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真相至上--Nothing But the Truth

真相至上

7.2 / 33,373人    108分鐘 | Canada:108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洛‧路瑞
編劇: 洛‧路瑞
演員: 凱特貝琴薩 麥特狄倫 安琪拉貝瑟 亞倫艾達 薇拉法蜜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ub18

2013-02-15 02:54:20

結局或選擇的意義


《真相至上》是一部好電影,但結局惹人爭議。當觀眾最終得知Rachel決口不說的情報源頭竟是女特工Van Doren7歲女兒Allison時,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認為這是對主題的昇華,因為Rachel的堅持在這時就不僅是職業操守,還包含著更偉大的溫情:她不願看見 Allison未來某天得知真相後深深自責,於是選擇自己承受牢獄之災。另一種認為結尾毀掉了整部影片,它令Rachel的堅持顯得毫無意義:供出Allison無傷大雅,政府不可能制裁這個孩子,而Rachel則可與家人團聚,何樂不為?她不這麼做,會不會是蘊含著私心和算計?寧可坐牢來成全自己新聞鬥士的美名,也不要冒說出源頭是孩子後可能招致的輿論非議。

最初我也考慮的是後者,但並不認為是敗筆,導演可能想通過這樣的處理使影片的意義猶如生活本身一般曖昧不明,看似崇高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人性的自私。但反覆重看了幾處關鍵情節後,我最終傾向於前者,相信結尾是畫龍點睛的昇華。

為什麼觀眾對結局容易產生分歧,可能是錯過了片中的一些微小資訊,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Rachel究竟有幾個情報人?

片中對此有兩處交代:

第一處在電影4分30秒處,當報社法律顧問希望得知Rachel的情報人時,報社黑人女主編Bonnie做了說明:we have two confirming sources.Rachel told me who they are, and I'm comfortable with them.We have Van Doren's letter to the CIA director that the Feds gave to Rachel.That's enough to go to press.(我們有兩個值得信任的情報人,瑞秋告訴了我他們是誰,我也覺得不錯,我們有一封Van Doren寫給CIA主管的信,這是FBI內部人員提供給瑞秋的。這已經足夠進行報導了。)也就是說,Rachel告訴了報社主編兩個情報人資訊,主編對此沒有疑義,因此決定刊發該新聞。而這兩個情報人既不包括副總統參謀長Stan,也不包括女特工Van Doren的女兒Allison。他們分別是一位FBI內部線人(提供了Van Doren報告的副本)和一位消息證實人(片中沒有交代身份)。這兩位情報人在整部電影中都沒有出現,因而容易被觀眾忽略。

第二處在電影38分40秒處,當辯護律師Albert前往報社詢問報社到底有多少人知道情報人名字時,報社法律顧問說明到:We know the corroborating source. Well, Bonnie does, anyway,and one of Rachel's sources at the FBI gave us a copy of Van Doren's report.(我們知道消息證實人,Bonnie知道。還有瑞秋在FBI的一個線人給了我們一份Van Doren報告的副本。)Albert進而追問為什麼沒有原始情報人的名字時,報社主編Boninie說:Well, for one thing, Rachel agreed to complete confidentiality,and because her story was confirmed, it wasn't necessary to know.(一來Rachel要保證情報來源的絕對機密,二來她的故事已經被證實了,也就沒必要知道資訊來源。)Boninie所謂的證實,即是通過Rachel告知她姓名的FBI內部線人和消息證實人。

由此可見,Rachel的這篇新聞報導是經過多方調查取證後完成的,有至少三個成年情報人的資訊相互印證(包括她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副總統顧問Stan,和已透露給主編的FBI內部線人以及身份不明的消息證實人),嚴謹規範,正如主編Boninie所言,Rock solid——堅如磐石。即便說出消息源頭是Allison也不會降低這篇報導的價值或是Rachel作為記者的聲譽。所以Rachel在Van Doren遭槍殺,Stan已經現身後還堅持守口如瓶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想保護Allison的生活,片中在1小時14分處也有交代,Rachel向Albert解釋到:My source will be publicly saddled with the death of 艾瑞克a Van Doren,and that, I promise you,will mea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person we're talking about(我的情報人會被指責害死了艾瑞克a Van Doren,並且我向你保證這就意味著我們談論的這個人的崩潰。)

為什麼影片沒有交代其他兩位成年情報人是否被追查呢?我猜想一是他們的行為不足以威脅到國家安全,或是美國法律明確保障了記者有對此保持緘默的權利,二是導演做了取捨,突出主線情節。Dubois作為負責調查艾瑞克a Van Doren身份洩漏事件的特別檢察官,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將洩漏Van Doren身份的情報人揪出來,繩之以法,因為他違反了1982年《情報人員身份保護法案》。至於哪個FBI人員洩漏了報告副本,又或者Stan向Rachel提供Van Doren身份的動機,他都一概不關心。

最後,為什麼說導演將消息源頭設計為Allison是畫龍點睛呢?在我的理解里,有兩個妙處:一、這趨近於生活。真實世界不是經常如此嗎,你費盡心思猜測的所謂真相往往非常簡單,以致成為盲區。試想Rachel和Van Doren生活的唯一交集不就是孩子同校嗎,如果她們兩人未曾有過直接的往來,那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孩子了。可惜在成人的世界裡它不是一種可能。二、它超越了生活。當我們得知Allison是消息源頭時,對Rachel的感情變得複雜起來:不解、不值甚至懷疑,因為她並非沒有退路。然而,正是因為面對選擇時Rachel做出了常人不會或難以理解的那個,她才愈發的動人。蘇格拉底或譚嗣同不都是在本可以全身而退時,選擇了向死而生嗎?從這一角度看,Rachel和他們一樣,超越了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