 荷西里維拉
演員: 山姆萊利 蓋瑞特荷德倫 克莉絲汀史都華 克莉斯汀鄧斯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s.bob

2012-12-17 06:54:05

頂級盲流的自我修養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盲流即「盲目流動」,泛指活躍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到處流動的,無所事事的青壯年。按照這個定義,《在路上》裡的年輕人都是盲流,他們無所事事,沿著66號公路沒有目的地的全國亂竄。但是他們之中只有一位堪稱頂級盲流——迪安。只有他,身上齊聚了所有頂級盲流應該具備的素質。

    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有型
    頂級盲流必需要足夠帥氣,不夠帥氣始終入不了流。就像不知名地下樂隊的主唱也必須是帥氣逼人,或者曾經帥氣逼人。不然的話還是好好練練架子鼓吧。前台不屬於你。

    2,快樂製造者
    一般盲流很容易迷失在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之中,頂級盲流卻能夠時刻保持興奮,隨時找到樂子。或許會有短暫的沉默和平淡,但是他們一定能最早找到新的打破這種乏味狀態的興奮點。

    3,興奮劑
    即使這樣,生活的大多數時間仍然是平淡如水的,為了保持亢奮狀態,他們需要類似於酒精啊,毒品啊之類的興奮劑來保持自己高昂的狀態。普通盲流永遠只能在他們的帶動下進入高潮,而無法成為主導者。

    4,混亂的私生活
    他們永遠有數不清的女伴,你也永遠不知道他現在是和其中哪一位女伴在一起。普通盲流只能充當類似於本片主人公薩爾或者《挪威的森林》裡面的渡邊君又或者《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裡面的馮褲子一樣。默默地看著他們keep fucking。

    5,永遠不和生活講和
    迪安就算真正的結婚生子,也不可能安定下來。因為他們無法忍受平庸無聊的生活,書中的各色人物後面都逐漸安定下來,但是迪安,他不會這樣,他的心永遠是躁動的不安的。暫時的回歸只是為了下一次上路。用原著裡面的話說:「我還年輕,我渴望在路上」

    6,不會擔負責任
    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責任或者付出,迪安一生只有一個追求:高潮,無論是酒精,毒品,放逐還是性愛,他只想要高潮。《阿飛正傳》裡面的張國榮也是這樣,當然,王家衛會告訴你說,他們是無腳鳥,累了就在風中睡,一生只落地一次,就是他們死的時候。

    7,文藝素養
    迪安走到哪裡都拿著那本《追憶似水年華》,現實中的凱魯亞克最喜歡跟你講禪。這把他們和普通盲流徹徹底底地區分開來:普通盲流是因為對世界認識不足而成為盲流,他們則是因為對世界認識的太透徹而成為盲流。兩者雲泥之別,不可同日而語。

    8,非正常離開
    迪恩不知所終,凱魯亞剋死於酗酒,阿飛死於鬥毆,《挪威的森林》裡面的永澤在他女朋友自殺之後也下落不明。他們穿梭於一段又一段的生活中,瀟灑的離開。留給他人的只有孤獨的背影和永恆的精彩回憶。


    《在路上》這本書的意義之重大——社會發達的標竿,嬉皮士和全球窮玩的啟明燈等等等等不多說了。作為文學作品,原著的重點在於一種狀態,就是上面說的那種「盲流」的狀態:鄙棄世俗,無所事事,追逐高潮。他直接重塑了整個後現代歐美文化,間接影響了後進已開發國家的年輕人思想。

    但是很明顯,《在》難以成為一部好電影,因為他並沒有一個傳統的戲劇結構,缺乏起承轉合。這是原著的精神決定了的,《在》用大量碎片式的場景和人物刻畫來描繪人物的意識流動和心理狀態,而這個東西大概很難在大螢幕上呈現。沒讀過原著的人很可能根本無法進入電影的節奏。
    
    這種意識流的電影中最重要的就是主角,他們必須充滿魅力,散發光芒。作為意識流電影中的大拿,王家衛很了解這一點,你敢想像《春光乍泄》不是由張國榮和梁朝偉主演的?那樣的話,恐怕觀眾早就分分鐘關機走人了。《在路上》裡面的迪安和瑪麗露都選的很不錯,男的頗有幾分佈蘭德皮特年輕時的風采,女的更是《暮光》系列女主。兩人在片中放蕩起來真能帶出一些「盲流」的詩意,稱得上頂級盲流。

    由於《在》本身就不具備一部好電影應該有的結構,加上畢竟眾口難調,就像古典文藝青年心中的哈姆雷特,一百個盲流心中有一百個《在路上》。為了避免被口水淹沒,導演索性直接照搬原著,當主角最後奮筆疾書並在口中反覆喃喃自語「莫里亞蒂迪安」的時候,我猜這部盲流心中聖經般作品的電影版已經能夠滿足大多數普通盲流那顆迷戀折騰的心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