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夢遊大都會--Cosmopolis

大都会/梦游大都会(台)/堕乐迷城(港)

5 / 40,839人    109分鐘

導演: 大衛柯能堡
編劇: 唐德里羅
演員: 羅伯派汀森 保羅賈麥提 凱文杜蘭 茱麗葉畢諾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heAnglesWept

2012-12-28 01:30:13

《大都會》:當老鼠變成了貨幣流通


因為時間現在是共同財產了,它屬於自由市場這個系統。「現在」變得更難尋找。——《大都會》

《大都會》的同名原著描寫發生在一天之內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埃里克·帕克是一個二十八歲的億萬富翁,生活在紐約。他的天性就是要在世界上不斷攫取新的東西。二○○○年四月的一天,他打算乘車穿過紐約市去理髮。路上,他不停和相關人員開會,商討日幣的漲跌情況;他遇到一場反對全球化的遊行示威——後來這場示威變成了一場騷亂;他的車子穿過一支送葬的隊伍;安全主管向他報告:有個精神錯亂的前僱員正伺機殺他。2003年出版的《大都會》被認為是近年來美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百度百科)
 


作為風格化的作品,特別是柯南伯格的作品,《大都會》晦澀難懂是必然。以《暴力史》最為出名,似乎柯南伯格每部作品都會談論「暴力」。《大都會》原著談論的就是暴力——與網際網路經濟泡沫掛鉤的暴力。這樣題材的小說被柯南伯格拿來改編一點也不奇怪。
 
    首先,這是一部話癆電影;其次,柯南伯格cult電影的風格在《大都會》里被大量運用:骯髒的街道,大篇幅的城市夜景,突然而來的暴力。從視覺觀賞角度來說,本片風格化的影像很具觀賞價值,本就故事性不強的電影,看的就是一種「柯南伯格式」的感覺。怪異的台詞,角色們總是死人一樣的表情,柯南伯格就是要讓你感到壓抑和不適,末日般的氛圍貫穿整部電影。

    簡單點說,主人公艾瑞克是個不快樂的年輕人。他的不快樂源於孤獨,迷茫,和外界帶給他的焦慮。在這個角色的塑造上,我覺得柯南伯格是成功的,他把艾瑞克這個人物塑造得很飽滿,鏡頭也幾乎每秒不離男一號。艾瑞克經常表情僵硬(孤獨);每天都要體檢一次(憂慮);很喜歡做愛(壓抑),還喜歡與別人談論經濟現象,但資產上億的他真的在意嗎?我覺得答案是不。除了片尾知道自己要被槍殺那場戲,艾瑞克就只是在影片中段,得知自己喜歡的嘻哈歌手去世後才情緒激動,泣不成聲。影片穿插這段戲是有點讓人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但個人覺得那是為了側面表現艾瑞克對變幻莫測的經濟市場並真正不在意而為之。關於這點,最有力的論據在影片最後一段戲——艾瑞克與他精神錯亂的前僱員時長幾十分鐘的對峙。前僱員一直在指責艾瑞克的種種行徑,還試圖為殺艾瑞克找一個「正當理由」。而艾瑞克總是說些有的沒的,彷彿他就是一個受到別人的威脅後很直接地保護自己的動物。綜合來看,艾瑞克代表了華爾街那些衣裝革履、冷酷蠻橫的企業家們。有時候,複雜的問題之所以被簡單地解決掉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使用了暴力。艾瑞克真正崩潰是在被一個混混惡意地抹了一臉蛋糕後,而他崩潰後的直接表現就是使用暴力,用保鏢的槍殺了保鏢,之後去理髮的那場戲——無厘頭的經典一幕,大段無關緊要的台詞和行為很「昆丁」。這段戲多次聚焦了艾瑞克那張死人一般的臉,有讓人不寒而慄的效果。

似乎「暴力」是一個貶義詞,但我們真的很難真正評判社會上那些企業家的暴力「行事」是對是錯,經濟社會之複雜程度難以想像。甚至在一些地方,經濟的目標和功能被無限制地引伸和泛化,經濟頭腦徹底置換了文化頭腦,導致文化建設的弱化和扭曲。我不知道《大都會》是否在主要表現這點,但我確信這是它所要表達的一個事實——這是一個讓人無望的、用金錢堆積起來的反烏托邦的世界。由此,我覺得《大都會》有它自己的藝術魅力,並且與現實社會達到了連接後這種藝術魅力就昇華為了藝術價值。

       作為羅伯特·帕丁森想證明演技的作品,他給人的感覺是百分百投入的,這值得鼓勵,當然也離不開柯南伯格對他的辛苦調教。帕丁森在念台詞的時候就給人一種陰森感,再配上那張冷峻的臉龐,柯南伯格選擇他飾演艾瑞克頗具成效。出場很短的朱麗葉·比諾什奉獻了出位的表演,和帕丁森「擦槍走火」那幕很有視覺衝擊力......

     《大都會》有一個關鍵的元素,那就是「無政府主義」。「經濟泡沫」的破裂引發了反全球化的示威,示威一旦失去被約束性就會失去控制,從而演變成騷動、暴亂。可以清楚地看到艾瑞克對外界的暴亂並不在意,彷彿一個磕過藥的億萬富翁在享受著「噪音」把他拖入迷幻深淵的感覺。老鼠,這個不受普遍大眾喜歡的動物,在《大都會》里被暴動者諷刺性地比喻為流通貨幣,拜金主義的崩塌,往往正是這種暴動所提倡的「信仰回歸,文明回歸」所致。試想一下,如果某一天老鼠真的變成了貨幣流通,那這種原本被人們厭惡的動物會不會變得人見人愛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