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哈比人:意外旅程--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哈比人:不思议之旅(港)/哈比人:意外旅程(台)

7.8 / 885,207人    169分鐘 | 182分鐘 (加長版)

導演: 彼得傑克森
編劇: 法蘭華許 菲利帕柏恩斯
演員: 馬丁費里曼 伊恩麥克連 凱特布蘭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文景

2013-01-06 20:19:25

《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 高清時代難現《魔戒》輝煌?(轉自《精品購物指南》)


撰文/ 王曉晶 鞏曉莉 張鐸

    口碑不及《魔戒》三部曲,卻在全球公映後登頂票房冠軍,在奇幻電影持續發酵十多年並早已長成好萊塢搖錢樹的今天,技術狂人彼得·傑克遜重返中土世界的新作《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以下簡稱《霍比特人》)有這樣的表現實屬必然。雖然電影的母體小說無論從深度和氣勢上都遜色於《魔戒》,但彼得·傑克遜還是執意將該系列拍成了三部曲,在他看來,這是一部充滿解釋和細節的電影,一切有關《魔戒》的細節、《霍比特人》的細節都會從中得到答案,他想通過鏡頭細緻的表現讓中土世界由故事傳說變成有現實依據的東西。所以只要觀眾接受了敘事和主題定位低於《魔戒》首部曲這個前提,169分鐘的《霍比特人》雖然稍顯平淡,還有點迪士尼的閤家歡風格,但它仍能滿足你對魔幻冒險的期待,更何況彼得大帝還首次挑戰了48幀每秒的3D拍攝技術,這種「超高清」的觀影體驗讓人置身於巨幅的絢麗畫卷中流連忘返,但在欣賞瀑布濺出的美麗水滴時也可能會令觀眾分心從而遺漏掉主角的談話內容,「畫面真實得讓人齣戲」竟然由《霍比特人》開始成為人們廣泛爭議的問題!不過既然「意外之旅」已經開啟,不如靜待這群小人族還能在明後年上映的《霍比特人2:史矛革荒漠》和《霍比特人3:去而復歸》中鼓搗出哪些驚喜。

電影

  故事 低幼的劇情?溫吞的開篇?

  熱愛托爾金、《魔戒》以及彼得·傑克遜的人,把這部《霍比特人》三部曲的開篇看做「大賽」前的熱身會比較好,因為它並未像當年《魔戒》一經推出便收穫壓倒性好評,反而因其低幼的故事以及冗長的節奏被部份人批為「沉悶」和「溫吞」。ScreenCrush網站還諷刺稱:「除非你夢境中全是中土世界的內容,否則不會對片中一大群角色的對話和各式各樣的長途跋涉感到任何興趣。」當然,如果你安然接受敘事和主題的定位低於同是首部曲的《魔戒現身》這個前提,《霍比特人》還是能夠滿足你對魔幻冒險片的想像和期待。

  溫吞的開篇與原著本身的「先天不足」不無關係。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托爾金於1937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而讓托爾金一舉成名的《魔戒》及其後續故事均由此書延伸而出。《霍比特人》原著小說只有薄薄的一冊,《魔戒》卻有三本,並且每一本都要比《霍比特人》的單本內容更豐富。談到兩者區別,彼得·傑克遜也坦承,《魔戒》是一部正邪交鋒的冒險史詩,開篇便是蠱惑人心的魔戒現身,黑暗勢力蠢蠢欲動,而由霍比特人佛羅多·巴金斯、巫師甘道夫、人王阿拉貢、精靈王子萊古拉斯等組成的9人魔戒遠征隊身負重任,將魔戒扔進末日火山口銷毀,並在艱險歷程中建立信任和勇氣。但《霍比特人》的原著小說更像是一部帶有冒險色彩的兒童文學作品, 所以彼得·傑克遜做了很多平衡,當然也增加了嚴肅沉重的元素,如黑暗力量的存在與驚悚的戰爭廝殺,但或許因為是開篇,要鋪陳的東西太多,所以169分鐘的該片稍顯平淡了些。傑克遜對此回應稱:「這是一部解釋性和細節性的電影,它並不是故事性的延續,而是一個闡釋和說明。一切《魔戒》的細節、《霍比特人》的細節都會從中得到解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細節詮釋,一切關於中土世界的故事都只是故事而已,而有了這種解讀,這些內容就變成了現實和真實。托爾金生活在一戰時期,他撰寫的這些東西,都是一種對世界和戰爭的反映,是有現實依據和歷史價值的。」事實上,給了該片60分的《好萊塢報導》首席影評人托德·麥卡錫就說:「《霍比特人》19章故事的前6章,甚至連標點符號,都可以說被彼得·傑克遜拍出來了。」

    不過對《魔戒》迷來說,多年後能在大螢幕上重溫中土舊夢倒也不壞。《霍比特人》算是《魔戒》三部曲的前傳,在時間上比它們早了60年,該片解釋了《魔戒》主人公霍比特人佛羅多的叔叔比爾博·巴金斯為何擁有魔戒,主體敘事線索是比爾博與甘道夫聯同13個矮人在中土世界冒險旅行,尋找被惡龍史矛革奪去的原本屬於矮人的珍貴寶物。或許是彼得·傑克遜太過執著於前後風格的統一,看《霍比特人》的感覺就像穿越回了《魔戒》時代,當然與9人魔戒遠征隊和中土世界各部族輝煌迥異的背景相比,《霍比特人》顯得單調了些,格局也變小了。也有觀影者反映,因為在大部份時間裡,「一行15人都在趕路、趕路和趕路,出現頻率最高的台詞之一則是『快跑』」,所以看起來有些無趣。倒是一些《魔戒》的老面孔如伊利亞·伍德扮演的佛羅多·巴金斯、伊恩·麥克萊恩飾演的甘道夫、在動作捕捉領域聞名的本片副導演安迪·瑟金斯飾演的咕嚕、凱特·布蘭切特飾演的精靈女王凱蘭崔爾等的短暫亮相令影迷驚喜,而全新登場的主人公、比爾博·巴金斯的扮演者馬丁·弗里曼也將霍比特人演繹得頗為喜感,成為「華生」迷眼中的一大亮點。

視效 前所未有的滿足?真實得令人齣戲?

  相較故事,《霍比特人》最大的新意是它是好萊塢首部採用高幀率3D技術製作的影片,分為6個版本,包括2D版、3D版和3D IMAX版,每種版本均有24幀和48幀兩個版本。通俗一點講,當全世界大多數電影還在使用每秒24幀頻率進行拍攝時,彼得·傑克遜挑戰了48幀每秒,24幀技術拍攝的畫面都伴有肉眼可覺察的模糊,尤其在鏡頭快速搖移時,畫面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抖動和頻閃,提高電影的拍攝幀數是為獲得更為平滑和流暢的畫面效果,尤其能讓3D影片看起來更逼真,而研究人員也發現,人眼在注視活動影像時的頻率通常為每秒55幀,如將畫面變換頻率提高到48幀,就能達到與人眼一致的效果,使人身臨其境。彼得·傑克遜曾經打比方說:「用這種技術拍攝的《霍比特人》在電影院裡看起來就像是在螢幕牆上開了一個大洞,你不是通過螢幕而是通過這個大洞看到真實的世界。」傑克遜認為,採用這項「魔力」技術能將日益減少的觀眾重新吸引到影院中來,其意義絲毫不遜於上世紀90年代初雷射唱片取代傳統黑膠唱片,而據統計,《霍比特人》上映前三天將近一半的收入都來自可播放這一新穎格式的3160家3D影院,並且有1010萬美元、相當於總票房的11.9%出自326家IMAX巨幕影院。極力推廣這項新技術的還有另一位大人物——詹姆斯·卡梅隆,據說在《阿凡達》續集中他可能使用60幀的技術標準。

  雖然彼得·傑克遜已經屢次強調「不要在48幀和3D的問題上過於糾結」「技術歸根結底是為故事服務的」,不過早在今年4月的拉斯維加斯電影商展會上,《霍比特人》發佈10分鐘片花時,就因每秒48幀畫面技術引發爭議。無論是美到無法言喻的自然景觀還是充滿想像力的奇特建築,或是全新出場、質感十足的半獸人、食人妖們,單從這一點上說,《霍比特人》就值回了票價,但在肯定一幅幅如明信片般的畫面同時,人們也提出「過於清晰的影像讓畫面失去了螢幕的質感,光影的層次感全無,看起來就像是專門為電視機準備的電視劇」。而在此前該片面向記者及影評人舉行的試映會上,支持者認為「48幀能讓觀眾看到更多細節,在慢鏡頭和風景鏡頭上,觀影體驗更震撼」,反對者則稱「48幀真的毀了這部片子,幾乎每場戲都得適應一陣,尤其到了動作場面,很難有精力欣賞故事」,並且「48幀對特效的要求更高了,而且在一些特殊的鏡頭中會帶來不可避免的眩暈感」。

  為什麼「超高清視覺享受」也會成為問題?一位觀眾稱:「因為在48幀技術下,各種細節看得都史無前例地清楚,以往很多被忽略的特效硬傷就變得明顯了,至少在整部電影裡我隨時可以分辨出哪些是實景、哪些是特效。」一位資深娛評人稱「真實得令人齣戲」是最大感受。比如在一場戲裡,畫面清晰到「甚至能看到伊恩·麥克萊恩的隱形眼鏡」,但顯然中土世界沒有「強生」;還有一幕是甘道夫和凱蘭崔爾在瀑布旁的重要對話,「但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盯著瀑布看,因為實在太美了,幾乎可以看到每一滴噴出來的水,那時我就想喝喝它。」這位娛評人建議技術控可去體驗一下新奇感受,但如果不願觀影分心,還是看24幀的比較好。Movieline有一篇關於高幀率的解析則採訪到了電影原理講師詹姆士 Kerwin,詹姆士稱人類每秒能看到66幅畫面,但實際感知到的只有40幅,所以48幀看起來就像現實,但他認為觀眾永遠不會適應48幀,後者只適用於代表真實的真人秀。

  至於48幀新技術的推廣,有外媒認為,「這只是一小步,而且從螢幕上看沒有任何推廣和發展的必要」,因為目前全球只有幾千家影院有相應設備,高幀率電影一旦廣泛推廣,將給製作、發行、放映等環節帶來更多花銷。傑克遜稱,《霍比特人》會在全世界2.5萬家影院正式上映,其中約有1000家可以用來放映採用高幀率3D技術拍攝的影片,不過中國大陸是否放映48幀版本還不得而知。

原著

    霍比特人的世界 家園已在身後,世界盡在眼前

  電影《霍比特人》在中國大陸的公映日期仍懸而未決,不如先跟隨小說提前抵達托爾金架構的神奇世界,目前小說的全新譯本已由北京世紀文景出品上市,大陸版《霍比特人》還首次收錄了托爾金最初為該書親自繪製的插畫。

  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讓所有熟悉托爾金的人驚呼,這不就是把他的作品原封不動再演一遍嗎?開場綠油油的田園風光正像寧靜的霍比屯,工業革命的蒸汽盛況恰如半獸人大軍整裝待發,滾燙的鐵水築成的五環恰似托爾金的魔戒。托爾金粉絲宣稱這是組委會有意向他致敬,但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這些重演英國曆史的熟悉畫面恰恰說明托爾金所展現的正是英倫文化的純正基因。在托爾金筆下,英國式的理想生活十分具體地體現在「霍比特人」身上:在安寧繁榮的時期,霍比特人是一個歡樂的種族,非常喜歡有人上門做客。霍比特人有著和善的圓臉,眼睛明亮,雙頰紅潤,開口時慣於歡笑。他們喜歡穿色彩鮮艷的衣服(主要是綠色和黃色),肚子上有不少贅肉,不穿鞋子,腳面有濃密溫暖的棕色長毛。霍比特人擅長吃喝,一天六餐。他們的家裡是不用爬樓梯的:臥室、浴室、酒窖、食品儲藏室(每家都有好多個)、衣櫥(他們的衣服擺滿了整間整間的房間)、廚房、餐廳,全都在同一條走廊的兩側。

  《霍比特人》自1937年首版以來,已被翻譯成64種語言,在全世界暢銷超過1億冊。主人公比爾博·巴金斯既繼承了父親「巴金斯」家所代表的傳統霍比特人的樂天、好安逸、好吃的特點,但同時也繼承了母親「圖克」家迥異於常人的勇於冒險的天賦。圖克家的這些古怪天性「之所以還沒有表露出來,只是因為還沒等到合適的機會」。一天清晨,巫師甘道夫打破了比爾博的寧靜生活,隨他而來的是十三個矮人。矮人們立誓要越過冰冷而又霧濛濛的大山,奪回惡龍把守的深埋地下洞穴中的千年寶藏。這個時候,一直習慣於安樂生活的比爾博被喚醒了,他心中升騰起一股冒險的渴望,想要去看看那巍峨的山脈,聆聽松樹的歌吟和瀑布的轟鳴。其實如果仔細辨認,不難從霍比特人身上發現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普通人的影子。熱愛生活,但心中也深深埋藏著一種走出家門,奔向未知世界的渴望和衝動——只是在等待一個契機,一聲召喚。

故事背後 「 不只是冒險故事,更教會我如何互動,以及人有善惡。」

  《霍比特人》是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心愛之書。他曾向10歲的小記者推薦:「當我像你們這麼大的時候,我正一頭紮進《霍比特人》還有《魔戒》里。它們不只是冒險故事,更教會我如何互動,以及人有善惡。」正如譯者吳剛所言:75年來,一代代讀者發現,比爾博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徘徊在懦弱與勇敢之間。我們之所以沒有成為英雄,或許只是沒有等到我們的甘道夫而已。

  托爾金曾這樣介紹他的這部作品,「如果你對去而復返的旅行感興趣,有意走出舒適的西方世界、跨入荒野再返家,那麼你會想看看我們這位平凡的英雄,他帶著幾分聰慧,些許膽量,以及足夠的好運。本書記錄的就是這樣一段旅程,這樣一位旅人。它發生在仙靈時代和人類時代之間。那時著名的黑森林依然聳立,群山間仍充滿艱險。如果此前你對這些渾然不知,那麼隨著這位平凡探險家的不凡旅程,你會和他一道順便認識食人妖、半獸人、矮人和精靈,也會了解到那個遭到忽視的偉大時代的歷史和政治。」

  但出人意料的是,正是這樣一部作品,靈感卻來自托爾金教授在批改試卷的間隙。有一個久為流傳的故事是這樣開頭的:傳說托爾金教授在一次百無聊賴的批改學生試卷時,順手在卷子的空白邊緣上寫下這樣一個句子「在地底的洞府中住著一個霍比特人」。寫完他眼睛一亮,開始想像這背後的故事。源於無意與好奇心的《霍比特人》,最初只是托爾金講給自己孩子的爐邊故事。托爾金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他深愛著他們。在他們小的時候,托爾金每年都會親手繪製「聖誕老爸的來信」並寄給他們。每一年都會有新的角色登場,如北極熊(聖誕老爸的助手)、雪人(他的園丁)、精靈伊爾博萊斯以及各種其他的小角色。

  那時,富於愛心和童趣的托爾金,經常在晚飯後給孩子們朗誦當天創作的《霍比特人》。孩子們常常聽得入了神,央求他快寫快講。後來成為托爾金文學遺產繼承人和執行人的小兒子克里斯多福還常常會指出托爾金講述中與先前不一樣的地方:「那個矮人的鬍子原來不是這個顏色的。」托爾金就是在這樣的催促和激勵下完成了寫作。


後托爾金時代 「 從來沒有想過去追托爾金,他是真正的大師。」

    繪畫是托爾金的第二愛好,甚至可以說托爾金從語言和繪畫兩個世界創造了中洲。作品插圖都由他自己一手包辦。他最擅長畫平原和樹木,認為馬是最高貴的動物,而樹是最高貴的植物。公開場合,托爾金總說自己沒有繪畫天分,而後來很多為托老畫過插畫的著名插畫師都感嘆自己永遠無法超越原作。

  托爾金的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以一己之力為英語世界構建起了一個全新的神話體系,也即發生在阿爾達這片虛構的瑰麗世界裡的可歌可泣的史詩與傳奇故事。深諳古典神話體系的托爾金,通過數以萬計的箋釋為阿爾達世界塑造了完整而傳承有序的編年歷史,壯闊而富於細節的地理面貌,精確而各司其職的神明系統。這裡的精靈、人類、霍比特人、矮人、恩特樹人等諸多種族,以及他們的語言、傳統、生活風俗,相互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繫;隨筆帶過的一草一木、一歌一嘆,背後都有著托爾金精心譜寫的篇篇故事與傳奇在身後作為支撐。這種龐大的世界觀,奠定了托爾金作為「現代奇幻文學之父」的地位,並直接影響了後來者的基本寫作模式。

  J.K. 羅琳曾經說過,「直到《哈利·波特》寫到最後一捲的時候,我仍然堅持認為自己不會超越托爾金,他的作品裡有全新的語言和神話,而我的魔幻世界裡沒有這些東西。」如果我們將羅琳與托爾金的作品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托爾金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托爾金的主角比爾博和弗羅多都是愛好和平的霍比特人,他們的外表象小孩一樣大小,與通常意義上的英雄不同,他們都是被動地接受了將世界從邪惡中拯救出來的重任。哈利·波特最初只是一個11歲的孤兒,也是逐漸才了解到了自己的使命。托爾金作品中的大惡人索隆失去了自己的力量,需要找回魔戒才能重新控制世界。羅琳的伏地魔同樣需要找回靈器才能重振雄風。而魔戒和靈器都是主角需要盡全力使之免於落入至惡者魔爪的關鍵器物。如果我們再看托爾金的甘道夫與羅琳的鄧布利多校長,更是驚人地同樣扮演著保護者與導師的角色,以致於某些不太細心的影迷一直以為這兩位來自不同電影的角色是同一人所扮演的。

  史蒂芬·金曾經坦言他的《黑暗塔》系列是直接受到托爾金的影響,「我對托爾金的想像力的廣度深為折服,是相當動情的全身心的折服,對他的故事所具有的那種抱負,我心領神會。感謝托爾金先生,20世紀擁有了它所需要的所有的精靈和魔法師。」《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馬丁每出一捲新書,就會收到無數讀者的來信,「您不明白等待是多麼的痛苦!」馬丁說:「他們錯了,我懂,我很清楚這種感覺,那就是我讀完《魔戒》第一捲之後要等待後面兩卷時的心情。」馬丁還坦陳:「直到今天,雖然我還有很多年可以繼續努力,但我認為我最多也就是羅伯特·霍華德的級別,我從來沒有想過去追托爾金,他是真正的大師。」

  正是在托爾金的作品之後,西方嚴肅奇幻文學的走向被重新定義了。它不再是只有打打殺殺和天花亂墜魔法的通俗讀物,而是可以容納關於人性、黑暗、權力、友誼、想像力的更深層次思考與探討的文學作品。幾乎所有托爾金之後的有抱負的奇幻作家,都選擇了大部頭多卷次的創作方式,並且無一例外地試圖走出大師的陰影,夢想著創建屬於自己的想像世界。

原文地址:http://e.lifestyle.com.cn/stylelife/sscl/637214.s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