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浪蕩世代--On the Road

在路上/浪荡青春(港)/浪荡世代(台)

6.1 / 36,993人    124分鐘 | 137分鐘 (original version)

導演: 華特薩勒斯
編劇: 荷西里維拉
演員: 山姆萊利 蓋瑞特荷德倫 克莉絲汀史都華 克莉斯汀鄧斯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褻瀆電影

2013-04-15 03:38:30

《在路上》:垮掉的那一代


星級:★★★

改編文學名著從來都是出力不討好的事情,特別是《在路上》《麥田守望者》《嚎叫》這類意識流的小說。「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傑克•凱魯亞克這部《在路上》自從1957年剛剛出版之時,凱魯亞克就想拉上馬龍•白蘭度將其拍成電影,可惜這本小說被搬上大螢幕已經是半個世紀之後了。巴西著名導演華特•塞勒斯因為2004年《摩托日記》被擁有這本小說版權的大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看中,電影版的改編終於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影片《在路上》入圍了第65屆坎城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而世界各地的電影記者和媒體卻都不怎麼買帳,第二天電影節《場刊》的評分只有不太好看的2分(滿分5分)。

塞勒斯拉上《摩托日記》的原班人馬,還找到了一群才華橫溢星光熠熠的演員,結果卻帶來了一部差強人意的電影。拋開原著不談,這是一部令人愉快的公路片,英國媒體ViewLondon的評論一針見血,稱「影片美麗的風景,演員們強有力的表演和華麗的電影原聲足以讓電影好看」。這部電影大部份的好評基本上都來自這幾點,但也有更多的媒體像《紐約時報》一樣,在抱怨「塞勒斯導演浪費了手頭的大好資源」,他只拍到了小說的「形」,而「垮掉的一代」的「神」沒了。如果你讀過這本原著,肯定也會這麼覺得,電影改編為了故事性,大刀闊斧的砍掉了小說中眾多情節,只保留了幾個重要的人物和與這幾個人有關的事情,而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意識流描寫都沒了。身為製片人之一的科波拉說,《在路上》是一個時代劇,要展現出1950年的美國風貌,結果電影中只是呈現了幾個迷惘的年輕人愛恨青春的風光片,他們和十年後的嬉皮士沒什麼本質的區別,這簡直太糟糕了。

小說時代劇

在西方的文學史上不得不提「垮掉的一代」,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美國開始風行的文學流派,代表人物有傑克•克魯亞克、艾倫•金斯堡和威廉•博羅斯等人。他們往往都是性格粗獷,豪放不羈的年輕人,他們嚮往精神自由和性自由;他們吸食毒品,討厭被傳統的教條束縛;他們浪跡天涯,拒絕承擔社會義務,甚至藐視一切法律,書中的狄恩•莫瑞亞提的形象就是這代人最典型的樣本。想了解「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和狀態,了解狄恩就是最簡單有效的手段。

狄恩是一個酒鬼的兒子,他父親是丹佛市拉里瑪大街上最酗酒成性的人,實際上狄恩就是在拉里瑪大街上長大的。他6歲就為了父親去法庭辯護,他曾在拉里瑪的一些小巷裡乞討,並偷偷地將錢送給父親,他的父親卻正和另一個酒鬼坐在一大片破碎的酒瓶邊等著兒子的到來。狄恩長大之後,便開始在格利拉姆賭場遊蕩。他創造了丹佛城偷車的最高紀錄,後來便進了教養院,從11歲到17歲他幾乎都是在教養院度過的。他父親本來是一個很能幹的白鐵匠,後來喝上了烈性酒,從此便一蹶不振,不得不在冬季往德克薩斯運貨,夏季返回丹佛。狄恩的兄弟們以前都跟著他那死去的母親過——她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死了——但他們不喜歡她。他進出教養院,成了一個小阿飛,用偷汽車的方法來炫耀自己,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還以此自以為是。他對人熱情,毫無保留,但他對人沒有責任感,他根本就沒有這個概念,這讓瑪麗露和薩爾先後離開了他,電影中也是。

狄恩的生活一片混亂,他深愛著瑪麗露,卻又娶了凱米爾,在遇到了伊尼茲之後,他又像當年急著和瑪麗露離婚一樣想和凱米爾離婚,這樣他才能和伊尼茲再次結婚。但是不久之後,凱米爾給狄恩生下了第二個孩子,這是年初幾個晚上親熱的結果,幾個月之後,伊尼茲也將生下一個孩子,連同在西部某地的一個私生子,狄恩有四個孩子,卻沒有一分錢。他還像從前一樣四處惹事,及時行樂,來去無蹤。他已經結過三次婚,離過兩次婚,同二個妻子生活在一起,還總是腦袋一熱便會做出愚蠢的事情,沒人知道他的腦子想的是什麼。

狄恩是個能讓周圍所有人快樂的傢伙,他對人熱情,隨時都可能做出瘋狂的事情。書中的薩爾•派瑞戴斯是個迷茫的年輕人,他的父親去世之後,寄居在姨媽家裡,在他眼裡,狄恩就像他英年早逝的哥哥,這個「是英俊、瘦長,有一雙碧藍的眼睛,講一口地道的奧克拉荷馬方言——多雪的西部一個標準的留著大鬢角的男子漢」,剛好滿足了他對哥哥的所有想像。他雖然是紐約的知識青年,但一直嚮往美國西部的狂野生活,他對那些豪爽灑脫的西部牛仔充滿了好感。他也知道自己和狄恩這群人整天鬼魂在一起是浪費青春,但他又覺得「生活總是生活,人總是人。」他和狄恩不一樣,他像一個清醒的觀察者,只是青春時代暫時的迷失,他知道自己的目標,渴望些什麼,想要什麼。要寫書,找個漂亮的女人結婚,有個家。這和瑪麗露的想法一樣,也和很多那一代的人的想法,所以他們隨遇而安,遇到一個感覺對的人就匆匆忙忙的走到一起,就像再不相愛就老了一樣,他們只能做的讓自己活在當下,對於其他的就無能為力了。這就是垮掉的那一代,「在路上」就是他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

電影風光片

電影中幾位演員的表演收穫了一致的好評,尤其是飾演狄恩•莫瑞亞提的加內特•赫德蘭,以及艾米•亞當斯、克斯汀•鄧斯特和維果•莫騰森等幾位實力派。憑藉好萊塢商業大片《創:戰績》被大眾熟悉的新生代偶像派加內特•赫德蘭尤其讓人刮目相看,他讓人想起年輕時的馬龍•白蘭度,想到《天才雷普利》中年輕時的裘德•洛,笑容迷人,放蕩不羈,性慾旺盛,特別是性傾向給人一種曖昧不清的遐想,也難怪片中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會為他著迷,為他痴狂,好像所有人都隨時準備去幹狄恩讓他們幹的一切蠢事。

憑藉《憂鬱症》獲得坎城影后的克斯汀•鄧斯特如今儼然實力派了,她飾演的凱米爾,為狄恩生了兩個孩子,對這個混蛋可以犧牲一切,她是那種全世界男人都夢寐以求的好女人,漂亮,成熟,可以儘可能的包容男人的一切。即使書中最後狄恩為了伊尼茲和她離了婚,最後她還是原諒了他,她在給他的信中寫到「親愛的狄恩,這個世紀已經過去一半了,希望我們能夠在愛和無數的親吻中度過另一半,我們都等著你。」現實生活中加內特•赫德蘭和克斯汀•鄧斯特因為這部電影而結緣,他們現在是一對情侶。

薩姆•賴利飾演薩爾•派瑞戴斯表現中規中矩不功不過,儘管電影從頭到尾都是他絮絮叨叨的旁白。倒是飾演瑪麗露的「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圖爾特讓人眼前一亮,也許因為《暮光之城》的名氣和她近來的壞名聲,很多人不喜歡她。有人稱她為「面癱女」,說她從頭到尾只有三個表情,溫柔,淫蕩和兇狠。瑪麗露除了是個美麗、可愛的姑娘之外,還是一個特別深沉的人,她雖然浪蕩不羈,卻是個極有主見的姑娘。她想要有個家,生個孩子,她知道狄恩給不了她安定的生活,雖然他們很相愛,她還是離開了他,嫁給了某個水手。也許有人不屑於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的長相,不覺得她美麗,但她的那股子叛逆勁兒可是她成名前混跡獨立電影的殺手鐧,而且如今「浪蕩」對於她幾乎都等於本色出演了。

《在路上》總要有人來拍,很慶幸這個人是華特•塞勒斯,儘管讓人有點可惜的是他竟然沒能抓緊原著的精髓,最終呈現了小說的八分「形」四分「魂」。 他為此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他甚至重走了書中描寫的那些美國公路,試圖了解書中人物曾經看到過的、體驗過的和人物的心理。他跑遍了美國的好處就是找到了那麼多保留著1950年代風貌的外景地,整個劇組從蒙特婁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從紐奧良到墨西哥,攝影師埃里克•戈蒂埃捕捉到了這一路令人窒息的美景。《在路上》單獨從每一個方面來看都可圈可點,只是組合到一起就顯得有點平庸,整體上差強人意。也許這部電影真該像當年傑克•凱魯亞克自己想的那樣,拍出一部實驗電影,「把攝影機架在前座,拍攝路上日日夜夜的一切」。

《在路上》這本書的爭議性一直很大,傑克•凱魯亞克在20天的時間裡,用一部打字機和一捲120英尺長的列印紙完成了小說的初稿,它雜亂無章,甚至都沒有分段,更別提寫作的形式和結構。書中幾個年輕人在三年的時間內數次橫穿美國,他們幾乎都是在路上,拿身體來體驗一切。書中除了大量的美國俚語和民俗,還有大量的美國城市和地名,你甚至不知道那些該死的城市位於美國地圖的什麼位置。我大學那會兒自詡為文藝青年,曾經向一位來自芝加哥的朋友抱怨這本書難以讀懂,他建議我應該讀讀英文原版,一定要一手拿著美國地圖,一手拿著威士忌,等到你喝的身體開始騰空了,書中的一切就也都變得美妙至極。的確,你的腦子就會像一個時鐘,它依舊會運轉,但已經不聽使喚了,然後你就開始慚愧自己的英語詞彙量,似乎只有和老外做愛的時候你才會感覺自己的英語口語說的還不錯。你會覺得是後來的嬉皮士運動成就了這本小說,它只是恰好在對的時間出現在了對的時代。華特•塞勒斯說:「對於那個年代的青年人,我有一種說不出的崇敬心理,而且對於他們的行為,我非常贊同。」但很多人會覺得「垮掉的一代」的行為是錯的,覺得他們在浪費生命。不過,生活總是生活,人總是人。現實生活中他們很多人後來也都成了中產階級,成家立業,承擔起來了責任,但誰沒有個年少輕狂的青春時代呢!但又不是誰都能像「垮掉的一代」那樣活得轟轟烈烈。我崇敬那些年輕人,我嚮往那個時代。


《人物》雜誌 原稿
評論