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暴力特區--Banlieue 13

暴力街区/暴力特区(台)/区

7.1 / 73,919人    84分鐘

導演: 皮耶莫瑞爾
編劇: 盧貝松 畢比納西利
演員: 希里爾拉菲里 大衛貝爾 東尼德阿馬里歐 畢比納西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彩雲追月

2013-03-08 05:50:27

李劼: 《暴力街區》:法國人的好萊塢打鬥


近日上映的法國片《暴力街區》(「District B-13」),不說令人耳目一新,至少讓人不覺得膩味。雖然是好萊塢式的打鬥片,但拍得相當樸實。在風格上與《拳霸》相近,動作乾脆,善惡分明。與同時上映的好萊塢相類影片「X-Men:The Last Stand」,倒是個鮮明的對比。

 

 

 


也許是打鬥片拍得膩味了,好萊塢開始趨向別出心裁的動作設計。《X》片不再以打鬥明星撐檯面,而是設計了摻雜有科學幻想成份的變形人類,非人非神,非仙非魔。那樣的「人類」,一個個都具有超人的本事,從而演繹出一場場令人眼花繚亂的打鬥場面。這在美國觀眾看了,也許有點新意。可在中國觀眾看了,卻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封神榜》一類的怪誕故事。從動畫片的變形金剛到《X》片式的變形人類,好萊塢的打鬥片走向不倫不類的構思。魔鬼不像魔鬼,神仙不像神仙;說是人類,卻有著超人的功夫;說是超人,七情六慾又一點都不少。
 

 


相比於好萊塢打鬥片的這種走火入魔,法國人的動作片倒是依然保持著應有的清醒。《暴力街區》雖然把時間設定在未來,但拍得頗為當下,也相當實在,沒有絲毫科幻或者魔幻痕跡。兩個男主公,沒有一個是超人,卻沒有一個不具備絕處逢生的過人本事。影片開始的那場突出重圍,頗有當年「蘭博」式的孤膽英雄風範。從房間跳到窗外,從樓頂躍向半空,緊張得令人透不過氣來,卻又不帶絲毫馬戲表演的意味。假如可以說,好萊塢的「蘭博」已經死了的話,那麼法國人則在《暴力街區》里,推出了新的孤膽英雄。
 

 


正義和邪惡,是動作片必不可少的戲劇元素。沒有觀眾願意看兩個壞人打架,但觀眾經常會被兩個好人互相廝殺而揪心不已。《暴力街區》充分調動了這樣的戲劇元素,讓兩個英雄之間,不斷地產生分歧,不斷地互相搏弈;再加上他們所置身的兇險處境,使劇情充滿張力,從而把觀眾的情緒始終調動在波瀾起伏的亢奮點上。
 

 


腹背受敵,也是為動作片和驚險片所常用的劇情要素。《暴力街區》沒有忘記突出這樣的要素,把黑社會和惡政府同時刻畫得兇險而恐怖。套中套,局中局,一方面顯示出人性的陰暗和醜陋,一方面又突現了英雄的孤獨和非凡。
 

 


嚴格說來,《暴力街區》是一部男人片,女人是可有可無的角色。但該片並沒有因此而忽視女角的作用。只是為了避免老套,影片並沒有在愛情上做文章,而是把男女主角繫在兄妹之間的骨肉情誼上。以往那種拯救情人的故事,在《暴力街區》里變成了呵護胞妹。這樣的設計非但沒有減弱煽情效果,反而讓觀眾更加為之動容。
 

 


或許是出於電影市場的商業需要,法國人不得不抄襲好萊塢的電影模式。但法國人畢竟有著自己的美學傳統,即便是做商業片,也在格調上不降低其應有的品味。《暴力街區》的基本立場是相當具有人文意味的,彷彿是雨果《巴黎聖母院》的翻版。雖然影片把貧民窟設計成被高牆隔絕的猶太居住區,以此暗示法西斯細菌並沒有絕跡,但街區的充滿暴力,卻是既源自人性的黑暗,又來自政府的虛偽和野蠻。
 

 


拒絕相信政府,乃是隱藏在《暴力街區》中的一個非常嚴肅的主題。主人公曆經磨難,在正義戰勝邪惡之後,斷然選擇重新回到B-13街區。比起蘭博每次在故事終了之後,總要被帶回部隊不同;《暴力街區》裡的英雄,昂首闊步地堅持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彷彿怕觀眾不明白此中的深意,影片特意在結尾處,讓另一位男主角出言挽留,從而讓回歸B-13街區的男主角點明:他已經在街區里住慣了。中國式的浪子回頭金不換,在這部影片裡成了英雄返家不要金。
 

 


也許是出於商業片的需要,《暴力街區》像大多數好萊塢電影一樣,沒有把影片拍成像義大利老電影《警察局長的自白》那樣的悲劇。在那部義大利電影裡,作為悲劇英雄的警察局長,最後與惡勢力同歸於盡。看完那樣的影片,通常會壓抑得透不過氣來。雖然在審美上,悲劇無疑是一種境界,但對於走進電影院的觀眾,尤其是美國觀眾來說,悲劇的審美就像是一種折磨。美國人喜歡哈哈大笑,無論是在電視螢幕上,還是在電影院裡。這樣的審美習慣,雖然往往讓歐洲電影藝術家很難接受,卻讓《暴力街區》的製作人,不得不屈從。
 

 


《暴力街區》的結尾,絕對是好萊塢式的。邪惡勢力不管是黑道還是白道,最後全都被正法。正義勝利了,英雄凱旋了。險象環生、危機四伏的故事,最後在一片雲開日出的明朗氣氛中燦爛落幕。可愛的美國觀眾忍不住鼓起掌來。為了正義最後得到伸張,為了英雄最終戰勝了惡人,也為了英雄十分樸素地回到自己的街區。相比之下,好萊塢的《X》片放映完畢,觀眾臉上出現的,卻是十分茫然的表情。也許他們弄不清自己落到了迪斯尼樂園的哪個地方。
 

 


這樣的對比,可謂極為幽默,又相當意味深長。在法國人走向好萊塢的時候,美國人卻不知不覺地從好萊塢滑落到迪斯尼樂園裡去了。
 

 

 

 


2006年6月5日寫於紐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